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等终端平台开展移动信息传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着移动信息传播的繁荣和发展,手机二维码应运而生,并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直观来看,手机二维码其实就是由平面上不规则排列的黑白相间的图案组成的一个正方形图片。从技术上来看,二维码作为移动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移动互联信息的载体,受众通过扫码获得二维码中包含的网站、图片、视频、音乐、支付信息甚至是个人的身份信息。二维码的大量应用,实现了信息在不同媒介平台之间的传播,有利于传媒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实际效果来看,二维码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其参与新闻传播具有方便快捷、分享性、多媒体性等优势,但也存在着信息过剩、客户群体认可度不高、缺乏个性等不足。
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手机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的利与弊,并针对性提出改善建议,以强化媒体传播力,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手机二维码参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传播的利与弊,得出二维码作为信息传播手段参与新闻传播的优势。新闻媒体应对二维码参与传播形成明确认识,制订长远规划,培育稳定的客户群体,从而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手机二维码;新闻传播;版面;深度;共享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66-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太原市社科联项目“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创新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GY023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迭代,移动互联网取得了巨大发展。随着网络资费的下降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二维码凭借“小、快、精”的优势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研究显示,手机二维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报纸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的应用上[1]。但整体而言,手机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且存在诸多问题。这其中既有新闻传播主体的原因,也有新闻传播受体的原因,当然还存在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基于此,本文从报纸新闻、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入手,分析手机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的利与弊,并针对性提出改善建议,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虽然报纸具有权威性强、公信力强、认可度高等优势,但也存在许多无法忽视的劣势[2]。以内容生产来讲,报纸信息量受版面制约较大,而在内容表达形式上,相比于电视和网络媒体显得单一。
但是二维码在报纸新闻中应用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二维码不会占用太大的报纸版面。编辑在新闻加工时完全可以将新闻关键词或主题图片排版在报纸上,然后将深入报道的内容编码,并编排到合理位置。受众若是对某条新闻感兴趣,只要用手机进行二维码扫描识别,就可进一步读取详细信息,这极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3]。
此外,二维码在报纸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能够有效丰富新闻的呈现形式。在二维码技术的支撑下,报纸画面语言由二维转向多维,由平面转向立体,受众能够通过影音图像等形式获取更具视觉冲击的新闻信息,有效强化了报纸新闻的现场感[4]。报纸媒体依托手机二维码技术,弥补自身在内容容量和表达形式上的缺憾,这一措施被许多学者称为“隐性扩版”,也就是二维码能够在实现“版面瘦身”的情况下,丰富报纸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维码为报纸带来的隐性扩版,似乎让媒体抓到了一把“金钥匙”,于是许多报纸纷纷利用二维码来扩展自己的新闻内容,但是其中一些新闻的价值并不高,甚至存在一些广告,这极大地浪费了受众的时间、流量和感情,也对二维码新闻阅读体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5]。
以华西都市报为例,笔者统计发现,该报日均版面约20个,而每个版面平均有一个二维码消息,这些二维码消息蕴含着大量新闻信息和广告信息。假设受众单版阅读时间为5分钟,那么读完华西都市报所有版面,需要约2个小时,就算受众有选择地阅读,面对海量的新闻信息,也经常产生无从下手之感。这不仅造成了报社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了受众时间、精力的浪费。长此以往,甚至会使受众产生厌烦心理,导致报纸媒体的受众流失。
因此,新闻媒体必须明确的是,二维码尽管有隐性扩版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新闻媒体可以“肆无忌惮”地扩充内容。可以说,碎片化时代,受众很难完整阅读完一份拥有几十个版面的报纸,更不要说网络中浩瀚庞杂的新闻信息了[6]。
因此,二维码绝对不是传统媒体平台的扩充“神器”,相反,传统传播主体在使用二维码时应该慎之又慎,切忌盲目利用二维码扩充内容,要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和受众个性需求,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应用二维码,实现新闻信息的优化,在必要时,可以对二维码扩充的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并设置索引目录,以方便受众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总之,哪类新闻适合用二维码呈现,新闻媒体必须心中有数,有明确衡量标准[7]。
电视新闻尽管具有较强的现场感,但容易流于表面,再加上电视新闻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基本都是“短新闻”,缺乏报纸新闻所具有的深度[8]。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例,虽然有半小时的播出时间,但其中的许多新闻都是简讯式新闻,很难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普及,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的缺憾得到了有效弥补[9]。
二维码不仅能够承载电视新闻本身的信息容量,而且能够承载新闻背景、解释说明、深度分析等内容,且呈现方式丰富多样,影、音、图、文皆可[10]。如此一来,电视新闻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现场感强的优势,而且能够拓展内容的深广性。
例如,某市某小区突发火灾,这一事件在电视新闻上完全能够通过一句话加以表达,但更多具体信息则会因时长问题而无法全面呈现。此时,电视新闻编辑可以将火灾调查结果、消防出动情况、专家分析结果等视频或图文新闻编码,让受众能通过扫码识别二维码获取更多信息。这能有效弥补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方面的短板,进而有效提高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但客观来讲,尽管手机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的实践日益推进,但要说哪家媒体最具代表性,最让受众印象深刻,或取得了显著成效,尚缺乏精准权威的数据支持[11]。关键的问题是,无论二维码为受众阅读带来了多大的便利,只有受众真正认可和接受二维码新闻,并养成扫码阅读的习惯,二维码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受众对二维码的认可度偏低恰好是国内新闻媒体应用二维码技术时面临的一大问题,这使得深度延伸实现的可能性随之降低[12]。
调查发现,受众之所以不太认可二维码,一方面是出于对隐私信息泄露的担忧,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流量资费的担忧,但最主要的还是未能养成良好的二维码新闻阅读习惯[13]。受众对新闻质量有很高的评价标准,因此,新闻媒体要想充分发挥手机二维码的作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二维码在受众中的认可度[14]。新闻媒体在加大手机二维码宣传力度的同时,要通过扫码送礼、扫码送红包等手段,调动受众扫描二维码阅读新闻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受众二维码新闻阅读习惯,而且能够提高新闻媒体的影响力。
二维码作为全新的信息媒介,在报纸新闻领域的应用日趋成熟,而网络作为受众获取信息的核心渠道,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一难得的探索机会。可以说,二维码技术与网络新闻的碰撞,将在许多方面为网络新闻发展带来新突破。
目前,许多二维码客户端不仅具有扫码识别以读取更多信息的功能,而且具有与微信、微博等社交账号绑定实现多平台共享的功能。
以华西都市报的二维码来讲,二维码用户能够通过客户端进行微博账号绑定设置,以便将扫码获取的新闻内容在腾讯或新浪微博上进行分享[15]。具体来讲,就是用户扫码读取新闻后,客户端将及时记录其扫码行为,这样用户可随时通过“历史记录”获知二维码新闻阅读记录。若用户认为某条新闻非常值得分享,只需要点击“分享”按钮便可将该新闻分享到新浪微博上。
当然,这需要用户提前进行相关的绑定设置。可以说,网络二维码新闻的多平台共享功能,能够有效提高二维码客户端的知名度,进而提高相关新闻媒体的传播力[16]。
但需要指出的是,许多媒体缺乏对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的长远规划和战略设计,导致当下二维码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混乱[17]。就现状来讲,许多二维码在排版上毫无规律,大小不一,色彩单一,包含的信息杂乱无章、大同小异,根本无法激发受众扫码阅读的兴趣。这种个性化缺失的投放模式显然不利于二维码新闻的可持续发展。
华西都市报对二维码的应用之所以成功,在于其凸显了二维码新闻的服务特色,编辑人员在二维码新闻内容生产、形式创新方面下足了功夫。
所以,在手机二维码参与新闻传播时,新闻媒体要全面考虑自身现状,从实际出发分析受众群体的阅读喜好和关注热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结合受众个性需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以提高受众的认可度。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受众正面临信息泛滥和平台多元带来的选择问题。在此形势下,新闻媒体应积极转变观念,合理开发利用二维码技术,抓住受众的实际需求,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服务,从而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进而提高受众对自身的认可度。
二维码作为信息传播手段,参与新闻传播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无法忽视的问题。不过只要新闻媒体对二维码形成明确认识,制订长远规划,培养受众的二维码新闻阅读习惯,二维码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新闻媒体应积极抓住机遇,针对二维码新闻这一新的传播形式开展符合实际的有益探索,从而在全媒体时代积极发挥媒介的社会功能,增强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海东,孙继华,白净.纸质科技期刊二维码应用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0):138-141.
[2] 李娟,韩萌,习亚萍,等.二维码营销及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推广的启示[J].情报探索,2014(12):98-101,120.
[3] 路燕,陈堂发.运用二维码实现报纸传播科技内容的路径优化[J].科技传播,2014(20):63-66.
[4] 张宜军,谢文亮.二维码在期刊出版发行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4(3):73-76.
[5] 郑幼智,赵海建.透视广东三大报改版热潮: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为例[J].青年记者,2013(24):34-35.
[6] 张晋升,卫琳.以形态创新拓展报纸品牌增值空间: 《广州日报》“第一纸”和“身边纸”的实践取向[J].青年记者,2013(22):34-35.
[7] 江海伦,郑频,杨蓉蓉,等.网络时代的报纸创新和价值再造:2012年中国报纸新创与改版聚焦[J].新闻记者,2013(1):26-39.
[8] 周成华,文远竹.让报纸“动”起来:全媒体时代报纸版面编排的创新之道[J].新闻战线,2012(12):53-55.
[9] 张翼飞.全媒体背景下的改版与转型:围绕《南方日报》第九次改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2(12):85-86.
[10] 金雨希,张燕.有微信,更威信:论传统媒体如何借力微信[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33-36.
[11] 刘硕,蒋梦桦,李晓鹏.纸媒“发声”:浅谈钱江晚报对腾讯微信的运用[J].新闻实践,2013(7):19-21.
[12] 蔡雯,翁之颢.微信公众平台:新闻传播变革的又一个机遇: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为例[J].新闻记者,2013(7):40-44.
[13] 温兴邦.微信搭台,纸媒和微博唱戏:宁波日报与社交媒体相互借力的实践[J].新闻实践,2013(6):19-22.
[14] 钱进,尹谜眉.社会化媒介时代的新闻编辑部转型:对话英国汤姆森基金数字新闻和社会化媒体特别顾问Dan Manson[J].新闻记者,2014(5):10-17.
[15] 张文婷.都市报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探索:基于八家都市报微信平台的研究[J].中国记者,2013(5):99-100.
[16] 牟勇.融媒体背景下媒介经营融合转型探析:以重报都市传媒媒介营销事业部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9):233-235.
[17] 张雪梅,许海滨.传媒产业的独特经济学特征及对传媒产业市场构成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5):159-160.
作者简介 董志芳,编辑,研究方向:广播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