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社会的“稳定器”。在毕业生规模增加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因素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出现如自身就业期望偏高、就业能力缺失等问题。
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践调查法等,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策略进行研究。文章首先阐述新媒体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然后指出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策略。文章研究发现,新媒体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受到了新媒体的深刻影响,尤其表现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就业创业观。然而,高校对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的认识程度还不够,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学生就业创业观念引导、就业指导服务等工作还有待加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优化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策略,旨在增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他们的顺利就业和创业。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就业观念;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206;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47-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HGC29307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指导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等特点,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1]。因此,探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新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指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无疑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人际交往、信息获取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
(一)人际交往更加便捷化
在新媒体的助力下,大学生的社交方式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2]。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他们便可以随时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即时性的交流方式,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纽带,还使得大学生的社交圈子更为广泛。他们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结识各地的朋友,共同探讨人生、交流心得。
(二)信息获取日益多元化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远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大学生们通过各类新媒体平台,如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可以轻松获取各类资讯、知识和技能[3]。从学术前沿到生活小贴士,从国际新闻到地方趣事,新媒体为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可看向世界各地的窗户。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途径,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还对他们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社会参与逐渐活跃化
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种参与方式,使得大学生的声音被更多人听到,他们的行动能够影响到更广泛的群体。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比如通过线上募捐、网络签名等方式支持公益事业,或通过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新媒体基础设施不完善
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更加多样的手段。但是,许多高校在新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仍存在不足。例如,一些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网站功能单一,信息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导致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不高,互动性不强,难以吸引学生的关注。一些高校由于经费有限,无法投入足够的资源用于新媒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使得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的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工作效果[4]。例如,一些高校虽然开通了就业创业指导微信公众号,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新媒体运营人员,因此公众号的内容以转载其他网站的文章为主,缺乏原创性和针对性。
(二)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效果不理想
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尽管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但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效果却不够理想。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选择,仍然存在明显的偏差和误解。
笔者调查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在高校举办的各类就业招聘会中,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热门行业企业摊位前总是人头攒动,而传统制造业、农业、教育等行业企业的招聘摊位则相对冷清。这种鲜明的对比无疑反映出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和跟风心态[5]。他们往往被热门行业的光鲜外表所吸引,忽视了自身的兴趣、专业特长以及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不合理的就业观念,对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和职业发展前景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三)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比较薄弱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一是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单调,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三是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无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
这种薄弱的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创业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需要高校在就业创业指导中给予个性化的关注和支持[6]。一些高校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内容以就业政策、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为主。而对于如何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则涉及较少。
(四)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足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质量,与师资力量的强弱息息相关。然而在现实中,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却显得捉襟见肘。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在专业化程度上也暴露出严重的问题。一些就业指导教师缺乏实际的就业创业经验,他们可能从未真正踏入职场,更别提拥有创业经历。这种缺乏实战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有价值的建议[7]。例如,当学生询问关于职场文化、面试技巧或创业风险等问题时,这些教师可能只能给出一些空洞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此外,部分高校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和进修也不够重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都在不断变化,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无法跟上时代步伐,那么他们所提供的指导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一些高校却忽视了这一点,未能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教师的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升。
(五)缺乏长期跟踪和反馈机制
高校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指导时,往往将重心放在学生毕业前的阶段,如职业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忽略了对学生毕业后职业发展情况的长期跟踪,这使得高校无法准确掌握其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中的表现、遇到的问题以及职业发展的轨迹,都是评估指导工作效果的重要依据。没有这些信息,高校就难以判断其指导工作是否真正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更无法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8]。
此外,缺乏反馈机制也限制了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持续优化。没有定期的反馈,高校就无法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需求的变化,也无法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指导策略[9]。实践中,一些高校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了丰富的指导和培训,但毕业后却鲜有联系。几年后,当该校试图了解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时,发现许多信息已经无从查起。这使得该校无法准确评估其指导工作的效果,也难以对今后的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一)完善新媒体基础设施,打造全方位的就业创业指导平台
首先,完善新媒体基础设施。高校应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校园网络的速度和稳定性,确保学生使用新媒体平台时能享受到流畅、高效的体验。同时,高校还应建立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这些平台应包含丰富的就业创业政策、招聘信息、行业动态等内容,以及在线咨询、职业测评等功能,以满足学生在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创业准备等方面的需求[10]。其次,高校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实时性特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可以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就业创业相关的短视频、直播课程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在线客服,随时解答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这种实时的互动交流不仅能拉近高校与学生的距离,还能让高校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此外,高校还应注重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可以与各大招聘网站、企业官网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招聘信息和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11]。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等进校举办线上或线下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业内人士面对面交流,了解行业前沿动态和企业用人需求。这种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就业渠道,还能够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水平和影响力。
(二)纠正学生就业观念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针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问题,应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教育。首先,将就业观念教育纳入职业规划课程体系。高校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就业观念教育的融入,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市场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清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更能引导他们根据市场趋势和个人兴趣,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其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定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就业需求。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12]。同时,邀请校友、企业家等成功人士进校举办讲座或分享会,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成功经验来激励和启迪学生,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就业观念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与就业相关的文章、视频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观念。同时,还可以利用在线课程、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创业技能和知识。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层意识和艰苦创业精神。如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有机会深入基层、了解社会。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提供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
新媒体背景下,学生对就业创业指导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首先,在就业指导课程上,高校应采用分层分类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等因素进行分组教学,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引入线上教学资源和互动环节,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13]。其次,利用新媒体拓展学习形式,满足大学生对生涯教育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新媒体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个体化、精准化的服务。例如,线上量表测量工作让学生与校外专家进行一对一交流,获得职业性格、兴趣、价值观和技能的专业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更好地匹配职业方向。再次,在就业咨询服务上,高校应组建一支专业的咨询团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和指导。可以通过线上咨询、电话咨询、面对面咨询等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后,在创业扶持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创业培训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思维。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项目孵化、资金扶持等支持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师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选拔与培养。高校在选拔就业指导教师时,应优先考虑具有实际就业创业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选。同时,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确保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以通过邀请企业HR、成功创业者等来校举办讲座或工作坊,分享实际经验和行业前沿动态,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其次,实施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社会调研等活动,增加对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的了解。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教师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实战机会[14]。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进行就业创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实践水平。再次,建立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积极性。高校应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在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将教师的指导工作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挂钩,增强他们的工作动力。为教师提供充足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最后,构建多元化的教师队伍。除了专职教师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校友、企业家、行业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或开设讲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指导。
(五)构建长期跟踪和反馈机制
构建长期跟踪和反馈机制对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学生毕业后在职场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并不断优化指导策略,高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与学生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情况。一是设立校友联络机构。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友会或职业发展中心,负责与毕业生保持联系,并定期收集他们的职业发展信息。通过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与校友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职业发展轨迹以及遇到的困难和挑战[15]。二是开展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定期向毕业生发放问卷,调查他们的就业情况、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调查结果,了解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例如,在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专业不对口、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及时调整就业创业指导策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价值。本文分析新媒体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及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策略。未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广泛应用,应继续深化对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策略和方法,以适应时代需求,推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清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以洛阳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为例[J].科技风,2024(2):53-55.
[2] 鞠恒学,闵丽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3(12):74-77.
[3] 吕志斌,昝春兰,徐莉,等.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构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无线互联科技,2023,20(22):62-64.
[4] 朱艳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3(18):99-101.
[5] 韩莹平.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8):172-174.
[6] 邹惠琳,赵亚星.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13):166-168.
[7] 吴森.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四川劳动保障,2023(6):48-50.
[8] 赵天琦.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措施[J].活力,2023,41(8):193-195.
[9] 周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23(8):30-32.
[10] 张原康,张卫东.新媒体环境下市场营销专业就业创业指导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3):165-167.
[11] 丁海娣,张铮.高校创业就业指导工作创新探讨[J].山西青年,2023(4):157-159.
[12] 陈潇.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讨[J].中国报业,2023(2):112-113.
[13] 白婧静.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4):110-112.
[14] 叶媛媛.新媒体时代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1):218-219.
[15] 黄春.基于新媒体环境的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探讨[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1(5):115-116.
作者简介 李鹏,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就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