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建设实践与思考

2024-08-11 00:00:00史大华马卫兴秦昆明
科技风 2024年22期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能很好地打通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为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近年来,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的药物分析专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优秀的药物分析应用人才。文章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的药物分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一流专业建设进行讨论,从建设思路、培养方案修订、实践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专业建设实践过程与成效,希望对兄弟院校药物分析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药物分析;产业学院;专业建设;应用型人才

一、概述

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在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过程中创建的一种新型办学组织,它通过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区域产业链的深度交融与链接,促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1]教育部等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和《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23〕5号)的要求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2]生物医药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是医药产业强省。近年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医药企业,享有“中国医药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的美誉。近期,连云港市正在建设“中华药港”医药产业园,又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调研发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亟须大批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我校药学院以连云港市医药产业发展亟须为牵引,瞄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设置了药物分子专业。我校在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产教融合,联合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和医药等企业积极创建现代产业学院——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并入选2021年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的一个专业,近年来不断探索如何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培养应用型医药药物分析人才,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药物分析人才。本文从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践能力培养、一流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兄弟院校的药物分析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二、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的建设思路

为了满足地方医药企业对药物分析人才的需求,我校设立了药物分析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学院以后,我们发现该专业还存在培养方案不够完善,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不强,应用型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了培养一流的药物分析人才,服务地方医药产业,我校药物分析专业在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入分析和专题论证的基础上,以“产业引领、明确标准、拓宽基础、注重实践、突出个性”为指引,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培养一流应用药物分析人才。继续深化实施“四平台、五联合协同培养医药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学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地方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四平台、五联合协同培养医药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围绕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服务学生、企业两个主体,协同学校、地方政府、医药企业三方资源,构建理论教学平台、专业实践平台、科研创新平台、工程应用平台四大平台,实施联合制订培养方案、联合选配教师、联合讲授课程、联合实习实训、联合评价培养质量五个联合,实现教师与企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应用与创新、学生与企业、校内平台与校外基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六个深度融合。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建设,药物分析专业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打造一流应用型师资队伍,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三、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的建设实践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总要求、开展教学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对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导向作用。[3]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高,创新应用能力不强。为解决人才培养结果与需求错位的问题,药物分析专业联合医药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医药企业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探索创新企业协同培养、高校育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的“三方合力”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根据调研厘清企业对应用型本科生的能力需求。由企业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紧跟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遵循OBE人才培养理念,综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主要从事领域,并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纲领,确定学生毕业要求,根据毕业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适度加大专业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比例,适量提高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例,提升学生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切实做到“基础好、能力强”。专业坚持开放协同培养,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围绕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积极吸纳社会与行业资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编教材,共建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等,集聚优质教学资源,协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方案由“二阶段+四平台+八模块”组成。分为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含公共基础平台、素质拓展、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能力四个平台,细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实践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科研与创新训练模块八个模块。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大幅提高了专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例,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5.3%;共开设实验课程17门,含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课程14门,占比82.4%。随着实践教学学分的增加,学生的实践创新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二)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专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教学—平台—实训—竞赛”多层次立体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的建立,从提高专业建设、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推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专业重视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生物医药产业学院基于“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与企业共建校企产学研协同平台和实习实践基地13个,与4家企业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2个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专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专业不断加强药物分析专业核心技术和技能训练,依托生产车间、工程中心等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学生完成的各类实验、药物分析专业认知实习、药物分析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环节,累计超过40周。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环节,通过与地方生物医药企业开展“3+1”人才培养、“卓工计划”等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医药企业的药物分析相关岗位实习,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对岗位的适应度不断提高。此外,学生依托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近年来学生的学科竞赛水平、发表论文数量和申请专利数量都有所提高。

(三)加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创建一流应用型课程

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建设是关键[4]。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搭建桥梁,确保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显著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5]。药物分析专业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实践型人才。以“产业引领、明确标准、拓宽基础、注重实践、突出个性”为指引,修订课程目标、更新课程内容,编写实训教材、指导毕业论文,实现教学过程模块化、案例化和项目化。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和案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实训等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制度,由学校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企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参加教学工作。课程负责人与企业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探讨产教融合课程的建设。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教案,共同授课,共同进行教学成果考核。学院和学校设立的教学督导组对企业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对授课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本专业目前有“药物分析”“药剂学”“药品质量管理工程”“生化药物制备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等13门产教融合课程,其中“药物分析”课程荣获江苏省产教融合课程。出版《药物分析教学研究》《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实验》等教材和教研专著,其中《天然药物化学》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在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重视课程的过程性考核,积极打造一流金课。“药物分析”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流课程。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建立把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要培养优秀的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因此,专业建设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专业建设至关重要。[6]“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应具有双向跨界的能力,即同时具备丰富的企业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他们既熟悉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又精通行业实际应用技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药物分析专业以生物医药学院为依托,不断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8]。一方面,选派本专业的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顶岗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产业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选聘行业协会、各类企业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药物分析专业在兼职导师的遴选过程中重视教师的专业特长和实践能力,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及时掌握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聘用的重要依据。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就人才培养、产业需求和科技研发进行深入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多年的努力,专业建设了一支具有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工程创新能力、显著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优秀的综合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选派6位教师通过“科技副总”等形式赴企业进行顶岗锻炼,聘请了11名医药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导师;所选兼职导师都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1人入选江苏省产业教授。目前,药物分析专业师资队伍中“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80%以上。“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但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促进了产学研合作交流。近年来,教师和企业的科研交流逐渐增多,横向项目数目也逐渐增多。横向课题研究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应用能力和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又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培养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提供了保障,为地方医药企业提供了人力支撑。

结语

为满足地方医药产业对应用型药物分析专业的人才需求。我校药物分析专业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在培养方案修订、实践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效,培养了一批应用型药物分析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今后,本专业将继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更适合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地方医药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良,匡永杨.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7):42-49.

[2]王力,蔡文芬.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研究的进展、不足与建议[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2):60-62.

[3]付斌,徐慧莉,赵丽莉.“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中国医药导刊,2023,25(06):627-630.

[4]吴广辉,毕韬韬,梁桂娟,等.食品分析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2):1-4.

[5]王禄.高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农家参谋,2020(22):229+246.

[6]张如.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会计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22(06):216-218.

[7]赵明雨,邵玉.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22,24(07):76-79.

[8]毛磊,朱义令,史兹国,等.数字产业学院影响高校专业转型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以南京晓庄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师,2023,407(01):184-18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海洋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学院为例”(2021JSJG148);江苏海洋大学课程思政精品示范课程(2022年立项)

作者简介:史大华(1977—),男,山东济宁鱼台县人,博士,教授,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