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4-08-14 00:00邱振中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属性,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引发了一场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这一变革中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新媒体的内涵与特征,发现包括开放性、交互性、碎片化、超文本性等,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文章阐释新媒体在传播效率、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性等方面,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的独特价值。基于此,进一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在内容建设方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在教学模式上,需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新媒体矩阵建设上,要打造包括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矩阵体系,完善内容策略和舆情监测机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教师需要掌握新媒体内容制作等技能,并学习运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方法,以及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可组成创新团队,共同推动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教育;应用价值;教学模式;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206;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4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重点项目“创新人才(航空)早期培养战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Hz-16

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引导青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以其开放、平等、交互的技术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路径[1]。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和多媒体交互技术,使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步伐,以“新媒体+思政”的理念引领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新媒体特性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

(一)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数字化基因,重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生态。所谓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持下,涵盖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通信等传播渠道,以及博客、微博、IM(即时通信)等交互性应用平台的总称。其将信息编织成便于编辑、存储、检索和分享的“数字丝线”,增强了信息被“再创造”的潜力。交互性是新媒体的鲜明印记,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能够主动参与信息交流与内容创造。实体网络的发达为用户提供即时更新的信息流。社交媒体平台的互联特性加深了信息的社会影响力,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形态的混合展现,丰富了用户的感官体验,提升了信息的传播效率。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范畴与目标

高校思政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对青年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工作不仅包含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实践、文化传承、情感引导和价值塑造等多维度的教育方式[2]。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青年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成长进步;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增强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培育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爱国热情,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一些高校开设了网络版的思想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以视频课程或网络互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方便学生课外学习,但是课程覆盖面有限[3]。部分高校构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数据共享、网络问答、书籍下载等服务,但各校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平台内容建设与运营也有待加强[4]。总体来看,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还比较浅显,创新意识不强,应用力度不足。

二、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应用价值

(一)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

新媒体技术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工具,其在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5]。借助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内,而是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线上社区还是移动端APP,都能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触点。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秒级传播,教师能在第一时间解读国家大事、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这种“快速反应”的机制[6],强化了其在引导舆论、回应社会关切、构建和谐校园氛围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二)丰富思政教育形式和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不仅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多元需求,还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思政教育跨越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微课、U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直播等多种教学方式,思政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7];AR、VR等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

(三)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的互动性体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向灌输,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和实现自身意识形态的主动建构[8]。开放式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学生提供了公共话语空间,学生可在此类空间中各抒己见,实现思想交锋。

三、新媒体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内容生产机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生产机制,需要紧跟时代步伐,融合创新理念和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与形式,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教学需求。要做好内容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生产应遵循贴近学生实际、贴近时代发展、贴近社会需求的原则,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时代内涵,又要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成果[9],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再解读。教师应成为思政教育内容的主要生产者和创新者,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如“学习强国”“中国大学MOOC”等,获取最新教育资源和创新方法。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素材,如针对不同时间节点的社会热点、政策导向以及学生关心的问题,结合法定节假日、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发专题教育内容。

(二)创新互动式思政教学模式

在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强化了教学的双向性和参与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优化学习过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构建互动教学平台时,首先要确保平台的交互性和技术性,平台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技术支持,比如实时通讯、云端数据处理等功能;还要提供丰富的互动工具,如论坛、问答、投票、即时反馈等,以满足师生的双向互动需求[10]。在实践中,高校须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生态,线上资源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讲、革命历史教育等。

教师应当深度解读线上知识信息,引导学生面对面交流、讨论,特别是对于涉及深层次价值观、信仰问题的议题,应采取案例教学、研讨会等形式,使理论回归实践,如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认同。

(三)加强思政教育新媒体矩阵建设

高校可以构建以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B站等为主的新媒体矩阵。官网承载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便于展示系统的思政理论知识。内容分发策略是新媒体矩阵运营的核心,分发策略应根据目标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定制化设计。微信公众号适合发布文字、小视频,可推送思政教育动态。抖音号以短视频为主,传播正能量。B站账号提供新媒体课程视频,组织线上教学互动。各平台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定位,相互协同,形成矩阵效应[11]。在外部,本校矩阵应与其他高校、教育机构及官方媒体协同合作,有效连接,通过内容共享、联合策划活动等方式,形成更广泛的思政教育联盟。舆情监测是新媒体矩阵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涉及对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舆论反响和对社会影响的实时跟踪,在建设新媒体矩阵的基础上,高校应建立一套全面的舆情监测体系,运用舆情分析工具,及时调整新媒体矩阵的运营策略[12],面对可能出现的负面舆情,高校也须构建快速应对机制,通过官方声明、媒体澄清等手段及时正面回应,降低负面影响。

(四)推进思政教育队伍的新媒体素养培育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新媒体素养培育,是新媒体应用下提升思政教育整体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13]。高校须为思政教育教师提供全面的新媒体培训计划,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的使用方法、内容编辑以及互动交流技巧,鼓励思政教育教师实践操作,例如开设新媒体思政实验班,让教师亲自策划、执行新媒体思政项目,从筹备内容、编辑发布到数据分析、效果评估等,全面掌握新媒体运营的流程与技巧[14]。

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将新媒体技能与思政教育内容的创造性结合。高校须组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确保其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准确解读政策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社会热点问题,学习如何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贴近学生实际、易于接受的新媒体内容,包括故事化教学的技巧,案例选取分析以及教学互动方案设计[15]。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高校可以进一步将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教师纳入思政教育团队,形成新媒体跨学科思政教育联合体。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运用新媒体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育方式。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升级。未来,需要继续探索新媒体科学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积极吸取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振海,魏永军,祖强,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3(10):104-108.

[2] 冯启玲,张海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碎片化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19):108-110.

[3] 曹嘉伟.数字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效能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N].科学导报,2023-12-29(B04).

[4] 任晓婷.新主流电影在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的价值与应用[N].中国电影报,2024-01-17(013).

[5] 李凤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报业,2023(20):174-175.

[6] 卫瑜,张丽宏,张凡,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J].中国报业,2023(20):86-87.

[7] 任艳妮.传播学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转化与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3,35(12):33-39,66.

[8] 王莎,王梦雅.高校“思政网红”的生成机制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4(1):94-99.

[9] 米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路径:基于认同构建的研究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1):87-89.

[10] 杨娇娇.短视频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话语权面临的挑战与出路[J].今传媒,2024,32(1):121-124.

[11] 罗寒.网媒视域下高校思政教学探析[J].今传媒,2024,32(1):135-138.

[12] 段艳.浅谈高校新闻宣传的思想教育功能[J].新闻世界,2024(1):110-112.

[13] 王彩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与媒体融合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41-43.

[14] 王淑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优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44-46.

[15] 邱勤.信息碎片化传播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应对路径[J].传播与版权,2024(2):93-95.

作者简介 邱振中,副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军民融合与航空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大学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