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对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

2024-08-09 00:00:00刘建宁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影响、多元化学生群体及需求增加。老子思想的深邃哲学内涵为我国高校管理创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老子思想在道德领导的实践和无为而治的管理策略两方面可以应用于高校管理,同时从建立道德行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创建高等学校德治模式、强化道德领导可持续发展三方面为高校管理创新提供启示。

关键词:老子思想 高等学校管理 道德领导 无为而治德治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27-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的重要阵地,其管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管理者们不仅需要应对来自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还要在兼顾行政效能的同时保持学术品质。在此背景下,创新管理理念成为了高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老子思想,即道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道”这一超越世俗的存在。道,作为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强调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的理念,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呼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等学校管理者们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责任,需要在变革中保持平衡,维护学校的长远利益。在这一背景下,老子思想为高等学校管理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老子思想强调“道”作为宇宙间的至高原则,主张无为而治、随顺自然的管理方式。与传统的功利主义或权威主义相比,老子的观点更注重管理者的谦逊与顺应环境的能力。老子思想的深邃哲学内涵为高等学校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引导其在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1]。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其在高等学校管理实践中的实际效果,以及对未来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启示。

二、老子思想与高校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老子思想的核心理念

1.“道”的概念和重要性。老子思想的核心在于“道”的概念,这是一种超越言语和理性的本源性力量。在《道德经》中,道被描述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它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原则。“道”不仅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非常规的存在,超越对立面,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和归宿。老子认为,通过追随“道”,人们可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和谐。老子所强调的“道”并非一种具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超越形式和规范的自然力量。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可以将“道”理解为教育事业的本质和灵魂,引导学校朝着和谐、平衡的方向发展。通过理解和尊重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引领学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无为而治与柔弱胜刚强思想。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通过顺应自然、不操之过急、不强求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一方面,正如《道德经》所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战而善谋。”这并非鼓励懒散或消极,而是强调在适当时机采取合适的行动,而非过度干预。另一方面,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强调柔韧的力量胜过刚强的力量。表明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灵活而有弹性的管理方式可能比强硬的指导更为有效。老子的这些思想启示管理者应当审时度势,不刻意追求过度的干预,而是注重自然发展,保持柔韧性,以更好地适应变化和解决问题[2]。

3.管理者的本质和角色。老子的思想突显了谦逊、深思和无私的品质。在老子看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经》第21章)。只要服从“道”的标准,即可称之为大“德”。可见,《道德经》中领导的第一个素质就是要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管理者的责任不仅仅是完成任务,更要关心组织内每个成员的发展,营造一种共同奋斗的氛围。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这种领导观念表明管理者应该更注重团队的整体发展,关心教职员工的个体成长,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透过老子的思想,高等学校管理者被期望具备谦卑、宽容、智慧的品质,以引领学校前行。

4.德治和以德行事的理念。老子主张德治,即通过德行和榜样来治理社会。他认为,通过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自觉地遵循“道”的原则,而不需要强制性的法律和规章[3]。以德治校意味着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规范,来引导学校成员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依赖规章制度。在高等学校管理中,以德治校可以被视为一种可行的管理模式。通过强调教育者的德行,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也与现代高校注重素质教育、品德培养的趋势相契合,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思路。

(二)老子思想视域下的高校管理

1.道德领导与管理品质。道德领导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实践方法包含了一系列原则,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道德和德行的领导模式[4]。按照《道德经》“玄德”的标准,管理者一是要“为”,二是要“不恃”。在《道德经》最后总结之处,旗帜鲜明地指出“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81章)。首先,道德领导要求管理者具备谦逊和宽容的品质。管理者应当尊重每个教职员工,注重听取不同意见,形成共识。其次,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是道德领导的重要一环。通过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管理者能够引领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激发教职员工的自律和责任心,使他们能够在道德的指引下工作。在实践中,管理者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开展道德伦理培训等手段,强化教职员工的道德观念。通过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修身养性与道德素养。高等学校的管理者不仅仅是组织管理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培养高等学校管理者的道德素养需要从其个体修养、领导风格以及决策方式等多个方面入手。正如老子所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首先,管理者个体的修养对道德素养至关重要。老子的思想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管理者需要通过自我反思、学习和修炼,培养出高尚的品德。这包括对“道”的理解、对自身责任的认知等方面的提升。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心理健康服务、道德伦理培训等方式,帮助管理者更好地发展个体道德素养[5]。其次,管理者的领导风格需要注重人本关怀,关注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整体发展。通过建立健康的工作氛围,鼓励积极的团队文化,管理者能够在实践中体现道德领导的原则。管理者的决策方式也需要以道德为基础,考虑对整个学校群体的影响,追求最大程度的公正和公平。

3.无为而治与激发创新。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在领导过程中要适度放手,避免过度干预。在高等学校管理中,这一理念对于培养创新和发展的积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对人方面,《道德经》提出要“无常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49章)。管理者应该为教职员工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鼓励他们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展现创造性。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支持教职员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环境。此外,注重团队建设,鼓励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分享,也是落实无为而治理念的有效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学校更具竞争力。

4.上善若水与柔性管理。“上善若水”是老子对于水的上善品质的经典概述,水至善至柔,容纳万物却不与人争,是中华民族修身处世的最高哲学思想[6]。强制性的管理手段在一定情境下可能带来短期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提醒我们,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应当避免过度的规范和强制性的管理。相反,采用柔性的管理策略,更能激发内在动力,提高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柔性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倾听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以及提供灵活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通过与教职员工建立信任关系,管理者能够更好地引导团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而无需过分依赖强制性的约束。

三、老子思想对高等学校管理的启示

(一)建立道德行为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道德经》第1章),意为好的德行并不遵从外在的德名,如此才是真正的德行。差的德行时时遵从外在的德名,如此却是无德的行为。在高等学校管理中,德治理念强调道德行为对组织氛围和文化的深刻影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规范,更是对整个学校文化的塑造。管理者通过身体力行地展现高尚的品德,鼓励教职员工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能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还有助于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道德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体现在管理者的榜样作用上。如果管理者能够展现出真诚、公正、关爱的品格,这种道德典范将深深植根于学校文化之中,激发教职员工对道德价值的共鸣。这种共鸣将通过集体行为逐渐渗透到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强大的道德共同体[7]。此外,道德行为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德治模式下,学生在与德高望重的教职员工互动中,将受到正面的道德引导,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优秀品质,对整个校园文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二)创建高等学校德治模式

高等学校德治模式的可行性体现在其对组织稳定性、团队凝聚力和整体绩效的积极影响。首先,道德领导通过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学校内部成员的向心力,形成一种共同奋斗、共同目标的文化。这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绩效,推动学校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其次,德治模式有助于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组织环境。在这种模式下,由于管理者强调的是道德和品德,而非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成员更容易接受并内化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这使得学校在面对各种变革和挑战时能够更加稳固地前行,形成一种适应性强的组织结构。此外,德治模式也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强调道德行为和社会责任,学校能够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职员工和学生加入学校。这种德治模式将使学校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脱颖而出,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三)强化道德领导可持续发展

道德领导的可持续发展对高等学校的长远影响体现在管理者的个人修养和领导模式的延续性上。首先,管理者的个人修养对于道德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不断地自我反思、学习和修炼,管理者能够提升个人的德行和品德,使其成为学校的道德楷模。《道德经》多处提醒管理者不能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24章)。其次,道德领导模式的延续性需要通过培养新一代管理者来实现。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者培养计划、提供专业的道德领导培训等方式,确保管理者在长期内能够传承并发扬道德领导的优良传统[8]。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将使学校在领导层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上更具竞争力。

(四)基于老子思想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的未来展望

基于老子思想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具有广阔的未来。首先,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文化交流和融合将变得更加频繁,多元文化共存的环境对于以德治校的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各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老子的道德思想,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国际性的管理模式。其次,高等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需求和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理念强调顺势而为,对于高等学校灵活应对变革、推动创新发展具有深刻启示。未来,高等学校管理者可以借鉴无为而治的理念,通过放手发展、激发创新的策略,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的合作和创新。

四、结语

基于老子思想的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深远的意义。通过落实道德领导和无为而治的理念,学校能够建立稳定和谐的组织环境,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绩效,还能够促进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为高等学校的未来注入更多智慧和动力。

[课题项目:2021年度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三全一新”育人理念下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合力联动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批准号:2021YB086);2022年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的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甘肃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A-102)。]

参考文献:

[1] 高鑫.老子教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0):152-155.

[2] 孙海航,邵芳.“无为而治”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及其运用[J].领导科学论坛,2023(05):92-95.

[3] 刘雅文,郑晓明.老子道德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0(02):104-108.

[4] 王秋平.道家“无为而治”对民办高校管理的启示[J].新西部,2017(28):129+36.

[5] 易水霞,肖厚建,周婷.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中道家道德智慧的汲取[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58-60.

[6] 焦琪,赵慧.道家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J].文化学刊,2021(08):202-205.

[7] 叶树斌.老子哲学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3-55.

[8] 姚鹏.老子《道德经》管理思想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J].江苏商论,2007(08):131-133.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大学 甘肃兰州 730070)

[作者简介:刘建宁(1979—),男,汉族,陕西长武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