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出版单位年轻编辑的成长路径探究

2024-08-12 00:00杜丽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及新媒体的运用,出版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出版单位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编辑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年轻编辑是出版单位的“生力军”。文章从年轻编辑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在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并从出版单位和年轻编辑自身两个维度分析年轻编辑的成长路径。经过深入调查分析发现,年轻编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出版人,需要出版单位与其共同努力。拥有优秀的编辑队伍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出版单位要重视年轻编辑的发展需求,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完善“导师制”的培训机制、搭建完善的交流学习平台、加强单位文化建设等。出版单位只有选好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编辑团队。年轻编辑需要提升自身能力,如提高政治素养、提升语言文字把关能力、提升选题策划能力、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沟通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等。只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勇于担当,不断挑战,年轻编辑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出版编辑。

关键词:出版单位;年轻编辑;成长;自我提升;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96-04

随着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单位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出版单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今,一些传统的出版单位在人才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和问题,年轻编辑在进入出版单位以后,往往因为不适应工作环境、在工作中缺乏动力等,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和困惑。出版单位如何培养人、留住人,年轻编辑如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这是需要出版单位和年轻编辑双向奔赴、共同完成的课题。

一、年轻编辑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出版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相对比较高,初入出版行业的编辑大多学历较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在运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运用新的方法理念开展工作等方面表现突出,但普遍缺乏编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年轻编辑在进入出版单位以后,大多会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在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政治素质不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出版单位作为文化工作部门,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和使命,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出版单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有些出版单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年轻编辑政治素质的要求,过分追求业务考核,对编辑的政治品质、价值观念等方面把关不严,在平时对年轻编辑的政治素质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懈怠,导致一些年轻编辑政治意识不强。

(二)缺乏提升专业技能的时间

年轻编辑往往从高校一毕业就进入出版行业,他们在参加工作前几乎没有编辑工作基础,虽然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市场调研、选题策划、文字编辑加工等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时候部门为了赶工作进度,对新入职的编辑往往重使用而轻培养。年轻编辑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每天应付交办的编辑事务,缺乏系统学习业务知识、提升自身编辑业务能力的时间和精力。加之当前数字出版等如火如荼,各种新媒体、新手段不断涌现,年轻编辑还不能及时适应这种业态变化的要求。这让年轻编辑入职后对出版业的总体状况和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工作效率比较低。

(三)激励机制不足,缺乏动力

受到传统制度等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出版单位并没有完全市场化,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比较陈旧。一些出版单位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利于年轻编辑发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些出版单位制定的绩效考核机制比较适用于中层以上的员工,而刚入职的a326ed385f4b594a58041764e5942ef8年轻编辑,按照现有的考核机制很难完成出版任务,从而导致年轻编辑入职后面临的工作压力过大。一些出版单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年轻编辑在工作中动力不足。另外,一些年轻编辑因为工作经验不足,对具体的业务流程不熟,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纰漏,部门领导有时候不能设身处地地从年轻编辑的角度考虑问题,对年轻编辑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导致年轻编辑在绩效考核中总是在部门中排名比较靠后,这样会挫伤年轻编辑工作的积极性[1]。

(四)安全感和归属感不强

年轻编辑在选择出版行业之初,大多对出版行业充满崇敬和期待。但是在入职之后,他们发现自己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繁重而琐碎的编辑工作,没有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出现职业倦怠感。同时,编辑须长期面对电脑和纸稿做审稿工作,易产生视力退化、颈椎或腰椎损伤等问题。身心俱疲的年轻编辑在工作中出现的心理波动,一些出版单位没有及时给予重视,对年轻编辑的关怀力度不够,长此以往,年轻编辑对单位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2]。

二、单位搭建合理的年轻编辑成长路径

优秀的编辑队伍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年轻编辑虽然缺乏业务经验,但具有拼搏精神,创新意识也比较强,是出版单位的生力军,因此,搭建合理的年轻编辑成长机制对出版单位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行业生存压力不断增大。出版单位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潜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但有效的激励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和人才[3]。

合理的薪酬制度是出版单位实施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出版单位要根据编辑的工作性质、工作难度、工作效率等核定其级别,各级别的编辑在工资和福利方面应有相应的差别。出版单位要根据年轻编辑入职后的表现,每年进行考核评定,表现优异者适当提升工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提高年轻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在编辑岗位考核方面,对于年轻编辑,出版单位应保证其正常的成长过程,给予年轻编辑足够的成长时间。

除建立合理的薪酬机制外,还必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编辑提供足够的展示自我的舞台和空间,以及更多发展机会,如参与决策、职位晋升、委以重任等。此外,出版单位要为年轻编辑提供更具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机会,并为开展工作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等,这些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都能激发年轻编辑的工作热情,促使年轻编辑更快地成长[4]。

(二)完善“导师制”的培训机制

年轻编辑在进入编辑部后,通常会在编辑部主任或编辑部指定的资深编辑的带领下从事具体的编辑工作。这种“导师制”的方式有利于编辑队伍建设的传承,同时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掌握年轻编辑的性格特点及专长。但在实际辅导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导师虽然业务能力比较强,但带新编辑的能力不足,与新编辑缺乏有效的沟通;有些导师责任心不强,对带新编辑应付了事等。从单位的制度来说,也缺乏对导师的激励机制,带年轻编辑更多的是导师无偿分享知识和经验,这本身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5]。

出版单位只有不断完善“导师制”的培训机制,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编辑。出版单位对导师的任职资格须进行认定和审批,选出的导师除了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外,还应具备传授知识和分享经验的能力,要有责任心、包容心和耐心。出版单位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并在单位内建立考评小组,定期对编辑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另外,出版单位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资深编辑担任导师的积极性以及年轻编辑学习的主动性,使双方共同努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培训及学习效果。

(三)搭建完善的交流学习平台

年轻编辑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会因缺乏编辑经验、不了解行业动态等感到手足无措,对自身的发展也总是感到比较迷茫。同时,年轻编辑往往对工作充满热情,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希望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也希望有更多与成熟编辑沟通的机会。因此,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发现年轻编辑反映的问题,并帮助年轻编辑提升业务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出版单位可以为年轻编辑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完善年轻编辑提升自身能力的途径。年轻编辑在进入出版单位后,出版单位要对其进行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年轻编辑对所从事的编辑工作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另外,出版单位可以定期召开年轻编辑入职经验交流会,让大家面对面交流自己在编辑方面的经验或遇到的困惑。

(四)加强单位文化建设

出版业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图书公司,都是从事文化创意和文化生产的工作,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使命。因此,出版单位加强自身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年轻编辑融入新的工作环境,大多会有一些不适应,他们需要一个了解单位发展状况、组织架构、文化建设等的窗口。并且,年轻编辑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充满活力,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大多对单位组织的各项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比较高。因此,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年轻编辑更快地融入集体,将个人职业生涯与出版单位的发展相融合,使其在单位更有归属感[6]。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党建、团建、青年学习小组等方式,分享单位的发展状况、单位的初心和使命等,提高年轻编辑的思想政治素养,增强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7]。

三、年轻编辑的自我提升路径

年轻编辑逐步蜕变为合格的出版人,不仅需要所在单位精心培养,其自身更需要注重自我提升。年轻编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提高政治素养

编辑作为文化工作者,肩负着文化传播的使命,所以编辑首先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编辑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涉及政治敏感的问题,要保持高度警觉,切实提升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出版物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的规定,时刻谨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年轻编辑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成长为一名政治上过硬的编辑[8]。

(二)提升语言文字把关能力

语言文字把关能力是编辑的基本能力,语言文字把关是年轻编辑成长过程中日常所面对的工作。出版单位新入职的编辑大多具有某一方面的专业背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但对编辑稿件的书写规则、图书的编排规范、书刊编校质量要求等还不是很熟悉,年轻编辑在进入出版单位以后,要虚心学习,快速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9]。

在编校过程中,编辑既要把控书稿的整体质量,还要对书稿的政治倾向、篇章结构与内容等作出整体性评价,对其中不符合出版要求的内容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10]。只有在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认真打磨书稿,从细处着眼,精雕细刻,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年轻编辑要多看优秀编辑加工过的稿件,不断学习和总结。一个年轻编辑只有经过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稿的编辑加工磨炼,才能掌握文字的编辑加工技巧,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编辑。

(三)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一个出版单位的选题策划能力决定着其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编辑除了应具备编辑加工技能之外,还应培养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相对于文字编辑加工而言,选题策划往往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策划选题有时是编辑根据各种信息结合市场作出的敏锐判断。资深编辑往往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而年轻编辑缺乏相应的从业经验和资源,这需要年轻编辑不断积累,建立自己的作者队伍。年轻编辑首先要能够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和审美取向,找准定位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打造出更适合这一群体阅读的内容产品;其次,年轻编辑要对所在出版单位的特色及销售渠道有充分的了解,懂得借助单位的出版特色进行选题策划。选题策划能否成功,与编辑的知识面、对市场的判断、个人的偏好等都有密切的关系。编辑只有根据这些因素决定自己的选题策划方向,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11]。

(四)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化是编辑的立身之本。编辑应该掌握从事编辑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编辑一定是在某一领域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一名优秀的编辑除了要具备过硬的编辑知识之外,还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要了解相关的学术问题、学科动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对作者交过来的书稿进行查漏补缺,更好地梳理书稿。

编辑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遴选者。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编辑在工作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各行各业的知识。为了保证出版内容的严谨和正确,编辑涉猎的知识面必须广博。因此,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积累外,在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等方面还应有一定的涉猎,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人才[12]。一名优秀的编辑既要“专”,又要“博”,只有这样,才能将冗杂繁复的各类信息梳理得当,将最具价值的选题提炼出来[13]。

(五)提升沟通能力

在平时的工作中,编辑的工作贯穿图书的策划、编辑、出版、印刷、发行各个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编辑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的沟通协调能力日益凸显。然而,刚参加工作的很多年轻编辑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加之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沟通,在工作中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在与其他工作人员沟通时容易产生误会,从而影响出版进度。

年轻编辑要想将工作做好,就不能只埋头对着案头的稿件,而是要学会提升自己的协调和沟通能力。拥有一批优秀的作者是编辑进行选题策划的基础。编辑根据不同的选题,需要与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作者打交道,因此编辑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作者沟通的能力。编辑涉及的工作很繁杂,在工作中需要与财务、印制、发行等各个部门沟通流程细节,大家岗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年轻编辑在与其他部门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换位思考,了解他人的实际需求和工作中的困难,对出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同心协力共同推进出版工作进度[14]。

(六)增强创新意识

编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编辑工作的不竭动力,因此,年轻编辑在工作中要注意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新媒体时代,出版市场的明显变化趋势是读者阅读节奏越来越快,对图书内容、装帧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编辑出版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的做法已经不可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年轻编辑必须树立全新的出版理念,打破以往的思维方式,及时掌握新型技能和技巧,紧紧抓住创新这一不可动摇的主题,在选题、审读加工、编辑手段、营销策划等方面,结合当下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以满足新时期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15]。

四、结语

出版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形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好人才,用好人才,是出版单位面临的重要课题。出版单位只有不断优化编辑人才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作为新入职的年轻编辑,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认真把握出版方向,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勇于担当,不断挑战,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出版编辑。

参考文献:

[1] 王玉凝.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出版参考,2022(5):75-78.

[2] 王艳芳.浅谈新编辑如何尽快进入职业状态[J].现代出版,2016(6):43-45.

[3] 陈海颜.关于编辑成长机制的几点设想[J].科技传播,2020(7):71-72.

[4] 刘思思.基于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青年编辑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优化研究[J].出版参考,2020(4):73-75.

[5] 李敏怡.新时代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策略探析[J].新闻传播,2021(7):93-95.

[6] 孙华明.新编辑语言文字能力的自我提升[J].传播与版权,2019(7):44-45,50.

[7] 徐志武,王晓园,周畅.传统出版单位青年编辑组织归属感提升研究[J].中国编辑,2019(10):55-59,64.

[8] 李静.青年编辑在新时代的成长成才探索[J].科技传播,2020(6):19-20.

[9] 周雪萍.教辅新编辑的培养与成长[J].新闻文化建设,2020(12):77-78.

[10] 董金波,袁文业.新入职青年编辑的自我修养及觉悟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2(18):76-78.

[11] 药蓉.新时代年轻编辑职业成长的必备能力探究[J].科技与出版,2021(2):64-67.

[12] 刘鹏.编辑应该是“专家”还是“杂家”[J].文化传播,2020(5):88-89.

[13] 方新田.新编辑的职业素养探析[J].传媒论坛,2020(24):87-88.

[14] 李莹.出版单位年轻编辑的发展困境和成长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21(9):219-221.

[15] 冯宏声.关于新出版时代新编辑工作的思考[J].出版参考,2018(11):5-7.

作者简介 杜丽星,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