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运用多元化研究策略,深度探究传媒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进程。文章对信息传播技术的演进阶段进行回顾,即主流媒体如何巧妙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大众化普及,并增进社会公众的理解与接纳程度。文章深入探讨主流媒体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针对其高度互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性,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方式的路径。此外,文章着重讨论我国学术界积极借鉴并吸收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前沿成果,通过对这些理论进行整合与本土化的再创新,持续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并成功转化为实践教育引导工具,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新形势下的繁荣发展。通过研究得出结论:现代传媒技术和新媒体环境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使之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和社会渗透力。因此,文章针对性地提出强化主流媒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中的主导作用、优化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深化国际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交流等一系列建议,旨在更有效地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传播。
关键词:传媒;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承;创新;受众群体
中图分类号:D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51-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立项“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B0415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深入和媒体形态的日益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正面临崭新挑战与广阔机遇。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以深厚的洞察本质、批判性的锋芒以及对人类解放事业坚定不懈的追求,在传媒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指引角色。当代传媒行业不仅承载着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任,更是积极地推动这一伟大理论与时代脉搏共同跃动,成为催生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的前沿舞台。在这个瞬息万变、包罗万象的媒介环境中,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固守其核心观点与严谨方法,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应新的时代特征的新颖传播方式与表达路径,从而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在科学性与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深度融合,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良性发展,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源泉与智力支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传媒理论与实践交织互融,并持续经历着创新与迭代的过程。一方面,以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诺依曼的“沉默螺旋”理论及拉斯韦尔构建的“5W”传播模式为代表的核心传播理论,为透彻理解大众传媒的功能运作、影响力延伸以及信息传播机制提供了稳固的学术基础[1]。另一方面,数字科技革命催生了传媒实践领域的深刻蜕变,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信息生产和分发方式,更催生出诸如个性化新闻推送、用户原创内容等新型传播形态,引领传媒业态向多元化和智能化转变[2]。
在实践中,传统媒体正全面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融媒体战略已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跨平台整合资源、精准化营销策略以及增强互动体验已经成为传媒产业新的增长驱动力。同时,随着变革的深化,传媒领域面临的社会责任、伦理边界界定、信息真实性的挑战也日益突出,促使从业者必须在实战中不断摸索,完善职业道德等规范。
当代传媒理论与实践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驱动着传媒业从内容革新到形式重塑的全面发展,在全球信息化大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如何在确保信息自由流动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民隐私权之间取得平衡,则是传媒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需要长期关注并努力求解的重大课题[3]。
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今传媒领域展现出了多元化传承与深度渗透的特质,特别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浪潮的背景下,其新闻观持续彰显出鲜明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关键载体、人民大众服务者的理念,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得到了持续传承与积极发扬[4]。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促使传播主体日趋多元,人民群众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恰好生动印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占有主体性地位的理论。
其次,在当前网络信息真假交织、舆论纷争频发的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强调传媒必须坚守真实性原则和客观公正立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现代传媒通过不断创新的技术手段强化信息审核与把控、推动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正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理念的具体践行。
再次,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为理解和应对传媒产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内容生产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5]。传媒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应用的体现。
最后,现代传媒在积极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助力社会进步方面,深入贯彻了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策划各种公益活动及深度剖析社会热点问题等方面,传媒充分发挥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公众福祉的独特功能。
当前,在传媒生态建设中积极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仅能为构筑公正、公平、健康的传媒新秩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力地支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舆论引导和服务功能。它如同一把锐利无比的理论利器,精准揭示传媒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又化身成为传媒从业者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时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引领其在坚守社会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从而积极推动传媒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当前瞬息万变的传媒生态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历久弥新。它以对社会结构深层次的剖析,尤其是对阶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精辟阐述,为理解和把握信息时代传媒生态的复杂动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因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观不断得到新的解读和应用,不仅深化了人们对媒体功能、信息传播权力分配以及舆论引导机制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指导着人们有效应对传媒领域的新挑战、新问题,持续彰显着其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6]。
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传媒产业经历了深度整合与商业化转型。这一过程中,大型传媒实体由于对利润的追求而崛起,并显著塑造了信息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向。这恰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在该领域中的持续指导作用,揭示了媒介权力结构与其背后经济权力基础相互影响、交织统一的本质特征[7]。二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着重强调大众传媒应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倡导公平的信息传播和公众参与的原则。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个体逐渐从单纯的受众转变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递者,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马克思所憧憬的信息自由流通与共享的社会愿景。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个体赋权与资本操控信息之间的矛盾冲突,如信息过载、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问题,以及“数字鸿沟”对老弱人群获取有效信息权益的不利影响。
此外,也应当关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传播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面对网络空间的复杂多变特性时显得不够灵活,难以全面解析新媒体环境中个体意识构建的多元化特征、瞬息万变的信息流及其所带来的新型社会控制形态。在当代传媒领域,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担当了解构媒体内在问题的强大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在应对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新挑战时,还需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新与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传媒环境。
在当代传媒领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新与突破表现在多个维度和层面,既有理论框架的与时俱进,又有实践路径的积极探索。
(一)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融合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持续深化与创新发展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表现在:在不断适应时代变革的过程中丰富完善自身内涵,始终保持核心理念,即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传播工作的基石和导向,坚定不移地贯彻正确舆论导向原则,积极推动公正、公开、公平的信息传播策略,以全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信息真实、全面的需求。在融媒体时代浪潮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进一步驱动了媒体形态创新升级,促进了内容生产方式向多元化转变,并引发了信息传播机制的深刻革命。它激励并指导新闻从业者积极采用新兴媒体技术和传播手段,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繁荣与进步的道路上稳步迈进[8]。
(二)社会信息化背景下的舆论引导策略更新
面对当今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复杂多变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媒体从业者提供了一套坚实的行为导向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以实践精神精准捕捉时代脉搏和发展动态,并倡导媒体从业者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剖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9]。通过理性的舆论引导,媒体可以塑造并维护一个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在信息传播实践中,传媒行业不仅应重视时效性以满足社会对实时信息的迫切需求,更应坚守真实性原则,确保每一条信息都能经受住事实与时间的双重检验。只有这样,信息传播工作才能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大局,助力构建和谐有序且充满活力的网络舆论空间。
(三)内容生产的社会效益优先原则深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传媒内容的生产和价值取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传媒机构在满足自身经济效益诉求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这一理念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关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理论指导。它们深入挖掘和积极传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反映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期待的内容,尤其重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传媒之力推动其现代化表达与创新传承,并以此为基石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践行。通过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运作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进程得到实质性推进,实现了理论内涵与社会实践的高度统一[10]。
(四)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与对话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开放性和普适性借助现代传媒技术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成功打破了地域隔阂,跨越了国界,穿越文化多元性的迷雾,在全球范围实现了广泛交流与深度互鉴。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崭新的传播格局中积极担任国际对话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角色。他们不仅执着于向全球展示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而且致力于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全球视角出发,深刻阐述并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一理念既是对马克思理论精髓的忠实传承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也为应对全球化进程中复杂多样的挑战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独特见解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丰富了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智慧库,凸显出东方思想对全球公共议题的贡献价值[11]。
(五)技术创新驱动下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强化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渗透到传媒行业的各个角落。这一深刻交融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传媒业的运营效能和服务指向性,也促使着行业从业者在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履行[12]。特别是在诸如算法推荐、个性化服务等新兴板块,传媒界积极践行以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发展观,努力借助先进的算法技术和深度数据分析手段,精准贴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内容更为丰富多样、更具人文关怀的服务产品。这不仅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还在深层意义上呼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确保了科技创新的实际成果真正惠及民众,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增进与和谐进步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当代传媒生态产生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其精髓之一在于强调媒介的社会本质,倡导传播公正,并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导向。这一理念有力地促进了传媒行业对于公共利益、社会责任及文化多元性的深度关注,即要求媒体在如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积极引导舆论方向,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秉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代传媒不再仅被视为资本和权力的传递工具,更应当成为人民群众表达心声和交流思想的核心舞台[13]。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飞速发展,这一观念启发人们重视技术赋权下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推崇构建开放透明、互动分享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对抗信息不平等现象,遏制虚假信息的滋生蔓延。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洞见,敦促着人们在审视跨国传媒资本运作背后的权力结构时保持清醒,倡导国际传播中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原则,从而抵御信息霸权,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和信息安全。
在未来的传媒领域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将呈现多维度的融合、创新和实践性强化趋势。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全球化的飞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以生动且多元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前沿传播载体深度渗透社会各个层面,从而实现其话语体系的崭新诠释与广泛普及[14]。同时,在探究传媒规律、揭示文化资本内在逻辑以及促进传媒公正行为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将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深化其批判功能并提升指导价值。特别是在应对信息时代“数字鸿沟”扩大、保障公众公平获取媒体资源等重大议题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此外,马克思主义思想将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时代特点,深入参与并积极引导传媒领域的社会实践。无论是制定传媒政策,还是加强传媒伦理体系建设,都将坚持以人为本,在尊重传媒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人民至上的原则,推动传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并服务于社会整体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15]。
在当今传媒领域广阔发展的舞台上,马克思主义思想展现出了历久弥新、与时俱进的勃勃生机。通过不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并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的高效传播力,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更广泛而深入地植根于人们心中,有助于引导大众以理性眼光审视社会现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当前,人们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观点,更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的新特征与新要求,驱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全媒体时代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其成为引领时代洪流、推动社会进步的强韧思想武器。回顾既往实践、展望未来征途,携手并进、共融互通,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当代传媒环境中持续释放出鲜活力量,为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有力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于正凯.再认传媒产品:传媒经济与管理的本体追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2(3):56-59.
[2] 陈龙.中国式传媒角色的百年演化与当代价值重塑[J].东南学术,2023(1):55-66.
[3] 杨岚.课程思政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教育理论与实践[J].当代电影,2023(10):后插8.
[4] 纪欣农.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与教育的应用研究:评《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马克思主义传播》[J].中国电化教育,2023(4):后插7.
[5] 杨丽娜.思政育人理念在民办高校传媒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新闻学概论课程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6):83-86.
[6] 杨石华,周蔚华.主题出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再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3):155-159.
[7] 周志诚.风险社会视域下主流媒体平衡报道对策分析: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0):65-67.
[8] 魏令怡.《马克思主义在四川》的历史叙事多样性尝试[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4):136-138.
[9] 杨庆林.开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第二课堂的路径探析:基于传媒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08-110.
[10] 田森杰,张晓红.教育、建设与动员:延安时期党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J].出版发行研究,2023(2):96-103.
[11] 费再丽,陈锦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分析[J].传媒,2023(15):82-84,86.
[12] 王鲁.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媒介呈现[J].青年记者,2023(18):122-124.
[13] 杨石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视域下融合出版人才培养的理念革新与路径优化[J].出版与印刷,2023(2):84-90.
[14] 胡枫,杨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考验、境遇与路径[J].宁夏党校学报,2023,25(5):57-64.
[15] 徐涵.新闻传媒的责任体系完善探析[J].记者观察,2023(12):67-69.
作者简介 徐杨,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湘,副研究员,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