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新媒体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即时等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边界和教育资源,更在深层次上对其教育理念、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这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范式转换与多维变迁。如何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找准定位,实现思政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和高效化,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章旨在从新媒体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精准思政的系统实施框架与全面优化路径。首先,高校应构建一个多维度、高度交互的精准思政教育平台,以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传播与深度互动。其次,应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如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学生的需求,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再次,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思政教育队伍,强化队伍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最后,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精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的评估标准推动思政教育持续改进与优化。在多元路径的共同作用下,有效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为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精准思政;人工智能;信息传播;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9-0030-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火箭军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军队政治理论专项研究一般课题“数理化赋能新时代军队院校精准思政研究”项目成果
新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已难以满足受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逐渐由夯基垒台转向精细精准。因此,实施精准思政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育要从多维度视角思考和实践,进而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新媒体和精准思政有机结合,是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出路。如今,新媒体以独特的优势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信息传播、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发布和广泛传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迅速覆盖各个角落,同时能够通过信息数据了解受众的需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精准思政是对新时期教育新标准、新要求的积极回应。精准思政强调要针对不同受众的思想特点、需求差异和实际问题,制订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有效提升教育质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受众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准发力。
新媒体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刚好契合精准思政的需求,精准思政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构建一个集内容创新、技术融合、队伍建设和评价优化于一体的精准思政教育体系,有效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当前,媒体数字化转型深刻撼动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范式与创新文化领域之间的张力,构建了复杂且多元的教育领域生态系统[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树立创新思维,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加快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传统优势和新技术的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需要结合时代转型的背景,从多领域、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落实,有效探寻精准思政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构建多维度、交互性强的精准思政教育平台体系
信息技术迅速变革驱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逐渐向纵深趋向发展,倒逼高校智慧思政迭代发展[4]。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结合各类智能技术,提高教育效率,构建一个多维度、交互性强的精准思政教育平台体系。通过智媒体教学技术,可以结合当下的国情、社情,跟踪热点问题,利用网络信息,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使热点问题的教学动态化、过程化[5]。这要求高校相关管理者有效汇聚海量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价值,并建立符合思政需要的应用模型[6]。
该平台不仅要能整合校园内的各类媒体资源,如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站等,还应积极与主流媒体、社会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更新及时的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习惯和体验需求,设计简洁明了、操作便捷的用户界面,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同时,该平台应强化交互性功能建设,设置在线讨论区、问答模块、投票系统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教育者可以通过平台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和关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政教育氛围。
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的网络行为、学习轨迹等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精准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二)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精准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个性化推送与精准推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7]。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精准思政教育,高校应深度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教育者可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或依托人工智能及时搜索、梳理鲜活的时代素材,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出发,从多元视角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8]。
首先,应建立学生信息数据库,了解学生个人思想动态,在开展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时,将其与资源库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与匹配,这是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9]。
其次,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开展互动交流,线下组织专题讲座、实践活动、小组讨论等,使线上线下的学习成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另外,可以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场景。通过新媒体,教育者可以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中,以虚实结合和人机交互的方式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重置、教学手段的重构和教学思维的重塑,创设沉浸式体验情景[10]。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历史场景、感受革命情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社交功能,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的社群或圈子,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思想观点,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政教育社群。有效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各类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而有效提升精准思政的内涵和价值。
(三)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精准思政教育队伍
如何利用前沿信息技术,推动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精准思政模式,满足大学生广泛、深远的个性化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11]。
当前,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一方向的重要性,而精准思政教育的实施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队伍作为支撑。
具体来看,高校应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力度,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素养与实践智慧,善于依据教学要求,结合对象差异,利用各类智能技术,因时、因事、因势活用课程的社会素材,实现精准化教学[12]。
同时,高校应定期组织培训、交流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队伍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引进外部专家和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内外部的结合和协作,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精准思政教育队伍,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在队伍建设过程中,高校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其他学科教师、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等的协同合作。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这种协同合作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和部门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精准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四)建立科学、全面、动态的精准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精准思政是精准调适的最终落点。所谓“精准调适”,就是指以智能算法技术为依托、以评估结果为依据,在理性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因材施教[13]。
这就要求高校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动态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应涵盖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效果等多个方面,既注重过程评价,也注重结果评价。在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范,包括科学性与客观性、全面性与全程性、发展性与可行性原则[14]。在评价过程中,借助智能算法技术,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参与度、满意度等定量指标,以及学生的心得体会、成长变化等定性资料,来全面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同时,高校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与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5]。通过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精准思政教育持续改进和优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研究针对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精准思政教育的优化策略。通过深入分析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和影响,发现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宝贵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构建多维度、交互性强的精准思政教育平台,融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式,建立专业化教育队伍以及完善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等策略。
实施这些策略旨在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教育内容能够精准传达给学生,并引发其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通过全面优化精准思政教育,有效培养出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贤金.以“精准”为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4(1):21-23.
[2] 刘志娟.融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3):215-217.
[3] 张晓玲.数字媒介与思政教育数字化的双向建构与探赜[J].大学,2023(35):39-42.
[4] 王欣.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模式的建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9):167-170.
[5] 朱彦同.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传播体系的构建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22):99-101.
[6] 葛瑶.智媒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实施路径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4):1-5.
[7] 王博文,唐好选.思政智脑: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4):65-67.
[8] 郭嘉怡,崔艳妮.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传播的策略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179-182.
[9] 刘珊珊,徐礼平.数字社会“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核心要旨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93-99.
[10] 郭勇,张澍军.精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9):29-32.
[11] 李赛红,李立坚.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精准化的实践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0):64-66.
[12] 高盼,黄丹,祁文博.精准思政课:“一核两驱三维四融”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6):107-110,114.
[13] 叶方兴.课程论视域下“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意蕴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95-101.
[14] 祖孟媛,李敏.算法推荐赋能精准思政的技术优势与实践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6):140-148.
[15] 魏继宗,吴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23(9):58-66.
作者简介 赵娜,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