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际交往指导路径分析

2024-08-12 00:00:00刘晓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4年6期
关键词:自我调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

【关键词】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57-03

【作者简介】刘晓丽,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第一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00)教师,一级教师,无锡市优秀班主任,曾获无锡市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现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素养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当学生拥有健全人格,就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调节交往认知及行为获得良好的交往体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的人际交往认知、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健康的人际交往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人际交往的效能感和幸福感。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参与、文化学习、同伴学习等方式习得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健全人格、提升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最终促进共同发展。因此,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交往认知至关重要。

一、精准归因

青春期的中学生正经历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加之生活在集体中,他们往往会自觉寻求并关注人际认同和价值认同,渴望提升交往效能感、获得更积极的交往情绪体验。然而,部分学生的交往认知、交往策略等略显不足,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交往问题。

情景中呈现的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于在意交往同伴的评价和看法,当别人的“不认同”且错误的评价与自我认知有冲突时,就可能加剧自我认同感缺失,导致其缺乏自信,这不利于其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情景中,小慧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友在背后诋毁自己,从而失去交往动力和信心,并进一步导致其情绪失控、心理失衡。班集体人际交往正向能量场域未充分构建,高质量的同伴关系缺失、学生维系人际关系的能力不足也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由于成长环境和路径、认知程度不同,他们的交往准则并不具有同一性,甚至出现分化。情景中,小慧对班级部分同学并不友好的人际交往行为表现出明显的不认同,由此失去对同伴的信任,陷入敏感多疑的困境。而部分学生由于人际交往认知程度较低,在渴望获得他人认同、快速建立情感念头的驱使下选择了不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情景中的“相互诋毁”等负面人际交往行为。最后,学生在面对人际交往困境时还存在沟通方法不妥、不会主动寻求策略支持等问题,导致人际交往中具有较高认知水平和道德认知的学生陷入压抑、冲突与逃避的情绪。情景中,小慧在陷入困境后并未主动寻求帮助,在内驱力不足的情况下陷入自责,正体现了学生人际交往的这一特点。

二、精心施策

1.真诚交流,倾听心声

作为班集体的建设者,班主任应时刻关注班级学生的发展动态,“看见”学生的迫切需求。其一,面对陷入人际交往困境、怀疑自身存在问题的学生时,班主任可以采用无条件积极关注原则,通过共情式谈话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袒露内心困惑;通过分享式谈话,引导学生明白在陷入困境时请“经验丰富者”答疑解惑可以避免出现更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多样化的交往对象,出现方向相左的情况是正常的,别人的“问题”不应成为否定自己的原因。其二,班主任应唤醒学生内心的交往自信,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明确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笔者在建设班集体的过程中,坚持开展“送你一朵小红花——发现别人的闪光点”“送我一根棒棒糖——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悦纳自己、悦纳他人,为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2.丰富体验,提升认知

学生渴望获得被尊重的人际交往体验。班主任可以基于实情及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认知水平的构想,设计情景剧本,以真实交往情景引发学生共鸣、共情、共思,引导学生明确人际交往的真正意义,反思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学会真诚待人,提升人际交往认知水平。

3.开展活动,促进交往

中学生有更为明确的来自同伴的情感需求,在失衡的同伴关系中,弱势一方常陷入被动接纳、被动脱离的境地。班主任可以通过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开展小组活动时,首先,班主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组队,让学生体会主动交往的乐趣,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介绍、优势陈述等获取入队权。其次,班主任要制定评价机制,关注实施过程,具体可指向队员分工明确、任务设计合理、活动流程具体、成果展现充分等各个层面,力求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避免出现被动脱离、被边缘化的情况,以打破学生间的交往壁垒,拓展学生的交往路径,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技能。

4.营造氛围,厚植底蕴

班级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非正向的班级氛围容易造成班级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基于学生交往和归属的需求,以及青春期学生需要更多高质量同伴交往的特点,班主任可以通过班级人际交往文化建设,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打造高尚、积极的正能量人际交往场域,为学生的健康交往厚植精神底蕴。

班主任可以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懂得真正的友谊是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有知音”,是苏轼与怀明共赏月色如水时的澄澈心境,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的真诚欣赏;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和孟子“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的深刻含义,从而反观自身,避免背后论人长短……当学生能以高尚之精神践行人际交往之准则,必然会达成真善美的人际交往境界。

5.通力合作,搭建支架

学生的人际交往以班级同伴交往为主,但并不局限于班内交往,班主任可以借助、融合多方力量,为学生走出人际交往困境搭建更有力的人际交往支架。第一,班主任可以融合不同学科的德育力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习得面对不同交往境遇的应对策略。如《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明确的人际交往指导课程设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获得并维系友情;历史学科教师可以以历史上德行兼备之人为标杆,以典范的历史故事为导向,强化学生的人际交往认知。第二,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并提供情绪价值。班主任可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营造积极温馨的家庭氛围,关注孩子的情绪,给予足够的鼓励和充分的表达空间,注重言传身教,以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

班主任既要重视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更要以此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注入更积极有力的生命力量,使之拥有更明亮的生命底色。

猜你喜欢
自我调节情绪管理人际交往
基于“自我调节”的高中数学作业设计与讲评策略
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调查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7:27:07
简述大学生人际关系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07:25:33
浅析校园心理剧的应用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资治文摘(2016年7期)2016-11-23 00:33:03
浅谈情绪管理在安全中的实践与应用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5:51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情绪管理与应对能力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0:17
英语师范生学习心理压力的产生及对策研究
解析常见电力运行中的安全管理
科技与创新(2015年4期)2015-03-31 23: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