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学校课程体系不完善、家庭不重视、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此,从高校、家庭、社会和学生四个维度建立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育人体系,围绕发挥学校“主轴”作用,构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推动“三方融合”考核体系来探索一条新时代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期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为新时代发展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Abstract: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raining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new era,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moral education.Construct the "four-in-one" linkage mechanism and promote the "three-way integration" assessment system to explore a path to strengthe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in order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intellectual,physical fitness,aesthetics and labor of college students,and train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Keywords:The new era;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path
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继发布,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大学生劳动教育逐步成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表现,它因劳动而生,为劳动服务,二者有着天然的联系,强化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在新时代探索出一条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对于发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构建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使学生获得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通过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1]。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界定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高职大学生为教育对象开展的教育实践[2]。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对大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等方面的教育[3]。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一方面要融入高职教育体系,结合专业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确立技能报国的理想。另一方面,在引导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提升劳动能力和专业水平,掌握并不断更新生产劳动技能,为将来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4]。大学生在发展体力和智力的同时,也必须促进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能“树德”,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劳动能“增智”,能够让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巩固和深化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劳动能“强体”,劳动可以让大学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耐力,强化生存生活技能;劳动能“育美”,劳动能激发大学生对美的追求,不断创造美好事物。可见,新时代强化劳动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二)有利于落实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与一般本科教育有显著差异,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并形成劳动习惯的劳动者,二者目标具有高度重合性,能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一方面能让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培养良好品德。劳动教育会让大学生中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风气,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能让大学生认识劳动价值,树立人生理想。通过劳动实践,大学生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辛劳与得失,逐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助推专业学习,培养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劳动教育对推动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落地见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明天的中国,希望寄予青年”。中国未来的发展,青年责无旁贷;民族复兴的梦想,青年奋勇争先。广大青年需要脚踏实地、勤劳奋斗,才能完成国家和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当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趋严峻,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实现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有效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和劳动模式,这对创新创造的劳动提出新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在其中能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强化劳动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端正劳动动机,确立职业立身、技能报国的理想,努力钻研技术、提高技能,为将来投身我国产业升级改造的事业打下基础,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时代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分析
(一)劳动风气淡化,大学生劳动意识缺乏
时代在发展,劳动风气却有淡化的趋势。一则受传统劳动观念的负面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二则现实物质条件的改善弱化了大学生对劳动的需求。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物质上的极大丰富,加之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外卖快递等弱化了体力劳动的价值,付出与获得不成正比问题更加突出。大学生觉得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受人尊重,脑力劳动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家庭劳动教育缺位,大学生劳动基础不牢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但长期以来,家庭劳动教育都是缺位的。其一,家长溺爱过度。现在的00后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家庭经济条件普遍不错,长辈基本都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劳动能力欠缺。其二,家长片面的成才观。应试教育背景下,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基础不牢固。
(三)学校重视不够,大学生劳育发展受限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在高校都属于边缘位置。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积极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方针政策,基于职业教育特点规划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但行动和效果却达不到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的要求。首先,学校的“主轴”作用没有发挥。家庭和社会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协调度不够,学校“自行其是”完成上面布置的劳动教育“作业”,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开设课程,定位模糊、内容零散,考核标准机械单一,缺乏完整的体系。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劳动教育的效果,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缺乏专业师资团队,一般都由经验缺乏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兼课,他们本身不具备很强的劳动教育理论素养,没办法将劳动教育理论准确传达给学生,也不能给学生更专业的劳动实践指导。再次,教材不匹配,教材没有匹配到高职学生,针对性不强。最后,缺少劳动实践平台。学校虽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理论,却对劳动实践理解片面,规定只要达到足够学时即可,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完善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劳动实践范式,也起不到劳动教育应有的作用。
(四)社会支持缺乏,大学生劳动实践不畅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5]。职业教育更是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不断锤炼学生本领和意志。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来看,社会支持显然不够,存在不少问题。劳动教育教学内容劳动理论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组成,劳动教育的本质决定实践性更突出,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更强调专业技能和劳动创新。虽然高职院校会开设不少专业实训课程,但也仅仅是部分专业实操,没办法也不可能满足大学生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各种场景和资源,这就需要与企业、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形成合力,增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专业实践针对性不强。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与不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都存在类型单一等问题。为了某些专业实践和实习而建立的实践平台,很少主动对接城市和区域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产教融合程度远远不够,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去甚远。另一方面,社会服务劳动与高校对接不畅。很少有社会单位主动与高校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形成常态化联合培养机制和服务开展平台。大学生劳动实践平台不畅通,高职院校和社会劳动要素无法匹配并形成良性循环。
四、新时代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协同,发挥高校“主轴”育人作用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而劳动教育又属于“五育并举”中的薄弱环节,高校必须承担起劳动教育重任,建立起劳动教育协同育人体系。首先,做好上层设计。高职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不要仅为完成任务而开设劳动课程,而应该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学习全过程,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建立完整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新时代背景和当代大学生特点,丰富劳动课程形式和内容,让大学生从大一到大三,逐步实现劳动教育的升华。
其次,加强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教材和师资。高职的劳动课教材不能也不应该完全照搬本科的劳动课教材,各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变化,结合职业和专业特色,编写针对本校学生的劳动课教材,做到因材施教、动态调整。同时,要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教学水平,又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部分从现有优秀兼课教师中挑选培训,另一部分可以聘请校外企业专家、行业劳模、非遗手艺传承人等作为补充,不断提高师资水平。
再次,提升课程融合。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结合是基础,更应该和专业理论课程等相融合。与思政课结合,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劳动教育尤其是劳动实践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觉悟和心性意志也有极大的磨炼和提升作用。与专业课融合,高职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要求专业教师在讲好专业理论课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实践观,结合专业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展生产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全结合,提高劳动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当然,最重要的是完善保障体系。高职院校要在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制订配套落地方案,拿出足够的经费并配以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劳动教育的推行,在运行机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职称评聘、设施设备、活动开展以及校外劳动基地拓展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为劳动教育开展提供足够空间。
(二)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构建“四位一体”联动机制
学校虽然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构造“高职院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保证劳动教育发挥实效。
第一,学校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学计划,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家长主动配合,知晓学生需求,才能消除劳动偏见,自觉用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孩子,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将精力放在各种劳动实践上。同时,学校的劳动实践教育更是离不开家庭劳动,家长要遵循学校教学要求,多开展家庭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教师要加强与家长良性互动。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要强化跟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实践。其次,注重家庭给学生提供日常劳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学会独立生活必备知识和技能,尽可能从家庭层面给学生开拓社会实践的机会。教师要请家长做好监督,限定学生完成必备的家庭劳动项目,做好劳动实践课时考核。最后,发挥家长创新劳动教育形式的作用,可以联合家长开展学生劳动技能作品展,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感和荣誉感。
第三,家长要承担劳动教育责任。家长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勤劳家风的传承,言传身教做榜样,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正确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家长要主动对接学校劳动教育计划,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有意识主动给学生安排体力与脑力相结合的劳动实践,例如高效做家务、创新做菜等,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最终将劳动教育融入家庭之中。
(三)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协同,建立“三方融合”考核体系
构建实践体系是劳动教育的关键,现有高职院校劳动实践教育主要集中在学校,很少“走出去”和社会实践结合。这样的弊端很明显,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限,劳动实践平台缺乏;二是还容易使大学生的劳动实践与社会需求脱轨,发挥不了“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作用;三是导致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效果考核比较直接单一,即为教师对学生的单方面考核,达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学生、教师、社会三方相融合的考核体系,完善劳动教育成效激励机制和成效反馈机制,通过社会实践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一要对学生劳动素养全面考核。对学生劳动素养考核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相结合以及校内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对劳动教育理论知识考核,既可以是常规的劳动理论讲课,又可以采用一些创新形式,例如校外企业专家和劳模“进校园”讲座、劳动教育辩论赛、学生劳动知识演讲等形式考核,不断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对劳动教育实践效果的考核,不要仅局限在校内劳动,要把视线放到社会实践中。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更应该和社会需求及产业发展相协调,与企业和社区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劳动实践平台,把企业资源和社区资源引入劳动实践教学。例如开展校企合作,在企业开展体验式专业学习,在社区和农村开展公益劳动、“三下乡”志愿服务、“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助力实践等。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导师、社区导师等综合考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劳动成效并给出反馈,以积分制的形式建立每个学生劳动积分银行,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
二要对教师劳动绩效全面考核。目前高职院校对劳动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跟其他课程并无二致,就是在教务系统进行教学评价,无法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特点和发展。高职院校应建立起指导教师劳动绩效考核体系,“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当然,理论课程可以参照常规课程开展教学评价。而劳动实践效果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模式。首先是学生劳动效果体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尤其是社区服务的效果以及企业生产实践效果作为量化指标纳入教师劳动教学考核指标。其次是教学效果比拼。与社会的企业导师和社区导师一道,通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和劳动成果展示等,将教学效果、指导评价、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和自我提升等作为教师劳动教学的考核指标,以此来不断改善劳动实践教育成效。最后是劳动绩效激励。通过对教师教学效果考核进行绩效奖励,吸引其他教师特别是社会人才加入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要对社会服务成果全面考评。高职院校学生最终是要服务社会、服务发展,高职院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需要,强化与当地支柱产业和新型战略产业互动发展、融合创新,通过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主动对接产业劳动实践,达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高度契合的目标。同时,积极联系当地社区,积极拓展学生社会服务的平台,结合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劳动教育进社区、进农村。通过社会服务提升劳动的价值,实现社会服务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将劳动教育的社会服务成果进行指标化,通过企业和社区的评价考核各学院开展劳动教育的成效,使学校劳动教育能够在良性竞争中不断进步。同时也能考察学校各专业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专业发展与劳动教育相互促进,实现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雁敏.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提升路径浅探[J].现代职业教育,2022(25):160-162.
[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冯刚,刘文博.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4][德]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2021-04-29)[2023-08-0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107/t20210730_547843.html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辅导员专项课题“新时代强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KYFDY2023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名力(1989—),男,硕士,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