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医学科技创新在重大疾病防治、人民健康保障、医院可持续发展及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公立医院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应站在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健全医学科技创新机制,加大医学科技创新投入,创建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医学科技创新队伍,推进医学科技创新转化,加强国际医学合作交流,塑造医学科技创新文化,构建起高质量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关键词:大型公立医院 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构建 原则 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43-02
近年来,我国医学科技创新取得系列重大突破,部分新药创制、生物医用材料和医疗器械打破国外垄断,疾病防治能力显著提高,但在体系、资源、研究模式、研究效益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趋势的加速,一系列新的健康问题不断呈现,这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挑战。大型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卫生健康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不仅要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还应紧密围绕国家健康战略目标,聚焦医学科技前沿,寻求突破与发展,构建以创新为灵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涵盖了医学科技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以及临床应用等全链条环节的高质量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以培养医学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医学科技创新引领的作用,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构建高质量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必要性
一是应对人民群众重大疾病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3]。大型公立医院作为防治重大疾病的主战场,应鼓励医学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新型诊断和治疗手段,药物、技术、诊疗模式不断更新换代,全面提升防治重大疾病的综合能力。
二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是致力于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创新医学科技能够有效地改善医疗服务并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因而成为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是实现医学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当前全球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强化医学科技研发,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实现医学科技自立自强,有助于我国在重大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大型公立医院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医疗服务需求,还要承担起自立自强的使命,加快我国由“医疗大国”向“医疗强国”的转变[4]。
四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可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如微创手术、基因检测、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和设备在临床诊疗中的推广应用可极大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疗信息平台等手段实现医疗信息的高效传递和共享,减少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问题,降低医疗成本;还可通过信息化手段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等。
二、构建高质量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要求科技创新工作要始终围绕“四个面向”展开,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推动,将科技创新和人民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为医学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5]。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全球化进程的深化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大型公立医院需要密切关注全球医学科技的最新进展,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加速创新研究和技术应用,攻克关键临床诊治技术难题,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医用耗材和尖端医疗设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医学科技创新可通过药物、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创新,降低患病率,减轻患者病痛,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可通过远程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医疗资源更精准地投放到需求较大的人群;要带动生物医药、健康管理、康养结合等产业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医学科技创新还应关注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这是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也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创新性探索诊断、治疗、预防新方法,并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救治提供有力支持。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加大对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等技术的研发投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有效率。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医学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人民的生命健康,要创新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大力发展高性能、智能化的医疗设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产医疗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以降低医疗成本;医疗服务模式要注重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医疗信息化和探索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支付方式,让患者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三、构建高质量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策略
推动医学科技创新,要求我们遵循医学科技创新规律,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构建平台、创建团队、塑造文化,使各类创新主体有效联动,形成研究领域完整、学科体系完备、转化平台完善的协同创新体系。
第一,加大医学科技创新投入。为了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医院需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研究、开发和临床试验,同时还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企业及社会资本助力。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医院要设立科技创新基金,还可通过发起公益项目、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医学科技创新的热情,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为医学科技创新提供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
第二,搭建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围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大型公立医院作为医学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要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研平台建设相结合,按照“资源整合、开放共享”原则,积极搭建“基础性、专业性、开放性”的可覆盖重要医学学科领域的科研平台。设备配置要科学合理和高精尖,管理上实现全方位一体化、信息化,设备要统一管理、开放共享,绩效评估。要建设大数据中心和电子图书资源库,实验数据要规范管理,实现质量数据大范围共享,丰富信息资源。长期坚持开展高水平研究、引育高层次科研人才、促进学术合作交流、孕育高质量成果。
第三,建设医学科技创新团队。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科技团队是医学创新的主体。医院应结合实际情况,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医院科研、学科发展的需求,以科研课题为依托,以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生重大科技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导向,集中优势资源,打破学科界限,促进交叉协同、凝练研究方向,选拔培育一批医学科技创新团队。医院积极地为团队建设创造必要的力所能及的条件,在科研项目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给予政策倾斜,营造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团结合作、共享成果的良好学术氛围。设立创新团队基金,加强组织实施、完善考核机制,推动创新团队建设,逐步提升在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
第四,推进医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在医学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成本投入大、研发周期长、风险高等挑战,制约了转化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医院需在多个层面推动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如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成果转化提供坚实保障,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临床试验审批流程,简化科技成果转化手续等。同时,强化医院与政府、医疗机构、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构建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创新成果的迅速转化。医院应保持开放姿态,积极邀请企业参与创新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再如加大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提升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新技术、新产品的认知度,推动创新成果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5][6]。
第五,加强医学科技交流合作。科技的发展是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趋势,使得科技的复杂程度大幅度提高,任何一家医院都无法凭借自身的科技力量来攻克所有难题。因此,医院应秉持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原则,通过配置资源、人员“双聘”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团队联合共建,共同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在优势领域打造“长板”,将更多的医学科技成果推广至全球,为世界医学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同时,医院还可通过参与国际合作,借鉴和学习国外医学院所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7]。
第六,塑造医学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鼓励医务和研究人员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倡导医务和研究人员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共享创新成果,实现共同进步。塑造创新文化,首先,需树牢文化自信基石,保持研究人员的创新定力和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勇气,从而让医学科技创新成为一种高度自觉[8]。其次,倡导科学家精神,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不断探索新的医学科技领域,攻克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推翻旧理论,提出新观点和解决方案[9]。再次,需具备涵养优良的科研作风。科研诚信是科研成果丰收的关键土壤,医院应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研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严格遵守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科研诚信建设的具体要求,完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巩固科研诚信基础,引导研究人员成为优良科研作风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0]。
第七,健全医学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当前,医学科技创新考评工作中仍存在过分注重学术论文、奖项以及专利申请,而忽视了创新成果的实际转化。这种现象导致科研人员的主要目标变成了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以及申请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专利,但大量的医学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偏离。因此,亟需对现有的医学科技创新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将研究重心转向为解决实际问题和满足产业需求。一方面要降低对论文和专利的过度依赖,更加关注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提高创新成果的质量,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临床和产业一线,了解实际需求,从而使创新成果更好地转化和服务于临床需求。为了更好地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医院需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评手段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动态地了解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还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内在规律,为医学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展望
筑牢人民健康的防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协同、高效、开放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可使得重大科技攻关取得突破进展,科研创新能力实现全面提升,临床服务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公共卫生防治水平明显增强,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大型公立医院应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但也要认识到其构建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机遇和挑战并存,例如,医学科技创新能够借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技术,更好地实现医疗诊治的智能化、精准化,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与此同时,目前科研经费投入的比例还比较小,学科之间的壁垒仍然存在,数据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共用。大型公立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在构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引领推动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上作出应有贡献。
[基金支持:2022年度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RKX202202029):大型公立医院高质量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妍.试论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展望[J].中国高新科技,2022(03):124-125.
[2] 贺洪波.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论述的几个着力点[J].党的文献,2020(3):36-45.
[3] 何振喜.大力加强研究型医院建设实现高水平医学科技自立自强[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3,10(6):1-5.
[4] 钱七虎.准确把握“四个面向”推进科技自立自强[J].科技导报,2023,41(19):1.
[5] 于洋,王珍,李洋等.科技成果转化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刊,2023,58(8):926-928.
[6] 王亦欣,彭宇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标准化实践策略[J].中国标准化,2022(8):171-173.
[7] 王秀华,杨永光,倪翠玲,等.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6):106-109.
[8] 崔毅.论文化自信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学人文, 2022,8(5):41-43.
[9] 程雪,程宏燕.科学家精神及其引领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论略[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5):30-35.
[10] 庞桢敬,薛澜,梁正.《科学技术进步法》推动科研作风学风建设走上新台阶[J].中国科技论坛,2023(02):5-7.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讯作者,薛文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