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世界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国内社会转型加速,思政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以及互动性得到极大提升,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和调整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首先阐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需求,然后详细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尽管新媒体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和多样性,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要对高校思政工作进行优化。
文章针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三个方面的优化措施:巧用大数据技术,引导学生摄取优质内容;构建舆情监测机制,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筑思政教育坚实屏障。
文章旨在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思政工作不断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积极贡献,为提升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大数据技术;舆情监测机制;网络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9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sszsx10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称思政工作,是指在高等学校中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在高校学生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媒体环境作为一个多元化、交互式、个性化的信息传播环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更加高效、便捷和个性化。因此,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现状及优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1]。新媒体环境以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2],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主要体现在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创新互动交流机制三个方面[3]。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面临海量信息,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筛选有价值的内容、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成为一项必备的能力。
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提升他们筛选、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网络文化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高校应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新媒体的互动性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互动交流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对新媒体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多数高校建立了专门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如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通过这些平台发布正面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尝试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政教育的吸引力[4]。然而,尽管当前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高校思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信息过载
信息过载是一个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媒体普及化紧密相关的现象。新媒体环境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学习方式。然而,信息的过度膨胀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思想认知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这种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5]。
当前,大学生面临大量复杂多变的信息,难以有效筛选和吸收对个人成长有益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平台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信息,但这些信息往往质量参差不齐,既有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消极低俗的言论。学生们在面对这些信息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容易受到错误观点的影响,这对思政教育的目标构成了挑战。
(二)网络舆情
网络空间的匿名性、即时性和广泛性,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远超过往,这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6]。特别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任何一点小小的火星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的森林大火。
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为高校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讨论的平台,但同时这种无界限的信息流动使错误思想和不良信息得以迅速传播。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和不实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迅速扩散,极易引发群体性的舆情事件,从而影响校园稳定[7]。
同时,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监控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往往在问题发酵后才匆忙应对,错失了最佳的引导时机。
(三)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对学生个人信息的保护,还涉及对校园网络安全环境的维护,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安全[8]。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高校思政工作逐渐从传统的面对面教育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这一转变使思政工作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但也带来了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挑战。
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因此学生的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获取,造成隐私泄露。例如,通过社交软件、论坛等渠道,学生的姓名、学号、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可能被非法收集和利用,给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在新媒体环境下,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学生视野,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一)巧用大数据技术,引导学生摄取优质内容
大数据技术是指通过收集、存储、分析、挖掘和呈现巨量数据集合的技术,能够揭示出隐藏在庞杂数据背后的信息和模式[9]。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动态等,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引导学生摄取优质内容,高校应该巧妙地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和完善学生数字身份档案,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和学习轨迹进行跟踪记录,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同时,开发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历史和偏好,推送与其专业发展、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的高质量资源[10]。
例如,对于热衷于社会活动的学生,系统可以推荐关于公民责任、法律知识的讲座和文章;对于关注科技前沿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构建舆情监测机制,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
舆情监测机制是指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实时收集、分析、处理互联网及新媒体中的信息,及时了解和评估公众意见和社会情绪的变化趋势,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持的一种管理机制[11]。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它能及时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12]。
高校可设立由学校党委领导牵头、宣传部门负责、学工部门和团委协同参与的工作小组,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并制定详尽的舆情监测与应对流程,确保在面对突发舆情时能迅速、有序地采取行动。然后,可以利用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开发或引入专业的舆情监测系统。
这样的系统能实时抓取和分析网络上的言论动态,特别是针对校内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监控,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关键词筛选规则,以便快速捕捉相关舆情[13]。
要建立科学的舆情监测、分析评估机制,包括对信息的分类、分级以及趋势预测,从而判断哪些信息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校园稳定的负面事件,哪些又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的舆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和预案,如积极回应、澄清事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筑思政教育坚实屏障
网络安全意识是指个体在使用网络时能够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措施保护个人和集体的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14]。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强化网络安全意识能够帮助学生识别网络风险,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袭,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为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公共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或讲座,邀请网络安全专家授课,让学生系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了解网络安全的最新动态和技术手段。除了理论教学外,高校还应设置模拟网络攻防演练、网络安全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网络安全的理解,提升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还可以利用海报、微电影、漫画等多样化的宣传形式,使网络安全知识更加生动、易于接受。并积极制定详细的网络安全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的行为准则和违规后果[15]。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着新的需求。虽然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网络舆情、网络信息安全等。
针对这些问题,须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巧用大数据技术,引导学生摄取优质内容;构建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把握思政教育主动权;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共筑思政教育坚实屏障。这样才能优化网络文化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网络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媒体环境,从而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曹杰,杨涛.探析数字化赋能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2):33-39.
[2] 李琼.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2):192-194.
[3] 陶夏,樊航迅.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44(1):27-32.
[4] 于淼,尹大伟.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议程设置框架影响因素研究:以“高校思政网”微信公众号为例[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6):42-44,60.
[5] 夏传红.新媒体视角下课程思政数字化育人实践与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4):191-193.
[6] 郭菁.新媒体环境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4):188-190.
[7] 万袁翔.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平台建设创新路径探析: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实证分析[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37-40.
[8] 张坤.新媒体时代构建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大学,2023(35):71-74.
[9] 何君仪.“互联网+”视域下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J].大学,2022(S2):121-123.
[10] 任连明,孙祥愉.新时代“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等院校专业课教材编制与出版研究:以《古代汉语》教材为例[J].大众文艺,2022(24):175-177.
[11] 杨梦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J].大学,2022(36):78-81.
[12] 黄小梅.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2(43):22-24.
[13] 崔曾多.基于“三全育人”的新媒体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我的成长”活动为例[J].吉林教育,2022(35):16-18.
[14] 蔡煜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构建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3):195-197.
[15] 朱丹,邓可可.融媒体时代高校“四史”网络文化建设实践探索: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48-51.
作者简介 赵晋,助教,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