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劳动关系理论

2024-08-09 00:00:00杨帆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核心,在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分析人类历史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劳动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劳动岗位面临被取代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平等问题,同时积极推动改革,实现社会的正义和人类的解放。

关键词:《资本论》 马克思 劳动关系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32-02

《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劳动关系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还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框架内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强调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价值的重要性,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和剥削现象,也为我们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资本论》第一卷中劳动关系理论的理论来源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以威廉·配第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关系对于摆脱劳动束缚的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威廉·配第确实是认识到劳动关系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计中的重要性的早期思想家之一。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1]。劳动关系在几个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关系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先决条件。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商品,当一种商品上花费的等量劳动与另一种商品进行等量交换时,价值就通过交换表现出来[2]。另一方面,劳动力是衡量等量劳动价格的标准,货物生产涉及的劳动量决定了其自然价格。大卫·李嘉图对劳动力价值进行了全面分析,强调了几个关键点。一方面,劳动关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隐藏原则,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其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关系对于解释利润、工资和土地租金至关重要。他假定商品的价值只要生产出来就是固定的[3],在分配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更不用说工资、利润和土地了。

马克思还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试图论证感性自然和人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先决条件。费尔巴哈哲学的出发点是感性自然和人,他认为感性自然和人是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素,因为人的自我意识寓于感性之中,这种意识正是感性人的属性。黑格尔对劳动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奴辩证法”中的劳动关系。黑格尔认为劳动是理解人与自我意识之间关系的桥梁,对劳动者来说,对象具有独立性。正因如此,这种与对象之间的否定关联转变为对象的形式,转变为一个持久不变的东西。二是,市民社会中的劳动关系。黑格尔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劳动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产量的增加,人们的依赖性降低,机械化程度提高[4]。因此,财富的创造不一定导致财富的占有,财富的占有也不一定导致财富的分配,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阶级:富人和穷人。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主要介绍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者关于劳动关系的论述。傅立叶对劳动关系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和谐的城乡劳动关系。他认为,在新世界里,不仅不同家庭的能力和工作,而且每个人的本能都将在农业和家务劳动中相互合作。二是,社会分工之间的和谐劳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受传统分工的束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工作,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修改工作内容。三是,和谐的男女之间劳动关系。根据傅立叶的观点,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性别不应该成为社会制度中的不平等因素。傅立叶主张妇女应该享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不受性别歧视的限制,家务劳动也应该被视为公共劳动,而不是私人劳动,应该由社会共同承担。

二、《资本论》第一卷中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指出了他的研究起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作为财富的一部分,成为衡量财富积累和数量的主要标准。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商品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几乎一切物品都被转化为商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中,特别强调了劳动力的买卖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重要性。资本家生产商品不仅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更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商品、劳动力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和剥削现象,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社会中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5],推动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进一步研究和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关系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了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一种手段。一方面,劳动力被转化为商品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工人是非生产性生产资料的一部分,经常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6]。工人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获得了生存所需的工资。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是独一无二的。劳动能力作为价值源泉的独特性体现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当积累财富的欲望和将所有财富用于消费成为富人获取财富的本质,资本家成为货币的所有者时,劳动力才成为资本家可以买卖的商品。另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工具。通过使用资本主义机器,人不仅作为资本逻辑的工具被边缘化,而且成为机器操纵的对象和满足欲望的工具。因此,人摆脱了自给自足的状态,失去了作为一台永久运转的机器的原始身份。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现实,并通过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批判,提出了理想社会形态的构想。

劳动与资本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作为一种具体的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对象。它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剥削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资本关系直接把劳动转化为资本,并利用资本来控制工人。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特定社会关系的结果。在这种关系中,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获得利润。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和资本的交换只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发生在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过程中[7]。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改变,特别是科技进步的推动,机械化消除了劳动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使劳动成为资本的附属品。同时,也存在着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矛盾。资本家为了满足无尽的欲望,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导致了经济悖论[8]。减少劳动力已经成为改变工人及其整个生活方式的有效手段。家庭也成为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的过程就是加强资本主义的过程。随着竞争的加剧,贫困的积累也会增加。这正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和对资本关系和劳动关系批判的科学结论。

三、《资本论》第一卷中资本主义时期不同的劳动关系

(一)一般劳动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强调了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变革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劳动作为中介,促进了主体和客体的发展和变革。通过劳动,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性化,凸显了人类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发展的关系。工作在满足人类需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满足了人类社会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加深了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提高了利用和改造自然世界的能力[9]。正是通过这一改造过程,人类真正成为了人。劳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性。工人不仅生产特定的商品,还生产可以买卖的普遍商品,从而起到货币的作用。为了使生产商品的劳动成为可以普遍交换的劳动,它必须转化为普遍劳动。这种劳动的普遍化确立了生产过程中劳动、商品、货币和资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普遍的生产链。这一过程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普遍性。其核心是一种通过工作、物品和金钱形成的社区意识,参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由共同的需求和目的决定。这种社区纽带并不围绕交换价值,而是赋予个人工作以集体性质。

(二)生产时期的劳动关系

马克思强调人类作为拥有自由和意识的劳动个体,通过劳动获得其阶级身份。这种独特的存在形式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标志着人的创造性和价值性。马克思不仅把劳动确立为人类发展的本质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而且强调劳动关系是整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关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重塑无机领域的行为,人类展示了其作为独特阶级的意识。劳动过程不仅满足了人类的需要,而且促进了人类能力的不断提高[10]。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包括劳动过程,也包括剩余价值过程,代表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具体形式。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呈现出新的特点。工人不再仅仅为自己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也为资本家生产。工人不再是生产资料的使用者,而是生产资料剥削工人。通过这种机制,劳动获得价值,劳动创造价值的增长。生产与劳动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工人作为增加资本的手段而存在,而资本家则是资本积累的执行者。

(三)雇佣时期的劳动关系

在雇佣时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交易被纳入买卖或商品交换的框架中,这导致工资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转变为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关系本身被客观化,失去了其独特性,成为一种纯粹的抽象概念。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生产中,雇佣工人提供劳动力来生产商品。工人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工资,而资本家则获得工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资本家以更高的价格销售商品,从而获得利润。这种抽象的交换关系将家庭关系转变为纯粹的货币关系,强调经济利益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这种关系。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交换关系导致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11]。在商品交换中,货币只是一种较低级的交换形式,而资本则通过商品交换占据了优势地位。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特点是剥削和占有。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劳动力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则只能得到有限的工资。这种剥削关系使得社会不平等加剧,并导致社会阶级的分化。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才能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和社会正义的实现。雇佣时期的劳动关系将劳动力与资本之间的交易纳入买卖或商品交换的框架中,这种抽象的交换关系使劳动关系变得客观化,失去了其独特性。

四、结语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深入论述了劳动关系,这一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面临着全球化、信息化、科技进步等新的挑战,产业关系也面临着变革与适应的新要求。马克思的理论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不平等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英]威廉·配第,邱霞、原磊译.赋税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3] [英]大卫·李嘉图.郭大力、王亚南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4] [德]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先刚译.精神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5] 牛新星.《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2.

[6] 马军.马克思“劳动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7] 王圆圆.马克思“资本—劳动”关系思想及其时代价值——基于《资本论》的文本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01):101-108.

[8] 王维平,牛新星.劳动、雇佣劳动与社会劳动——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辅线[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03):118-126..

[9] 张艳玲.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J].理论学刊,2022(06):73-81.

[10] 彭麒蒙.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的异化批判理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10):120-127.

[11] 何云峰,朱丹.劳动二重性矛盾运动如何推动劳动幸福程度的持续提升[J].理论探讨,2022(04):120-127.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作者简介:杨帆(1996—),女,汉族,河南开封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