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今天依旧焕发着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源自于中华大地,要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就要明确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根与魂。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解决好面临的问题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25-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不同于其他西方国家的“鲜明底色”,我们要传承好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双向良性互动,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下持续稳步发展。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根与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
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智慧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继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有序推进不仅展现了强大的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还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例如: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那天起,便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中国古代圣贤也曾提出过“民为邦本”这一理念,展现出了他们卓越而深远的政治见解,他们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重要作用。这一理念在今天不仅能够为我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指引,还能为怎样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提供根本遵循。“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体现了大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大同思想,逐渐形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消灭战争、追求和平是每个饱经战乱之苦的老百姓热切所盼,让整个世界都和谐美好,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同时,孔子所描绘的“天下为公”也为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益参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也体现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民族特质,体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中国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走和平的发展道路,而不是用武力去解决问题和争端。[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体现出了古人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不能脱离大自然而单独存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栖息的住所,我们也一定要爱护我们的大自然。这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共建美丽家园,继续走可持续发展绿色道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2]。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许多的思想观念影响了历史的发展,比如近代马克思主义就和中国人民群众紧密相联,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使中国逐渐强大,并走向繁荣复兴[3]。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中国才由屈辱、落后走向独立、繁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虽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的思想,但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把它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并不是只形成于单纯的理论,而是把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革命及其实践中绽放异彩,并用中国革命与实践的伟大成就论证了它的科学性。中国现在已经开启“第二个一百年”的奋斗新征程,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奇迹。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想在这种环境下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进程,就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毫不动摇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之魂。
二、目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一)错误的思维方式
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双向良性互动中,既要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加速创新,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对于本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不断地更新进步;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好的部分,并把好的部分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但是,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最好的,不愿意去敞开心扉接受外来文化;还有一部分人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没有辩证地加以分析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从而造成了错误思潮的渗透。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人在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只禁锢于历史表面,而不是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如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停留在研究历史表面,而不细致的分析其中深刻的内涵,那就会是十分肤浅的研究。没有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就会出现“形式主义”,不利于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双向良性互动,才能发挥它的现实意义和增强文化自信[4]。
(二)外来文化的入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外来文化被引进我国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外来文化强烈的新奇性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反差,一些人以为它是“时尚”,然而它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视“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在节日来临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起礼物,安排好了节日当天的行程。然而对于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却变成了一种变相给一些领导干部送礼物的节日,众多人期盼这些节日的到来也仅仅是为了获得假期;再比如,许多年轻人更愿意去了解咖啡的拉花工艺、品鉴咖啡的醇香,也不愿去了解制茶工艺、品品茶香。上述的这些情况是十分危险的,西方文化慢慢渗透到中国本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威胁[5]。在此背景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一定要防范各种外来文化入侵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影响,只有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够更加迅速地推进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使世界范围内的接触和交往更加密切,另一方面也为错误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例如:以前的人们没有手机和电脑,交际只能简简单单地停留在同一地域,大家的生活起居、吃穿用度等几乎都是同一水平。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软件,看到天南海北、各种生活水平的生活方式。这就给一些不好的文化产品提供了渗透的途径。一些文化产品正潜移默化地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观,降低着人们生活的幸福感。这些外来文化和不好的文化所带来的负面价值不断影响着中国自身的优秀价值观念。
三、当前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
(一)转变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我国应该加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被更多人民群众知晓。还要不断创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让人民群众不断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文化综艺类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把文化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使观众身临其境的探索故宫文化的秘密。“文化”与“文创”相结合,使故宫又重新“火”了一次;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通过舞者婀娜多姿的舞姿与5G等现代技术,把虚拟的场景与现实舞台紧密联系。这场表演不仅带给了人们一场视觉盛宴,还使观众们感受到了中华大地浓厚的文化与历史。
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投资力度,可以兴建与文化相关博物馆、展览厅及纪念馆等,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中华民族传承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例如:传承好东北红色文化,可以把“龙江四大精神”与东北旅游资源相结合。使广大游客们不仅感受到了东北的地大物博,还感受到了浓浓的红色基因。同时,小到班级,大到社区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还能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6]。
(二)提高应对外来文化冲击的能力
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应立足于当下现实的前提,继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出具有新时代印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树立起文化自信,防止外来文化扰乱人心。同时在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要辩证地、科学地对待外来文化,不要一概否定,也不要一概肯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地大物博,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我们国家的很多地区都有着属于自己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这就需要我们保护好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提升这些地区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能力。
(三)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代青年更应该把握好手中的接力棒,系好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颗扣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仅只能停留在学校教育,而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密切联系起来,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比如:在学校层面,黑龙江大学开展了校园非遗周,邀请到了非遗领域的专家进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活动的举办让广大师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与文化的魅力;在社会层面,可以多举办书法比赛、国画比赛等传统文化的竞赛,或者开展传统文化艺术长廊,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国家层面,要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让全社会营造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风尚。
(四)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变革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型转变。例如,可以在游戏的设计上增添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使游戏玩家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的体验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把戏腔如京剧、昆腔等融入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让传统曲目与潮流音乐歌曲相互碰撞与融合,使听众在流行音乐的演唱形式下体会到中国传统曲目特有的委婉“中国风”风味,达到旧曲新唱、拓展传统戏曲传唱覆盖面的目的,促进他们闪亮“出圈”[7]。
四、总结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付出巨大艰辛和代价取得的成果,我们必须加倍珍惜并且不断深化。特别是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好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守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程中的根与魂。与此同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采用正确的解决策略以确保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董彪.中国式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根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3):33-40.
[2] 周乔.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J].品位·经典,2023(07):28-31.
[3] 许有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建设中的传统文化底蕴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06):176-179.
[4] 胡长得,陈磊.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0-42.
[5] 肖丽.传统与现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底蕴——兼论中西现代化道路的差异[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33(02):5-11.
[6] 王向军.以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J].人民论坛,2021(36):114-116.
[7] 潘丽嵩,范晓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在“两个结合”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1):9-1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徐泽宇(1999—),女,黑龙江汤原人,汉族,黑龙江大学2022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