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对火的使用是人、猿相别的一个重要证据,也是人类进化和演化的重要过程之一。但是,在人类诞生之前,火已存在。火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发挥着调节生态、气候、大气氧化和二氧化碳浓度的重要作用。
本期,我们走进古诗中的火,探究那些古人眼中和生活中的火,以及背后的火的地质作用。
林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于草原野火的诗词,最著名的非白居易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莫属。诗人用野草和野火的生存斗争,描述了一幅死而后生、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烈焰燎原,仿佛要毁灭一切。但自然界的林火,并非百害而无一利。这是因为火灾使生态系统产生新的小环境,从而形成更加多样化的生态位,为更多物种的进入创造了条件。研究发现,早在4亿年前,植物就开始“与火同行”;1亿年前,裸子植物出现适应火烧的性状;被子植物在白垩纪的广泛传播也与当时火灾频发有关。
除了野火, 人工开荒种田中也常常用到火。“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这首《竹枝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古人烧山种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也从侧面表现出放火烧田开荒的普遍。诗人温庭筠的《烧歌》描述了楚地烧荒开田的风俗:“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在古代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刀耕火种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烧荒可以清除杂草、害虫,产生的草木灰也是一种很好的肥料。描写此场景的古诗还有唐代诗人江油令的五言绝句《赋山火诗》:“野火烧山去,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去,烟逐暮云飞。”
炭火
在日常生活中,火也是一种重要的取暖和加热方式。“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的名篇《问刘十九》用白雪与红泥炉火相对,描述了一幅他在雪天等好友前来围炉夜话的生动画面。
此外,火也是冶炼矿石的重要手段。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生动描述了开采石灰岩、烧制石灰的生产过程。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秋浦歌》中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则描述了一幅用火冶金的生动壮观景象。到了明代,随着煤炭的进一步开采和广泛使用,炭火被使用得更加频繁。明代诗人陆深《西轩凿壁作南窗打炕其下以供夜坐》中写道:“地炉煤火夜如年,旋作南窗映月眠。”
古诗中的炭火,已经从单纯用于煮茶,变成了用于矿石开采与生产、冶金与取暖。燃烧的材料,也逐渐由木炭变成了煤炭,热值更高,燃烧的时间更长,利用范围更加广泛。
烽火
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在古代,边境经常建造烽火台,并在上面放置干柴,有敌情时则点燃报警,传递给下一个烽火台,以迅速传达战争信息。后来,古人常用烽火来比喻战争。关于烽火,著名的诗句有:“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战争是无情的,烽火一起,森林和建筑都很难幸免于难。这是因为作为一种战争手段,火攻是一种可以快速且大批量毁灭敌人粮草、辎重和兵马的途径。典型的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赤壁之战的描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除了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其他几场著名的战役也都使用了火攻,如夷陵之战中,陆逊火烧连营三百里;上方谷之战中,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等。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豪华壮丽、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在战争中付之一炬,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责任编辑:陆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