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困境与破局

2024-08-12 00:00张艳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9期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案例分析,对国内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自“室内观察”这一节目形态引入户外真人秀,大量“室内观察+户外纪实”节目诞生,促使恋爱真人秀这一节目形态焕发新生。文章对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范畴进行了界定,聚焦“室内观察”这一表现形式,截取恋爱这一情感阶段,在对以往国内恋爱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得出国内恋爱真人秀节目进入3.0时代的阶段性特征。通过对此类节目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恋爱真人秀在迎来高速发展黄金期的同时,慢慢出现了与受众需求相悖离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的同质化倾向、形式上的手法套路化、传播上的低口碑效益等。针对这一情况,文章提出,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要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回归受众本位的节目宗旨,从内容、节目模式、后期传播等多个环节进行探索和创新。在内容上,从关注个人情感上升到社会情感表现;在节目模式上,从相似的套路化模式向追求个性特征演进;在传播上,注重节目口碑,追求长期效益。该研究通过分析当下火爆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旨在为更多类型的电视节目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恋爱真人秀节目;同质化;套路化;受众本位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98-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推进短剧的创作和繁荣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DT2201

2018年,腾讯视频推出节目《心动的信号》,迎合了当下年轻受众“嗑CP”(CP为网络流行语,即人物配对)的爱好,迅速出圈,而后各大电视台、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了多档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同类节目的大量出现,推动了该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发展面临困境,亟须破局。

一、概述:恋爱真人秀节目的3.0时代

(一)概念界定

近几年,因为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出圈,对该类节目的理论研究逐年增多,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概念进行解析。有的认为它是“在真人秀的基础上,构建出包含恋爱、观察和综艺三大形态的大型电视节目”[1]。也有人将之定义为“将恋爱交友日常作为节目观察的主要对象和内容呈现,是观察类节目类别化的产物”[2]。

笔者认为,对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界定,首先应明确其内容紧扣恋爱这一情感阶段。其次,观察是此类节目在形式上的重要呈现方式,说明节目除了户外纪实场景之外还设置了观察室,在第二个空间维度上设置了嘉宾及节目流程,使节目呈现出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同时,真人秀节目是定义此类节目的基础,这就要求节目参与者,不管明星还是素人嘉宾,必须以真实的身份参与,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展现真实的自我[3]。因此,可以将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界定为以室内观察和户外纪实为主要呈现方式,以展现参与者情感状态、促成参与者进入恋爱关系为目标,嘉宾以真实的身份参与节目进程,按照节目规则展现真实自我的节目类型。近年比较火爆的《心动的信号》《半熟恋人》《怦然心动20岁》等都属于该类节目。

(二)发展历程

1988年,山西电视台播出《电视红娘》,作为国内首档电视婚恋节目,其为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20世纪80年代,因为社会的发展,新旧观念剧烈碰撞,部分人对新事物新变化持积极态度,观念比较开放,也有一部分人比较保守,导致电视相亲节目生存比较困难。这一阶段,可以称为恋爱真人秀的试水期[4]。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相亲节目开始被大众广泛接受,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就是典型代表。2010年,随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开播,中国进入恋爱综艺元年[5],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恋爱真人秀的1.0时代。因为恋爱真人秀节目蓬勃发展,节目比较注重嘉宾的个性呈现。同时,当代人的爱情观、价值观等也在嘉宾互相选择的过程中得以清晰呈现,因此该类节目一度成为社会焦点。

2014年,湖北卫视推出明星恋爱真人秀《如果爱》,播出后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国内恋爱真人秀由此进入2.0时代。此前,恋爱真人秀受《非诚勿扰》模式的影响,基本采用演播室内多名女嘉宾选择一名男嘉宾的模式,同质化严重。《如果爱》以明星嘉宾为呈现主体,走出演播室,关注嘉宾的日常生活,并带动了最早的恋爱真人秀“嗑CP”行为。

2018年,腾讯视频上线《心动的信号》,节目模式参考韩国的Heart Signal,这标志着国内恋爱真人秀进入3.0时代。这一阶段恋爱真人秀呈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设置了观察室,因此节目在场景上呈现出信号小屋的第一现场和观察室的第二现场,在嘉宾上则形成了信号小屋素人嘉宾和观察室明星嘉宾相呼应的阵容。二是以素人嘉宾为主体,以素人嘉宾的情感状态和情感走向为主要呈现内容,明星作为第二现场观察者,增强了观众收看的代入感。

二、困境:与受众诉求的背离

最初相亲节目是作为典型的生活服务节目存在的,目标就是解决婚恋问题。随着恋爱真人秀的更新迭代,节目的服务功能逐渐模糊,娱乐功能凸显,尤其在“嗑CP”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的当下,大量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迎合市场出现,问题也因此产生。对爆款节目的模仿造就了大量相似类型节目的出现,流水线化的生产模式又让节目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变得千篇一律,与受众诉求渐行渐远。

(一)内容:同质化倾向

1.消费主义裹挟下情感物化

有学者指出,“大众媒介和消费主义思潮共存于现代社会中,两者相互依存影响,处于共谋共生状态”[6]。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作为媒体产品同样如此。在当下的真人秀节目市场,节目呈现的内容,一方面是节目制作方针对受众需求和社会热点等元素选择的,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与市场选择的。同时,大众购买产品,实际上是对产品背后隐藏的价值意义的消费,即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7]。

从消费主义视角出发,观众收看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也是在对此类节目制造出的符号意义进行消费[8]。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呈现的最重要的内容——嘉宾的情感,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被物化的商品。节目制作方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商品的可看性,如通过盲选约会对象制造嘉宾情感发展中的波折和误会、处于多角关系中的情感主体会得到较多的镜头和关注等。因此,尽管每个人的情感经历不同,但观众会产生节目似曾相识的感觉,即内容的同质化。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私人信息、个人表达被发布在公众平台,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逐步瓦解[9],大众媒介对私人领域、私人情感的呈现逐渐得到受众的欢迎。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把嘉宾私人的情感经历呈现在大众面前,满足观众的窥私欲以及情感投射需求,完成对这类节目的消费。

2.嘉宾人设符号化

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嘉宾设置分为两个序列,一个是针对户外真人秀部分,即有恋爱需求、参与节目来谈恋爱的素人嘉宾序列,另一个是观察室的明星嘉宾序列。

(1)素人嘉宾精英化。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素人嘉宾,理论上应该是普通人的代表,观众能够在他们身上投射自身的经历和价值、情感或身份认同。然而当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在嘉宾选择上以精英人设为主,参与节目的男女嘉宾,除了外形条件非常亮眼之外,几乎全都是高知、精英人设。以《心动的信号》为例,嘉宾的职业包括品牌CEO、知名集团主管、教师、名校在读生以及设计师、制片人等,涉及领域包括金融、媒体、教育等。

精英化的人设固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诸多光环的加持能提高观众对嘉宾的好感度,满足观众对美好爱情的设想,从而让CP更好嗑。同时,也大大拉开了嘉宾和观众的距离,普通观众很难在嘉宾身上投射自身的角色认同[10]。

此外,在节目进程中,嘉宾们也积极地向当下流行的爱情剧人设靠拢,在节目中呈现“霸总”“奶狗”等深情、专一的角色形象,导致节目结束后,时常出现嘉宾人设崩塌的情况。

(2)明星嘉宾流量化。观察室嘉宾的设置,一般由主持人、两性或人际关系专家、中生代明星、新生代明星组成,目的在于通过多元视角,解读和传达不同维度的情感观点。当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在明星嘉宾的选择上,基本以流量明星为主。拿最不需要流量加持的专家来说,如姜振宇、薛兆丰、沈奕斐等,实际上也都是自带流量的“明星专家”,有些甚至比新生代明星的热度还要高。

(二)形式:手法套路化

1.叙事场景相似

在户外纪实空间的设置上,绝大多数该类节目采用了《心动的信号》中信号小屋的建构模式,只是叫法不同。小屋的设置有其必要性,嘉宾需要一个集体生活且相对封闭的环境,这有利于在短期内推动嘉宾之间的相处进度,催化情感。但该类节目的小屋设置雷同,都有远离都市、环境优美、别墅式设计、装潢到位等特征,拍摄空间主要为个人房间和集体空间,如厨房、影音室等,这导致大部分节目的场景极其相似。

2.情节设置雷同

在情节设置上,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套路非常明显。基本所有的恋爱真人秀都大致遵循以下流程:初进小屋尴尬相识—初印象选择心动对象—第一次约会催化情感—日常相处衍生各种关系走向—盲选约会增加不确定性—进入新嘉宾打乱情感关系—最终表白进入结局。雷同的情节设置导致大部分环节,如新嘉宾进入所带来的意外和新鲜感被大大削弱,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3.视听手段重复

不可否认,观察类恋爱真人秀的成功,视听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多角关系中对不同嘉宾对象的多视角剪辑,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冲突性和可看性;男女嘉宾情感升温时各种慢放镜头及小景别表情呈现,也强化了暧昧效果。然而,同样的表现手法在不同节目中一再出现,会导致观众对视听语言的手法过于熟悉,不利于隐藏剪辑痕迹,也更容易彰显创作者意图,从而导致观众出戏。此外,大量的广告植入、观察室与真人秀现场的频繁切换也容易打断观众的观看兴致和情绪进入。

(三)传播:低口碑效益

1.分众策略不健全

各大视频平台的收费会员制度实际上已经对受众进行了基本的层次划分,付费受众在规则上享受去广告优势,然而节目嵌入式广告的设置让观众的付费权益得不到保障。同时,大量的嵌入广告出现也打断了节目的叙事节奏,导致节目口碑下滑。目前大部分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在分众内容领域呈现的都是会员版加赠节目时长,增加正式版的删减镜头,而针对广告等极易影响节目口碑的内容没有提供相应的版本。

2.“售后”传播缺失

从“售后”角度来说,观众的“嗑CP”行为是随着节目进度不断深入的,当节目大结局时,观众的收视热情进入高潮,而“嗑CP”的行为不会随着节目结束而结束,观众仍然会关注嘉宾的情感走向。而当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很多嘉宾是为了流量上节目,出现了很多节目中表白,节目结束分手的现象,导致观众的“售后”体验极差。更有甚者,在节目录制过程中就被爆出人设崩塌等问题,以至于节目组不得不对某些嘉宾的镜头进行删减,导致节目完整性和受众观看体验受到影响。

3.话题营销策略偏差

当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五花八门,出圈话题却经常为“某位嘉宾人设崩塌爆雷”“往季嘉宾分手”“多角关系名场面”等。那些真正能够引发大众思考的、观察室嘉宾认真分析的,如“如何看待爱情中善意的谎言”等却没有足够的热度,这从侧面说明节目组对话题营销的策略存在偏差。

三、破局:受众本位的回归

作为媒体产品,电视节目的影响力是长期存在的,真正好的节目要从受众需求出发,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也应该遵循这一宗旨,传递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11]。

(一)裂变:从个人情感到社会情感的提炼

观察类恋爱真人秀呈现的是嘉宾的情感,只是在当下的节目生态中,这种情感已经被包装得失去了真诚和动人之处,节目规则也使嘉宾的情感走向不断变化。因此,当下的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要返璞归真,呈现未经过加工处理的、真实的嘉宾情感。

应在真实的基础上,从表现个体情感升华到传达社会情感[12],在社会痛点和热点中挖掘独特的内容领域,实现内容上的裂变。如腾讯视频2021年上线的《半熟恋人》,主打“熟龄”口号,展现的是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甚至是婚姻经历的轻熟龄都市男女面对情感的态度和成长。节目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了独特的内容赛道,又关照了当下社会中熟龄群体的情感现状和需求。优酷视频《没谈过恋爱的我》则将视线投向没有恋爱经验的年轻群体,使议题聚焦“母胎单身”群体,呈现年轻人面对情感的成长和感悟。这些节目关注社会层面的情感问题,传递正确看待情感问题的态度和处理情感问题的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新生:从泛化模式到个性特征的衍化

在节目模式上,应跳出原有节目泛化模式,如由《心动的信号》搭建起的小屋模式,对节目的规则和叙事空间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实现模式上的新生。如优酷视频《怦然心动20岁》[13]探索毕业旅行模式,将嘉宾的相处置于旅行中,产生了全新的戏剧冲突和观赏体验。腾讯节目《半熟恋人》则将嘉宾的初相识置于社交平台,跳出了小屋陌生人相见的尴尬模式,也更贴合当下人们的交流方式。

日韩的同类节目新模式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如日本真人秀节目《有点心机又如何》,分享约会或联谊活动中获得异性好感的“小心机”,实际上这都是比较积极的增进感情的做法和态度。韩国恋爱真人秀《换乘恋爱》另辟蹊径,寻找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分手的情侣共同参加节目,他们或在节目中找回逝去的情感,或开始新的恋情,制造了新的节目看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国外模式的同时,更应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如传统文化、观众的欣赏习惯等[14]。

(三)巩固:从短期回报到长期效益的优化

节目播出后,对节目的营销和形象维护巩固工作才刚刚开始。只有做好长期的形象维护,节目才能收获良好的口碑和社会效益。可以实行分众策略[15],为特定受众群体提供特定的商业定制服务,多平台分发。如定制去广告版本、特定嘉宾专辑等。在广告上,解决嵌入式广告经常打断人物关系和任务情感走向的问题。在“售后”服务上,可以在节目播出后,持续关注有热度的嘉宾,《心动的信号》最新一季的节目推出了往期嘉宾陪看版本,做了很好的示范。在话题打造上,选择大众关心的、真正展现节目人文关怀精神的、能够实现正向价值观引导的有效话题进行营销,既能提高节目的热度,又能真正切入大众的生活。

四、结语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通过各种文艺作品呈现爱情从古至今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一些经典的爱情范本也因此得以广泛流传。以观察类恋爱真人秀节目的方式呈现爱情,具有真实性、贴近性的优势。该类节目的出圈,会对广大受众的爱情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节目组应该从受众需求出发,关注受众体验,关注社会焦点,制作更贴近现实、更真诚感人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李海银,林智涌.恋爱观察类综艺的视听语言分析:以《心动的信号》系列综艺为例[J].新闻文化建设,2021(23):130-132.

[2] 侯鑫.分离、游移与重构:恋爱观察类节目中的场意识研究[J].视听界,2020(1):53-55.

[3] 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

[4] 刘俊彤,戴颖,纪晓莹,等.恋爱类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破圈之道与发展建议[J].大众文艺,2022(22):92-94.

[5] 赵艺涵.浅析我国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不足:以《心动的信号第2季》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12):173-175.

[6] 秦志希,刘敏.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J].现代传播,2002(1):42-44.

[7]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7.

[8] 吴为.消费主义视角下观察类恋爱真人秀:以《心动的信号》为例[J].声屏世界,2023(15):74-76.

[9] 占琪.多媒体时代的媒介空间私人化及私人空间媒介化[J].新闻世界,2015(6):285-286.

[10] 栾轶玫,郭爽.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拟剧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J].视听界,2020(4):34-39.

[11] 刘殊.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突破:以《半熟恋人》为例[J].百科知识,2022(9):45-47.

[12] 侯珮桦.恋爱综艺真人秀的受众情感传播研究:以《半熟恋人》为例[J].视听,2022(6):63-65.

[13] 何思翰.浅析“泛娱乐化”时代恋爱类综艺的发展模式:以《怦然心动20岁》为例[J].新疆艺术(汉文),2023(4):103-109.

[14] 林桃千.婚恋类综艺节目的模式嬗变与创新研究[J].今传媒,2020,28(6):138-140.

[15] 胡亚聪.国内恋爱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突围探析[J].中国电视,2022(2):38-44.

作者简介 张艳,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纪录片创作、网络与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