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智媒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2024-08-14 00:00吉吕飞李正治刘思涵顾卓熠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媒信息以其海量的内容、便捷的传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智媒信息的海量化和传播便捷等特点使大学生可以轻易获取各种信息,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分析、辨别各种思想观念,增强其信息筛选能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利用智媒信息的时效性,教师可以随时利用社会热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使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现实。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也可以在互动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文章分析智媒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经分析发现,智媒信息的海量化、时效性和交互性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了挑战。海量智媒信息中难免掺杂着一些传递负面、错误思想观念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和广泛,因此一些不良信息可能迅速扩散,增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难度。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可采取如下对策——发展“智”教育,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格局;培养“智”素养,激发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生力;塑造“智”思维,形成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新合力;注重“智”管理,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长效性机制。

关键词:智媒环境;智媒信息;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032-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重点课题“全媒体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JSJYDJ1021

一、智媒及其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智媒的不断发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需要优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

(一)智媒之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

1.智媒信息的海量化促进教育内容和资源的优化。智媒信息的海量化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更多可能性。教育者可以筛选出更具价值的内容,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2]。

2.智媒信息的时效性拓宽了教育的手段和渠道。智媒信息的时效性不仅丰富了教育手段,更为学生们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3]。通过智媒平台,大学生可以轻松获取最新的教育资源,与时代同步,让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更加新颖、实用。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还提高了他们的政治站位。

3.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提升了教育的亲和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计算机的交互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使得学生能够接收到更多维度的知识,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亲和力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亲和力并不仅是一种表面的态度,而是教师内在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的外化表现。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时,他们更容易认同和信赖教师,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良好的互动。

(二)智媒之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挑战

1.多样化思潮冲击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核心地位。在多样化思潮背景下,智媒进一步加剧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的隐蔽性,而信息的碎片化悄无声息且无时无刻地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4]。智媒时代的多样化思潮也加剧了意识形态安全斗争的复杂性,各种意识形态混杂在网络空间,对信息监管、信息甄别与信息接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部分的大学生尚未对意识形态安全形成完整的认识。

2.智媒致瘾化机制消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理性。智媒利用大数据、智能运算等技术,依据用户的个性特征、日常关注等推送符合用户心理需要的产品与内容,强化了用户对智媒的依赖。一方面,致瘾化机制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互联网茧房,导致获取信息的角度、广度受到限制,削弱了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体理性[5];另一方面,致瘾化机制导致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影响大学生的自主辨析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

3.智媒的裂变式传播稀释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智媒的裂变式传播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类似,是一种“主动传播—自愿接受—主动再传播”的模式,进而形成预热、引爆、扩大、转化、升格的传播路径。同时,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一些因素影响人们是否参与讨论、分享和传播。大学生因受各类无关信息的影响而倾向于关注热点话题,从而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议题的关注度下降[6]。

4.智媒扁平化交往加剧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践困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之一,更容易接触到多元化的信息和观点,从而产生困惑和迷茫。特别是智媒的扁平化交往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加普遍和便捷。这些虚假信息和谣言往往以吸引眼球为目的,忽视事实真相,甚至故意制造轰动效应[7],大学生接触这些信息,容易感到困惑和迷茫,对真实情况产生怀疑,削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二、智媒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待加强

高校关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依然以思政课为主。一方面,教育的内容主要为抽象的理论与概念,教师多依靠智慧教学手段,通过视频等加深学生理解,教育内容与实践容易脱节[8];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教学压力较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较大,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容易流于形式。

(二)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认同感有待加强

大学生追求个性,不仅体现在衣着上,还体现在价值观上。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对网络中传播的思想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因此一些人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被削弱。

(三)大学生自身意识形态安全认知水平有待提升

传统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深入认识,同时也缺乏智媒时代对于大学生个性特征和在线认知习惯的深入分析和判断[9],对大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点和痛点的重视不足;忽视了教师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培养以及智媒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角色定位;缺乏有效的互动途径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持续跟踪。

(四)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需要高校相关行政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学生团体组织以及全体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彼此配合与密切协作方能顺利完成。但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过程中存在缺乏沟通、各自为政的现象。由于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因此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重复、过程拖沓等现象频现[10]。由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分工不同,不同部门各有重点及目标,“学科思政”与“大思政”课体系之间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无法纳入统一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在具体操作上会造成学生学习与实践活动的割裂,不利于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交流与协作机制的构建。

三、智媒时代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发展“智”教育,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格局

首先,强化理论学习,将智媒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理论知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之中[11]。将意识形态安全的讲解置于智媒环境中,凸显出其理论的时代性,充分运用智慧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理解,增强其理论的亲和力;增加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合理安排好学生的课业,精简学时,合理调配相关预算,确保实践活动有时间、有财力。其次,相关实践活动要模拟出智媒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智媒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的影响。

(二)塑造“智”思维,加强大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同

一是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举办有意义、有价值、不流于形式的活动,如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演讲比赛、宣讲活动、户外学习等。活动中一定要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务必不可流于形式,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动中增强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同感[12]。

二是在思政课教学中,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合理设置奖励机制。不仅要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社会主义故事,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四是要重视智媒在意识形态传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紧密关注学校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外来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和内部的不当言行[13]。

(三)培养“智”素养,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认知水平

第一,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建设。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积极开设一些与提高文化素养相关的选修课。

第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建设,有效塑造学生的“三观”,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14]。

第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并辅助自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智”管理,构建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有健全的运作机制作保证。通过对组织结构进行科学的安排,使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队伍的建设更加健全,以各个二级学院、团支部乃至班级为单位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努力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参与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全过程中[15]。

在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时,要以大学生为中心,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将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同时让教师成为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四、结语

智媒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发生深刻变革,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诸多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为高校思政教育者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彭希林,李洁.互联网视域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探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6):96-99.

[2] 赵永明,张游游,郑芮.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挑战及其提升路径[J].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00-104.

[3] 戴洪波.“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26(6):34-37,66.

[4] 佟玥琪.新时代公安院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升方法浅析[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23,23(4):76-78.

[5] 程甫.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创新研究[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4):96-99.

[6] 冯仰生.高职院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调查与思考[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4):88-91.

[7] 张无忌,董杜斌.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3,33(6):37-41.

[8] 钱周伟.算法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高教学刊,2023,9(35):18-21.

[9] 陈曦.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23.

[10] 陈蕾,陈勇.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主题[J].思想教育研究,2023(11):109-116.

[11] 刘麟.网络舆情视角下高职院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大学,2023(33):3-6.

[12] 吕晓丽.数字时代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2):36-38.

[13] 陈春梅,倪建超,刘祥福.基于网络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某双一流高校实证调研为例[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3,23(11):29-37.

[14] 牛磊磊.大数据统战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创新[J].互联网周刊,2023(22):47-49.

[15] 包天强.数字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与实施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1):60-66.

作者简介 吉吕飞,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正治,教授,研究方向:红色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刘思涵,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顾卓熠,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