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发展方向探析

2024-08-12 00:00刘平娟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大学出版社长期以来一直带有浓厚的事业单位属性,虽然转企改制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但是在数字化出版蓬勃发展的融媒体时代,面临着强势出版集团的竞争压力以及自身市场分散、图书结构不合理、营销能力欠缺、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等多重困境,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梳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表述,探讨当前形势下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思路:立足母体大学,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利用学校优势资源,聚焦学术出版,提升学术著作质量;整合高校资源,不断创新教材内容和形式,提高教材质量,真正打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的精品教材;顺应全民阅读潮流,大力推进科普能力建设,多出版高质量优秀科普图书,助力科学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引导全民关注科学,提高科学素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主题出版,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争取跨界破圈,延长图书生命周期和横向产业链,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黏性。

关键词:大学社;学术著作;主题出版;科普图书;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28-04

大学出版社由所属高校主办和管理,属于高校的一个部门,自成立起便始终立足于学校教育,坚守着服务学校教育、教材出版和学术研究的阵地,致力于推动教育出版、学术出版事业的发展。长期以来,大学出版社一直带有浓厚的事业单位属性,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在数字化出版蓬勃发展的融媒体时代,大学出版社不仅面临着强势出版集团的竞争压力,还面临市场分散、图书结构不合理、营销能力欠缺、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等多重困境,发展举步维艰。

在当前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论述为大学出版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大学出版社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应看到机遇,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图书质量,加大数字化出版和新媒体技术应用力度,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出版市场,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一、立足大学优势,聚焦学术出版

高校是创新思想的原生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知识产生的聚集地、优秀人才的供给源[1],为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提供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于此,通过思想交锋和学术碰撞不仅激发了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也推动了新技术的涌现。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这为原创性学术著作的出版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学术出版领域,大学出版社拥有独特的优势,如丰富的作者资源、深厚的内容积累以及明确的读者群体[2]。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母体高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四新”建设,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大学出版社要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将学术出版作为立社之本、价值所在,深度挖掘高校人才和学术资源,并将其转化为出版优势,提升中国学术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助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首先,大学出版社要深度了解所在高校的传统优势、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立与专家学者高效沟通和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密切关注专家学者的最新科研动态,了解深海深地探测、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充分挖掘其中的学术资源,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术著作的出版方向,增强学术著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利用高校学术交流平台的优势和数字化技术手段,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将学术著作做专、做深、做精,增强学术著作的可读性,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大学出版社要将学校的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3]。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积极深挖石油石化行业的作者和学术资源,自2013年启动“石油石化学术文库”精品学术出版工程以来,出版了120余部原创特征鲜明、理论内容丰富、应用价值突出的学术著作。截至目前,已经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提名奖各1项,入选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著作2部,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2项(涉及63部图书)。该工程提升了学校和出版社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力,为相关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教材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国家的根本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这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首次对教材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彰显了教材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表明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以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材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尺寸课本,国之大者”的殷切期望[4]。这为大学出版社肩负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大学出版社作为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教材建设放在出版工作的首位,坚持教材出版的主体地位不动摇[5]。

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高校,拥有社会出版社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教学资源优势、作者资源优势、编辑人才队伍优势[6]173。优秀的作者是教材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很多学术著作的作者都是学科带头人,在某学科领域拥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洞察专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并且有很强的号召力。这些学术作者是非常理想的教材作者。因此,大学出版社要深刻认识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地方产业布局,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需求[7],深挖学术出版的价值,重点关注学科带头人和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师,将他们的科研成果整合为教材,不断修订和完善,努力打造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水准教材,助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优势出版了一系列精品教材,仅2023年就有20本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本教材荣获山东省第二批普通高等教育一流教材,4本教材荣获2023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或二等奖,还有一批教材入选山东省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大学出版社应当深刻领会“双减”政策的内涵,秉持责任导向,更新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中小学与一线教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先进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多渠道挖掘优秀的作者,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融入中小学教材,注重体例、图书结构和编写思路,努力打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中小学教材,助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此外,大学出版社还要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材形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等先进技术手段加快开发介质多样、设计新颖、表现力丰富和互动性强的新形态教材[6]175,还可以在传统纸质教材的基础上,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围绕学科课程提供层次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服务。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在线课堂、作业布置与批改、学习反馈等互动,实现更灵活、高效的教学与学习过程,满足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

三、顺应全民阅读潮流,迎接科普出版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明确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双翼”。他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他2021年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2022年,《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动科普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并提倡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合作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模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可见,党和国家把作为展现国家科技和文化软实力的科普图书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年少儿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在少儿图书细分市场,科普知识类图书首次超越少儿文学,成为码洋占比最大的门类[8];在少儿科普百科类销售排行榜前500名的图书中,科学技术类普及图书有374种,其中214种为原创图书,占比高达57.2%[9]。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下,科普图书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成为图书出版行业新的增长点。

高校教师大多奋斗在科研一线,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思维活跃,对科普工作充满热情,具备高度的自觉性,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创造高品质的科普图书。在全民阅读成为趋势,以及“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背景下,大学出版社不能错失良机,要树立大科普理念,注意当前科普写作具有科技、艺术、美学与人文汇流的发展趋势[10],发挥高校人才聚集和科普资源丰富的优势,聚焦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从中遴选一批治学严谨、在学术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并且能将高大上的科学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讲明白的教师,打造一批兼具深度和温度,既有知识又有趣味的科普图书,迎接科普图书出版的“黄金时代”。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联合一线科研人员出版了《浩瀚时空博览》《冰火之歌:掀开可燃冰的神秘面纱》,两本图书均荣获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强主题出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更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主题出版不是一种新出版门类,而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意识和纲领[11],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培育时代新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12]。早在2003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便开始部署主题出版工程。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主题出版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主题出版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2021年,《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做强做优主题出版”“打造更多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出版精品”的发展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更加明确了主题出版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当今时代涌现出大量优质的主题内容,为主题出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主题出版的选题范围显著扩大,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大学出版社凭借母体高校学科布局齐全、学术积累深厚的优势,拥有做强主题出版的时代优势和发展条件、话语优势和学术资源、稳定的对象和忠实的读者、独特的禀赋和雄厚的资源[13]。因此,大学出版社应增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主题出版工作,不仅要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人们的正能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出版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研究》《铁人印记》《红嫂》,三本图书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推动出版深度融合,争取跨界破圈

融合出版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它将传统的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实现了出版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如通过将多种形式的信息巧妙组合,利用音频、视频、图像等呈现出来,增强了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指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开始向教育和出版领域渗透,使教育和出版的边界不断拓宽,进一步彰显了大教育、大出版理念[14]。目前出版已经成为一种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高度融合的产业,其边界已经延伸到数字人文所及的任何领域,数字出版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不断涌现。

现今,跨界联名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各个品牌通过此举屡获成功。例如,肯德基联名宝可梦推出的可达鸭,刚一上市就爆火出圈,“一鸭难求”;瑞幸咖啡与茅台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上线首日单品销量就突破了542万杯,销售额超过1亿元,刷新了单品销售纪录。

大学出版社每年都会出版品种繁多的新书,主题涵盖各个领域,内容包罗万象,为其与不同行业、不同品牌开展合作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其跨界破圈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大学出版社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数字化转型,并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除了从纸质图书配套的数字内容入手,加强系列性内容资源的开发,构建“图书+数字资源”的课程化产品新形态,还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培训、研学、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进行深度融合,探索更多跨界合作的可能性,达到生产规模化、传播规模化、合作规模化[15],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用户黏性,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并横向延伸产业链,进一步融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方方面面。

六、结语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大学出版社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推动学术交流与文化传承;教材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职责,大学出版社应不断创新教材内容和形式,提高教材质量,服务于国家的教育事业;科普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任务,大学出版社应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出版高质量科普图书,引导全民关注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主题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责任和担当,大学出版社应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主题出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大学出版社还应积极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为推进国家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秦茂盛,祝翠华.依托母体高校优势 打造特色学术出版品牌: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23(14):16-20.

[2] 谌磊,张志强.以大学为中心的知识生产与学术传播:美国顶尖大学出版社“讲座图书”出版模式探析[J].出版科学,2023,31(5):93-104.

[3] 王加俊,吴从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出版社核心竞争力培养研究[J].出版参考,2019(10):28-32.

[4] 安富海.教材建设笔谈⑧立足启智增慧 指向培根铸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23-09-20)[2024-02-02]. 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309/ t20230920_2111094774.html.

[5] 李永强.推动大学社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中国自z+uxD7Y8IlebEkefvi+EoA==主知识体系[J].科技与出版,2023(6):22-26.

[6] 杜军和,马瑞,孔庆勇.大学出版社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作用与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1):172-175.

[7] 曾斌,李伟.我国教育出版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2(2):22-26.

[8] 侯慧菊.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现状与创新发展思考[J].编辑学刊,2022(4):56-60.

[9] 柳伟平.当前中国原创畅销少儿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特征:基于2021年度开卷图书排行榜的分析[J].科普创作论坛,2022(2):24-30.

[10] 王琨.“大科普”理念下少儿科普出版创新驱动路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3(5):47-52.

[11] 于殿利.主题出版的产业与企业逻辑[J].出版发行研究,2022(7):5-14.

[12] 林郁.以精品主题出版助力出版强国建设的路径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239-241.

[13] 郭晓明.试论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专业化之路[J].中国出版,2022(18):52-55.

[14] 赵秀颂.“双减”政策下教辅出版的创新路径探析[J].出版参考,2023(7):54-56.

[15] 刘佳.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55-58.

作者简介 刘平娟,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