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身处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新闻已成为广泛使用的新闻报道样式。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公众对于准确、及时、负责任的信息内容的需求尤为旺盛。面对地处西北、有巨大上升空间的宁夏本土高校,在“媒体融合”与“媒介改革”的巨大浪潮来临之际,在“课程思政”与“新文科”的政策指导背景下,文章以互联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抓手,探索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教学改革路径。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从作业凝练为作品,最终成为产品”的教学思路,探索出“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在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在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新媒体学生工作室,将学生优秀作品结集成册,使其走出校园,直面市场竞争,使“作业—作品—产品”的教育思路逐渐落地。“项目制”的实习实践思路也在此过程中逐渐成熟,为培养学生在互联网新闻采写方面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新媒体学生工作室的建立旨在以专业课程为依托,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项目孵化为特色,落实OBE育人理念,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助力。同时也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树立品牌形象,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关键词:“阶梯递进”;互联网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媒体学生工作室;项目制;网络与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114-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级一般教改项目“互联网新闻与传播实训——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课堂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xbjg-111;2020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级一流专业项目“网络与新媒体”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银川科技学院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建设下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策略”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WK2021003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新闻传媒业也面临着由传统媒体主导向由互联网引发的“大众麦克风时代”的巨大转变[1]1。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网络新闻已成为当下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样式[1]348。网络新闻的传播方式与传统新闻有明显差异,新闻采访与写作环节的应用要求也日渐与传统新闻区别开来。银川科技学院作为地处宁夏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认真探索专业应用的有效路径。互联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由新闻采访与互联网新闻写作两门课程同步开展课程改革的成果。该课程现为该专业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隶属于专业技巧课模块。课程改革的初衷,是希望旧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网络新闻采写课程更具时代性,更适合从小就接触各类新媒体的00后学生理解和思考网络新闻现象,帮助学生专业、理性、科学地进行专业学习,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实现高质量就业。对课程未来发展来说,改革是希望通过“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学习和探索以成果为导向的OBE教育理念的践行路径。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即是对本科专业及课程的要求。如何在立足西北、服务地方的目标要求下,让互联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建设紧跟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保持其生命力与创新力,为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贡献力量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课程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3]。教学目标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中使学生系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理论知识与采写方法,并具备新闻敏感度,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当前正处于信息爆炸时代,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事件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新闻采写能力则是保证新闻报道准确和及时的关键因素。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当记者”的自媒体时代,公众对于负责任信息内容的需求尤为旺盛。如何让学生从专业建设角度理性认知网络世界,具备网络素养,掌握网络新闻采写技能,进而树立新媒体从业者的行业理想,是教学改革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一)认知网络新闻用户偏好
“新闻消费正在走向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年轻人不再爱看传统电视新闻了,他们需要新的报道方式。”[4]网络新闻的报道方式能够满足大众对于时效性、个性化内容推送,格式简洁易读,互动性体验,多媒体内容呈现,可信度和权威性,社交属性集成等需求[5]。移动场景时代,获取用户注意力难度大,几秒到十几秒的“gif动图”和时长一般在1—5分钟的短视频作为全新的报道方式,日益成为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利器[6]。
互联网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以短视频新闻、融合新闻、数据新闻等案例为主,引导学生从新闻采写的专业角度出发拆解案例内容,将专业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熟悉网络新闻用户的阅读偏好与信息需求,为培养网络新闻采写的专业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增强网络新闻采写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新闻采写能力。
1.根据案例模拟采访
围绕多元化场景的新闻采写教学案例内容,在采访计划中融入对网络新闻报道和用户的认知内容。根据采访计划组成团队,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新闻采访全过程。学生模拟记者和被采访者,结合理论体会思考采访过程,掌握采访专业技能。
2.围绕采访进行写作
在前期采访的基础上,开展网络新闻写作实践。引导学生从记者角度出发构思新闻具体内容,尝试从新闻形式上满足用户需求,并通过专业新闻内容对用户进行正向引导,树立积极的新闻意识,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7]。
3.采写作业展示讨论
展示学生的采写作品,学生分享采访和写作经验。就学生作品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互动,鼓励他们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行业实践机会。
4.教师指导优化技能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跟踪和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
除了在室内课堂模拟网络新闻采写场景,还积极为学生争取走出校园的实践实训机会。近年来,任课教师带领学生赴闽宁镇、贺兰县、中卫中宁、西吉红军寨等地进行实地采风,将课堂内的网络新闻采写模拟训练进一步推向真实新闻场景,强化学生的网络新闻采写能力。
(三)形成网络新闻报道作品
主流媒体通过筛选信息,压缩新闻内容和信息素材,使短视频新闻传播内容更为简短和精练,用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新闻信息[8]。教学尝试选取短视频新闻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用户阅读习惯。当前,网络媒体新闻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规范和行业共同认可的标准、“标题党”泛滥[9]、互动评论质量不高等[10]。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网络新闻的优势和不足,避免盲目追随或盲目抗拒,并在教学中强化网络新闻内容的专业意识。
网络新闻呈现的事实在变动:随着事态的发展不断补充、修正;意义在变动: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经过公众的集体参与被不断重塑[11]。在网络新闻采写的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新闻报道价值。目前,短视频已成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主流媒体的生产内容之一[12],将该形式作为教学案例分析的重点,对于增强学科内容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筹建了学生工作室。学生工作室现命名为“新媒体工作室”。指导教师在专业范围内遴选一批无挂科记录、有优秀作业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团队,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工作室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团队成员提供多平台、多场景的专业实习实践机会。为积极向上的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打磨专业作品的机会和平台。
“新媒体工作室”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专业能力,解决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13]。通过项目制的运行方式以“创新教育模式、激发学术志趣、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强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理念[14]。积极探索OBE(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或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目前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之一[15])教育理念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落地的有效路径。工作室的项目来自校企合作单位的短期工作任务和长期实习生需求,以及教师指导、学生自主申报的各类项目及专业比赛。工作室成员要在完成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投身更多的专业实践项目,积累专业作品。让一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实丰富、收获满满,也希望这部分学生能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意识,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躺平”思想和“佛系”态度。
教师遴选优秀作业,为作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实践机会。实践机会既是奖励,更是激励,鼓舞学生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努力实现从“作业”打磨至“作品”的第一次“阶梯递进”式转变。学生作品可以通过比赛投稿、媒体发布、项目孵化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优化,在不断对比和学习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成长。随着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不断强大,“作品”由量的积累逐渐转变为质的飞跃,使学生建立起对专业能力的自信。未来,学生可将已成型的“作品”转变为面对市场竞争的“产品”,通过更加真实的市场反馈证明专业能力,完成第二次“阶梯递进”式转变。
同时,“产品”不断输出和展示,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可能,逐步达到高质量就业的目标。从“作业”到“作品”再到“产品”的“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学生对互联网新闻与传播行业职业精神的理解和践行,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传媒人才。
“作业—作品—产品”的“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探索,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网络新闻传播人才,为实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高质量就业、树立专业品牌形象作出贡献,为地区文化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348.
[2]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教育部官网-首页公开,(2015-11-13)[2024-03-0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 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3]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教育部官网-首页公开,(2018-10-08)[2024-03-06].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93.html.
[4] 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9.
[5] 刘思聪.注意力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要如何生存[J].新闻传播,2017(7):2.
[6] 蒋雨桐.对新闻时效性的再思考:“速度为王”并不是制胜之法[J].科技传播,2019,11(7):67-6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01.
[8] 许雅妍.抖音短视频对城市形象传播的影响与策略[J].新媒体研究,2020,6(7):50-52.
[9] “跪求体”“哭晕体”频现,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作祟[DB/ OL].人民日报,(2018-06-13)[2024-03-06]. https://baijiahao. baidu.com/s id=160311123051369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