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创新探究

2024-08-09 00:00:00徐慧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转机,其中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也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文章基于大数据视域下,从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创新的意义入手,明确绩效管理创新对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价值,同时分析以往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绩效管理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 事业单位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76-02

前言

在21世纪的信息化浪潮中,大数据技术的崛起与广泛应用,不仅重塑了商业领域的竞争格局,也为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绩效管理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受限于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大数据技术为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洞察员工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深层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提高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效率。

一、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促进绩效管理方式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凭借自身优势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表现出高效的信息处理效率和广泛的覆盖面等特点,但同时对于绩效管理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实现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方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中,不仅提高了绩效管理工作效率,并且精准发现各类潜在问题,规避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风险,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流程,提高事业单位职工的积极性。

(二)强化人才队伍综合实力

在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创新对于强化人才队伍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需要事业单位拥有一支具备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团队,这就促使事业单位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从而提升整体的人才队伍实力;其次,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事业单位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为人才培养和职业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员工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大数据的应用还有助于事业单位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体系,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创新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具有显著作用。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事业单位能够更精准地分析业务运行状况,发现潜在问题,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其次,大数据的应用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而提升社会效益;最后,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市场需求,调整服务策略,拓展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管理模式相对滞后

绩效管理模式作为决定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成效的关键,科学的绩效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效率,规避各类人力资源风险,但传统的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模式存在滞后的问题。第一,当前部分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阶段,缺乏与大数据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这导致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中难以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影响了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1]。第二,滞后的绩效管理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长期战略发展。这种短视的管理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持续健康发展,也难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第三,滞后的绩效管理模式还可能导致事业单位在人才激励和留用方面存在不足。在缺乏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机制的情况下,事业单位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整体竞争力。

(二)绩效辅导机制匮乏

绩效辅导机制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员工理解绩效目标,提升工作技能,增强工作动力。然而,现实中许多事业单位却忽视了绩效辅导机制的建设。第一,事业单位往往缺乏专门的绩效辅导团队或人员,导致员工在面临工作难题或挑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第二,事业单位在绩效辅导方面缺乏系统的计划和流程,使得辅导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可能导致员工对绩效目标的理解不清晰,工作技能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绩效管理的整体效果。第三,由于缺乏有效的绩效辅导机制,事业单位在员工个人发展规划和职业成长方面也存在不足,员工难以在事业单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对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绩效指标体系不健全

绩效指标体系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绩效管理的效果和员工的激励程度。然而,当前许多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体系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第一,绩效指标设置过于笼统,缺乏具体性和可衡量性,这使得员工难以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也难以对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过于笼统的指标可能导致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摸鱼”现象,即只做表面文章而不深入实际工作,从而影响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第二,绩效指标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脱节。一些事业单位在制定绩效指标时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的战略需求和发展方向,导致指标与战略目标之间缺乏紧密联系。这种情况下,员工即使完成了绩效指标也可能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无法实现真正的绩效提升。第三,绩效指标体系缺乏动态调整机制[2]。事业单位的运营环境和业务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一些事业单位的绩效指标体系却长期保持不变,无法及时反映这些变化。这可能导致绩效指标体系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失去其应有的指导意义。

(四)绩效反馈机制缺乏

绩效反馈机制是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计划。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事业单位却缺乏有效的绩效反馈机制。第一,事业单位往往忽视了绩效反馈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反馈流程,导致员工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绩效反馈,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否符合要求及改进方向。第二,事业单位在绩效反馈过程中往往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一方面,事业单位可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绩效反馈渠道,导致员工无法便捷地获取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可能缺乏沟通技巧和意识,无法有效地传达反馈意见,导致员工对反馈结果产生误解或不满。第三,事业单位在绩效反馈方面缺乏后续跟进措施,即使员工获得了绩效反馈,如果没有相应的跟进措施来帮助他们改进,那么反馈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这可能导致员工对绩效反馈产生消极态度,认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三、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创新路径

(一)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绩效管理模式

第一,为了提升绩效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事业单位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习惯、工作难点等,从而为绩效评价提供更为详实、客观的依据。这不仅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识别员工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培训和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二,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优化绩效管理的流程。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往往依赖于繁琐的纸质文档和人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错。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绩效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简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3]。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员工绩效数据库,实现对员工绩效信息的实时更新和查询,方便管理者随时掌握员工的工作情况;同时,还可以通过自动化工具对员工的绩效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绩效管理的战略价值。传统的绩效管理模式往往只关注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长期战略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对员工的绩效数据进行长期跟踪和分析,发现员工绩效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和趋势性,从而为事业单位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对员工绩效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分析,还可以发现事业单位在人才结构、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的改进和提升提供依据。

(二)构建自动绩效辅助系统

针对事业单位绩效辅导机制匮乏的问题,本文提出构建自动绩效辅助系统的策略。第一,构建人机协同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引入智能化技术,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来辅助绩效管理工作。这一体系能够实时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分析工作数据,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工作建议和指导。同时,人机协同绩效管理体系还能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绩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第二,建立信息互动共享平台,促进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交流。该平台可以发布最新的绩效政策、培训资源和工作动态,让员工随时了解绩效管理的最新要求和发展趋势。同时,员工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反馈工作问题、分享工作经验,与管理层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推动绩效管理的改进和提升。通过人机协同绩效管理体系和信息互动共享平台的双重策略,事业单位可以构建一个全面、高效的自动绩效辅助系统,为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绩效辅导支持。这将有助于员工更好地理解绩效目标,提升工作技能,增强工作动力,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三)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客观反映职工真实状态

在事业单位中,绩效指标体系是评价员工工作表现、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工具。然而传统的绩效指标体系往往存在设置笼统、与战略目标脱节、缺乏动态调整机制等问题,难以客观反映职工的真实工作状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事业单位需要创新绩效指标体系。第一,指标设置应具体、可衡量,确保员工能够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4]。第二,绩效指标应与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确保员工的工作方向与单位发展方向一致。绩效指标体系应具备动态调整机制,根据运营环境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保持其指导意义。通过创新绩效指标体系能够更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战略目标。

(四)创新绩效反馈机制

第一,为优化绩效反馈机制,事业单位需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面的员工绩效评估系统,实现员工绩效数据的实时跟踪和准确分析。这不仅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也能确保绩效反馈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第二,事业单位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强化绩效反馈的沟通环节。通过构建在线反馈平台,员工和管理者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及时分享工作进展和困难。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管理者可以掌握员工的沟通偏好和风格,从而采用更为合适的沟通方式,提升反馈效果。第三,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建立有效的绩效改进跟进系统。通过分析员工的历史绩效数据,管理者可以为员工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改进方案,并通过定期的反馈跟踪来确保改进目标的实现[5]。这种持续性的反馈和跟进,不仅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也能增强员工对绩效反馈机制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视域下,事业单位绩效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事业单位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不断优化和创新绩效管理模式。通过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绩效管理模式、构建自动绩效辅助系统、创新绩效指标体系和反馈机制等策略,事业单位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事业单位实现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邱丽媛.浅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J].中国产经,2023(23):179-181.

[2] 李钰.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绩效管理的创新实践[J].财会学习,2023(31):134-136.

[3] 吴晨华.新时代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创新思路[J].大众投资指南,2023(21):71-73.

[4] 陈秋芹.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创新[J].人才资源开发,2023(18):44-46.

[5] 邵宇.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浅析[J].财会学习,2023(13):52-54.

(作者单位:滨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山东滨州 256600)

(责编: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