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杂志为例探析插图艺术的演变与发展

2024-08-12 00:00刘全镛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插图行业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文章遵循《读者》杂志发展的时间顺序,深入研究插图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从形成确立期的传统插图到成熟发展期的数字插图,再从数字插图成为主流形式到AI绘画出现,文章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插图所呈现的不同艺术特点,以及插图种类从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进程。此外,文章介绍了插图从手工绘制到电脑绘制再到AI生成的不同创作手法,以及不同时期印刷技术对插图呈现的不同效果,全方位、多角度地印证了杂志插图的发展历程。

文章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不同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当时插图风格的影响,探究现阶段杂志里的图文风格最终是怎样形成的。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插图行业如今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但一直作为插图载体的传统出版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文章通过遇到的问题,引出插图在传统出版行业和创意新兴产业中如何健康发展的思考。最后,在分析《读者》插图发展的同时,文章也反映出了国内插图行业的整体情况,梳理出了插图行业发展和变化的脉络,为研究插图艺术相关课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读者》杂志;插图艺术;传统插图;数字插图;AI绘画;演变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221-04

《读者》插图可以说是国内插图的索引,它反映了各个时期国内插图的整体水平。研究国内插图课题不能不提《读者》插图,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个行业标志。

《读者》杂志文图搭配的编排形式传递了插图的绘画语言,凸显了插图的艺术特性,反映了国内期刊插图的各种类型与整体风貌。我们可以根据《读者》杂志的不同阶段,详细了解插图的发展历程。

一、《读者》插图风格的形成与确立——传统插图居统治地位

故事、情感类文章一直是《读者》的主打内容,是杂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合这类文章的写实插图是《读者》的主流插图,相关插图队伍的建设也是《读者》美术工作的重点。回望杂志创办的最初阶段,正是国内美术事业蓬勃发展之时,早期连环画的繁荣,为插图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作者资源。连环画虽然不等同于插图,但两者关系密切,很多连环画家也是插图画家,连环画的兴盛期也是插图的兴盛期[1]。经过多年的插图创作实践,最初的相对固定的插图队伍逐渐形成,奠定了《读者》传统插图的基础。

这个时期存在一种现象,部分插图画家的画法相似,画作的辨识度不高,除了专门研究插图的专业人士,一般读者很难分辨插图的作者,这也是这一时期《读者》插图的有趣特点。这和当时的美术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当时的美术类教育同质化,注重传统的美术学科设置与扎实的绘画功底训练,但创作思维相对单一,美术创作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不足。

传统插图指的是用铅笔、颜料绘制在纸上的插图作品。这类作品的优点是具有唯一性,作者的感情会随着绘画创作展现出来。缺点是不利于运送、传播,并且不容易修改[2]。这一时期的插图都为传统的手绘插图,受早期黑白印刷工艺的限制,这时的插图更注重艺术性。画家造型能力扎实,黑白画理运用娴熟,能用简单的笔触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增强了插图的表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一时期的《读者》杂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插图风格,这也为杂志插图的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二、《读者》插图风格的成熟与发展——以传统插图为主,数字插图出现

随着各种新兴美术形式的出现,整个插图行业更加注重创新与个性,尽可能突出原创性和时代感。插画家看待事物的眼光和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以及他们所追求的各自心中之象的不同,因此创作的插图作品也不尽相同[3]。《读者》的插图画家多数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都有着自己的绘画方向和学科领域,甚至是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这一时期,光看插图作品就可以判断出画家的名字,这是插图画面识别度提升的表现,也是插图风格趋于成熟的表现。

另外,图像和文字一样,具有自主言说的功能,但相较于文字,图像在艺术家编码和接受者解码过程中,存在更多误读及歧义的可能[4]。画家要尽可能避免读者误读,让插图成为文章最好的诠释,逐渐形成最佳的图文创作组合。插图的表现形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印刷技术和绘画技术的进步,在不断地变化[5]。这一时期的杂志印刷明显区别于之前的阶段,插图经历了从黑白到双色,从双色再到四色的转变,印刷技术的提升,也见证着插图的进步与发展。

双色只是过渡形态,全彩印刷才是一本现代杂志所要达到的印装水准,然而杂志转彩色印刷给插图创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彩色印刷增强了插图的表现力,使其蕴含的信息量成倍增加,为创意类、漫画类插图拓展了创作空间;但对那些原本适合黑白表现的插图,如写实写意类插图,彩色印刷反而削弱了插图的表现力。所以插图的颜色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每张插图的特质和风采,让插图的色彩创作更加成熟。

《读者》插图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参与办刊,图文融合的版面,使图像与文字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读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势必无法忽视图像的存在[6]。图文的完美融合使《读者》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风格,插图已成为《读者》文化艺术层面的重要标志。

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培养,插图逐渐进入全面成熟的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插图绝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绘画方式,不过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参与插图创作,如有的作者用电脑为插图设计颜色,用电脑对插图进行分层处理,用数字技术完成最终创作,为之后数字插图的发展作出了必要的铺垫。

三、《读者》插图风格的求新与突破——数字插图成为主流,传统插图与之共存

时代在进步,数字技术也在不断更新,现代商业插图绘制已经很少使用传统的纸、笔、颜料等绘画工具,有的甚至已经完全放弃了传统工具,这让插图作品的创作呈现出数字化特点。数字插图,或者说数码插图,指的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各种制图软件,可能还要借助压感笔、绘图板等工具虚拟设计绘制的用于书籍、报纸、杂志的图画,是计算机普及后出现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绘画形式[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全行业渗透,当今社会已步入数字信息化时代,信息之间的广泛交互加速了融媒体化的进程,让插图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当前,插图已不再是只具有平面、静态特点的绘画图像,不论创作题材还是绘制手法,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传统插图的传播媒介主要是纸张,而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插图艺术的传播不再仅限于传统纸张,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终端开始成为插图设计使用的新型媒介[8]。作为传统出版行业的宠儿,插图的使用开始更广泛地参与到广告、包装、网络游戏、影视动漫等各个产业领域,被多元化的新兴产业所接纳。

《读者》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插图作者队伍,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作者退出,年轻作者加入。近两年,《读者》杂志大胆起用年轻的插图作者,他们有的是美术学院的年轻教师,有的是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有的刚刚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年轻作者基本出生在电脑时代,成长于互联网时期,对新兴的数字化创作技术更为熟悉。在插图的实际创作中,他们更青睐数字化的创作方式,为《读者》插图的数字创作与新老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插图的形式、风格不断变化,其辅助阅读和艺术欣赏两种功能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规律。总趋势是辅助阅读的功能不断减弱,艺术欣赏的功能不断增强[9]。翻开近期的《读者》杂志可以发现,插图整体呈现出多样性,特别是插图的艺术欣赏功能大幅度提升。创意类插图给人无限的启迪与思考,漫画类插图描摹现实,新剪纸插图反映了传统艺术的魅力,电脑绘制类数字插图实现了对当代新技术的展示……多样化的办刊路线丰富了刊物的插图语言,强化了刊物的视觉感受,更给读者提供了无限的艺术欣赏空间。

《读者》的插图发展出今天的面貌,有必然的因素。插图是时代的产物,每一时期的发展都影响着后续的发展。当然也有偶然因素,这些偶然因素让新作者们加入进来,形成了新老作者同堂献艺的繁荣景象。这些必然和偶然促使《读者》插图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风格。

四、《读者》插图的全新尝试——AI绘画出现

(一)AI绘画在编辑工作中的初体验

AI绘画就是人工智能绘画,其基本内涵是依托数字化的图像数据库,运用算法技术生成图像[10]。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行业应快速反应,为出版物注入新的活力。

《读者》杂志对封面的选择一直非常严苛,经过40多年的沉淀,传统的选图思路遇到瓶颈,如何突破显得尤为关键。近两年AI绘画快速升温,其真正作为《读者》封面出现,是在2022年第17期。随着AI绘画的持续火爆,2023年《读者》杂志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为了使杂志呈现新的风貌,在全网各种平台寻找AI绘画作品来开拓封面稿源。

2023年第9期的封面是一幅AI绘画作品,展现了江南水乡之春,其由作者利用智能绘画平台生成。但AI绘画存在弊端,虽然AI 能够模仿艺术风格,但无法真正理解和表达艺术的情感和内涵,在细节处缺乏人类的温度和情感,这依旧是一大问题[11]。于是,编辑部和作者反复沟通,启发作者在创作时加入更多优美的、感性的关键词,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呈现出的效果更加贴近杂志风格,这是编辑参与AI创作的开端。

(二)AI绘画在编辑工作中的初探索

2023年22期组稿之际,编辑根据各方意见决定生成一幅秋天柿子树景象的封面图,于是开展了对AI绘画软件的学习,深入了解不同的AI模型和算法,了解生成AI图像的基本原理和各项参数,并理解它们如何学习、如何创作。这一步骤让编辑感受到了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其对AI创作的好奇心。

现阶段AI的理解能力有限,生成的图像并不能科学还原生活中的真实景象。如果训练AI,向AI提供参考图,可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但依然不能保证图像具备艺术性。因此,生成图像之后需要对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后期处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编辑应进行二次创作,将现实柿子树照片与AI图像相结合,形成符合生活实际,兼具科技性与艺术性的封面作品。

在探索AI绘画技术的过程中,编辑获得了独特而有趣的经验,通过与人工智能技术互动,逐渐发现这是一场充满创意的探索旅程。AI 绘画的出现使艺术家面临更大的挑战,艺术家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思考、摸索,挖掘艺术的多样性,突破和创新风格,探究艺术的美学意义[12]。

AI绘画的优势是能在全网收集素材,在创作上为艺术家提供引导,使艺术家获得更加匹配设计构思的图片。如果在杂志编辑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相信杂志插图封面设计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三)AI绘画助力插图编辑工作开启全新阶段

在AI 绘画出现前,人类需要通过长期的系统学习才能掌握绘画技能,而如今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画作[13],这让从事传统插图编辑的人陷入沉思。

新时代、新事物的到来无法逆转,应转变观念积极面对,去接纳、去学习、去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改善现阶段的工作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读者》杂志对AI绘画作品的使用,丰富了图片的来源,增强了封面的表现力,或写实或写意地生成了具有各种艺术风格的图像作品,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与观感享受。AI绘画提供了突破传统界限的机会,用新方式、新思路、新风格、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甚至与模型进行实时互动创作,能提升期刊发展的艺术性。

《读者》杂志积极利用媒体融合搭建互联网平台,抢先选用人工智能带来的全新技术成果,积极参与AI绘画的编辑与创作,这标志着其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始。

五、对传统出版行业中插图的展望

插图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插图在各个行业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离不开插图的两种属性——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

一是艺术属性,插图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们获得文字以外的感性认知,获得艺术上的需求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二是商业属性,为雇主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相关报酬的行为,具有以传递商业信息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属性。

这两大属性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插图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艺术价值就是市场需求,商业价值就是经济效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效益的推动,都为插图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14]。随着新时期对美术教育重视度的提高,高等美术学府绘画专业多年的培养,加上新理念下插图专业学科的设立,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涌现出来,更多的年轻作者选择走上插图创作的职业道路。可以说美术教育的加强,是插图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让插图事业迎来了一个后继有人、空前繁盛的时代。再加上广大读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秀的插图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可,插图的审美消费大大增加。这些不仅促成了插图行业的繁荣,也引导着插图市场逐步规范,让整个行业走向成熟发展的道路。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享受数字化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时,传统期刊的出版环境面临新的挑战。在信息社会里,插图的传播媒介从纸质出版物向电子出版物转变[15]。各种移动阅读终端的发展让传统纸质期刊的份额不断缩减,加上短视频对阅读习惯的冲击,传统期刊遭遇致命打击。要想在逆境中寻求生存,就要尽早制订多条道路同时发展的战略规划。

应该抓住纸质期刊的优势,为读者带来极致的阅读体验。期刊的插图是丰富多彩的,诸多风格的插图作者在期刊同台献艺,这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物和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期刊的插图具有原创性,是插画家根据文章专门创作的,图文彼此协作、相互成就,这也是期刊中插图独有的魅力。

当前,插图发展的模式越来越明晰,插图艺术产业化、商业化成为趋势。可以把期刊中优秀的插图作品集结成册,出版插图艺术作品集,同时举办插图艺术作品展;可以设计有商业价值的插图,将其开发成广大读者喜爱的艺术类文创产品;可以充分挖掘作者资源,根据插图作者的特点,策划出版各种题材的绘本出版物;可以结合新媒体平台,举办线上插图艺术交流与插图知识讲座;可以塑造优质的插图品牌概念,利用品牌优势发展出更多模式。

六、结语

回顾《读者》插图发展的40多年,可以说从杂志创刊开始,插图就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参与办刊,通过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插图已成为其文化艺术层面的重要标志。研究《读者》插图发展历程,能了解当代插图行业近几十年的演变。相信随着插图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插图行业会不断繁荣壮大,插图行业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金涛.读图时代的图像“缺失”:从媒介变迁看古今出版物插图流变[J].中国文艺评论,2022(12):82-94.

[2] 高胜寒,付敏,门家成,谢鹏里.插图设计新思维[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71-72.

[3] 王炜.插画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1:82.

[4] 张璇.文学插图中的语—图互文式视觉隐喻初探[J].编辑之友,2021(1):87-92.

[5] 苟彬.媒体融合背景下插画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J].编辑学刊,2022(1):97-101.

[6] 郭书瑄.插画考:插画艺术的黄金时代[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6:155.

[7] 安宝江,安剑秋.新中国插图艺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1:118.

[8] 肖瑞,李文杰.融媒体时代数字插图研究初探[J].新闻传播,2022(20):30-32.

[9] 阎文凯,薛勇强.明代中后期出版物插图的嬗变及传播[J].编辑之友,2021(8):88-93.

[10] 杨宇鹤. AI绘画的演化、影响与思辨[J].传媒,2023(17):52-55.

[11] 岑静. AI绘画的艺术特性探析:以插画设计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17):58-60.

[12] 段吉方,阎恺祺. AI生成艺术与后人类技术的美学意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6):54-64.

[13] 张秀琼. AI绘画下的机遇与危机[J].上海轻工业,2024(1):86-88.

[14] 韩子勇.在“中国艺术研究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J].美术观察,2018(10):5.

[15] 高荣生.插图全程教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21:13.

作者简介 刘全镛,副编审,研究方向:刊物美术形态、插图艺术、美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