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数字时代,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愈发显著。文章通过综合分析现有文献,探讨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影响作用发挥的因素及促进作用发挥的途径。
文章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不仅在促进高校大学生政治知识的普及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还在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扩大政治参与范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社交媒体,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元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生活。然而,社交媒体在带来便捷和广泛接触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碎片化、假信息泛滥。为真正发挥社交媒体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积极作用,文章提出提高信息质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鼓励理性讨论等多种途径。这些途径有助于高校大学生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实现政治参与。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政治参与;途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5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吉林警察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交媒体使用对警院学警政治参与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LRKX03—202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在政治参与方面,社交媒体不仅提供了信息传播的便利,还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意见、参与讨论的空间。然而,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探讨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对于理解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社交媒体平台如今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这些平台上的新闻、讨论和信息分享,学生能够迅速了解国内外政治事件的最新动态。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幅提升,从而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愿。通过社交媒体,时政新闻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广大的受众中,引发大规模的讨论。这种互动性也促进了讨论的广泛参与,将时政话题从过去的少数人专属领域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交媒体用户中。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可以与其他同学、教师、专家等进行交流,从而拓宽他们的政治参与渠道。在社交媒体上,学生可以关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等,获取及时的信息[1]。
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交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大量未经核实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常常难以保证。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2]。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门槛相对较低,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发布信息,这就意味着大量未经审核的内容涌入社交媒体,包括虚假信息、谣言、误导性信息等。学生浏览社交媒体时往往难以分辨哪些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哪些是虚假的,因此很容易受到不准确信息的误导。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也是影响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算法通常根据用户的行为和兴趣推荐内容,这意味着用户会被推荐与其现有观点和兴趣相符的信息,从而陷入“信息茧房”。这种“信息茧房”现象使学生难以接触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信息,限制了其对问题的全面了解。
最后,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难以有效甄别信息的真伪[3]。
(一)提高信息质量
在当前的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认知和决策,尤其是涉及政治议题时,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社交媒体平台须加强对信息的审核,确保传播的信息真实、准确。社交媒体平台应采用更为先进和严格的技术手段来筛选和审核内容。这包括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来检测和标记虚假或误导性内容[4]。
同时,平台还应增加专业的内容审核团队,以人工方式参与信息的审查过程,确保算法审查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社交媒体平台应与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合作,对信息进行独立的事实核查。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增强信息审核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还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社交媒体平台信息的信任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假信息和误导性内容在平台上的传播。社交媒体平台应建立透明的信息审核标准和流程,并向公众公开。这不仅可以提高审核过程的透明度,还可以让用户了解和认识到什么样的信息会被视为不适当或不准确,从而在发布信息时更加谨慎。为了进一步提高信息质量,社交媒体平台应鼓励用户参与到信息的质量控制中[5]。
(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为了促进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应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够有效甄别信息的真伪,并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处理[6]。高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如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数字时代的信息识别等,这些课程不仅教授学生们如何识别和分析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还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这些课程应涵盖信息来源的评估、数据的解读、逻辑谬误的识别,以及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一个问题等多方面内容。
高校可以利用研讨会、工作坊、讲座等形式,邀请媒体专家、学者或业界人士来校园内交流和指导。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如何辨别和处理信息的实用技能,还能增进对当前媒介环境的理解和认识[7]。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媒介素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新闻编辑、信息验证的项目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分辨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核实事实,以及如何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有效的沟通。
高校还应加强对数字技术的教育。在数字化时代,技术对信息的处理和传播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育学生理解算法如何影响信息的展示和传播,以及数字技术如何被用于操纵信息,是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措施,高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其在社交媒体上甄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促进其成为更具批判性思维和责任感的公民,从而在社交媒体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8]。
(三)鼓励理性讨论
理性讨论的核心在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线上讨论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且理性的讨论。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论坛或社交媒体群组来促进理性讨论[9]。这些平台应由专业人员管理,确保讨论的秩序和质量。管理团队可以定期发布有深度的政治议题,并引导学生理性讨论。这有助于避免讨论陷入情感化等,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校可以组织定期的线上辩论赛或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性讨论[10]。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论证技巧,还能学会如何尊重和倾听不同的观点。
高校还应强调并教育学生网络礼仪和讨论伦理,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尊重他人、避免人身攻击和诽谤是理性讨论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教育学生理解并遵守这些原则,其对于营造健康的讨论环境至关重要[11]。
(四)多元化信息来源
多元化信息来源旨在鼓励学生拓宽其信息获取渠道,以避免陷入所谓的“信息茧房”,即仅接触到与自己现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忽视或排斥不同的声音[12]。
高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研讨会,教授学生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新闻源和信息渠道,以及如何评估这些来源的bKKE5HiXMsyxQ+nGM7qP5CBH9a1sMYgMkrLATTERmO4=可靠性和偏见性。例如,课程可以包括对比分析不同新闻机构的报道风格、资讯深度和准确性,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客观的信息判断能力[13]。
高校可以推荐或提供多样化的信息平台,鼓励学生定期接触各种新闻网站、学术期刊、政治论坛以及多元文化的社交媒体账户。这种多元化的信息接触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视角理解和分析同一政治事件,从而拓展其认知边界[14]。高校还可以组织多元文化和跨学科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从同伴那里获得不同的观点和信息,还可以学习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理解。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或网络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和观点,从而进一步拓宽其视野。高校应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交媒体算法导致的信息过滤泡沫效应,并引导其主动寻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这包括教授学生如何调整社交媒体设置,以减少算法推荐的影响,以及如何主动寻找提供多元视角的信息渠道[15]。
(五)增强责任意识
增强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时的责任意识,促使其更加成熟和理性地参与政治生活。高校应通过教育强调言论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平衡。学生需要了解,虽然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权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言论发表的限制。因此,高校可以开设课程或举办研讨会,讨论与发表言论相关的伦理、法律和社会责任,以帮助学生理解在公共论坛,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意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高校可以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社交媒体上不负责任的言论带来的负面后果,包括个人声誉的损害、法律责任,甚至是对社会和谐的影响。通过这些具体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负责任发言的重要性。高校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言论是否公正、是否尊重他人、是否有充分的事实依据。这种自我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在发表言论前更加谨慎。高校可以引入角色扮演和模拟社交媒体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实践负责任发言、沟通的技巧,学习如何在激烈的讨论中保持理性。
社交媒体在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优化社交媒体的使用和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助力改革发展稳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然而,高校也应该注意社交媒体的局限性,如信息真实性的问题和信息过载等。大学生应加强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更加理性和负责任的态度达成政治参与。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社交媒体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为年轻一代的政治参与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敏.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学习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20):41-43.
[2] 樊宇航.社交媒体信息超载对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交媒体倦怠的中介作用[J].中国校医,2022,36(10):739-741,756.
[3] 张鸣民,黄碧婷,刘兢.短视频社交媒体倦怠对用户不持续使用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广东高校大学生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7(4):74-86,96.
[4] 王芳.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生态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以沧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时代报告,2021(2):158-159.
[5] 李育光,姚少华,王冠玺,等.高校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与意见表达调查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1(3):137-139.
[6] 李柯柯.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社会心态的影响:基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查[J].社会与公益,2019(12):59-62.
[7] 李柯柯.社交媒体使用行为与当代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关系研究:以无锡地区高校大学生为例[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6):88-93.
[8] 卢家银.社交媒体对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及网络规制的调节作用:基于大陆九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8,40(8):98-121.
[9] 谭黎双.社交媒体广告对乌鲁木齐高校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8.
[10] 李炳南,汪满昌.某高校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情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5(2):30-34.
[11] 伊文臣,邵青铖.山西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调查[J].新媒体研究,2018,4(3):37-39.
[12] 张红玲.网络和社交媒体视阈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J].山西青年,2016(11):219.
[13] 董华丽,王立松,赵立勇.首都高校大学生新兴社交媒体应用现状调查:以微信为例[J].新闻战线,2016(9):114-115.
[14] 刘桢桢.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及传播效果调查[D].保定:河北大学,2016.
[15] 万晓红,夏方智.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J].理论月刊,2016(2):150-154,171.
作者简介 孙铜阳,讲师,吉林警察学院纪委,研究方向:刑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