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金融基础》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金融人才的必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学科领域的传承与创新的现实需求。文章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金融基础》进行多方位的整体设计,进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三方面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金融基础》教学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院校 金融基础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18-03
一、引言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彻于教育各领域。中国金融行业的繁荣与金融学科的构建,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中国既有连续丰富的金融历史实践需要深入剖析,也有建国以来蓬勃发展的先进经验有待总结完善,还有海量的典籍中蕴含的系统金融理论尚待发掘。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延续中华文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职院校金融专业需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理想。
正如《金融学》教材编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张杰教授所言:要将传承于中国数千年文明传统的哲学观点以及思维方法和直接萃取于本土货币金融实践的知识、思想以及逻辑浸润乃至深植于既有的金融学体系,以期形成更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全新金融学框架[1]。当前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本文将着力聚焦高职院校金融专业课程《金融基础》,在课程思政这一价值理念的导向下,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融入《金融基础》课程中,使学生在掌握金融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指导金融实践,为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实现“授业”与“传道”的统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金融基础》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其运作与发展无不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更应该注重在学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掌握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为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
在《金融基础》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诚信、正直、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是金融行业的基石,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要素。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融活动的道德边界,培养正确的职业伦理观念,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规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历经千年沉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认知世界的视角。在《金融基础》课程中融入这些元素,可以引导学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以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的视角来看待金融现象和问题。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整体观念和长远眼光,这些思维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在金融领域形成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判断。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
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信、责任、团队合作等价值观念,是现代职场中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理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启示。比如,传统文化中强调的“稳健经营”“风险意识”等理念,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和重要性,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金融基础》的整体设计
(一)明确目标,把握原则
《金融基础》是高职金融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入点,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还能深化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有助于学生在金融学习的同时,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识与道德的双重提升。因此,本课程整体设计的目标就是为学生成为有爱国情怀、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职业伦理道德,有社会责任感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提供价值引领,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
(二)挖掘元素,优化内容
深入挖掘中国古代金融思想和中国金融故事,结合现代金融的热点与问题,将这些素材与对应章节相融合。比如,在讲到信用的时候,融入诚信文化的元素,强调金融活动中的诚信原则。讲述古代理财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不要过度消费。在金融风险管理中,引入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风险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在讲到金融创新的时候,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金融领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
(三)利用载体,融入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故事、视频等形式展示传统文化与金融的融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多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金融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比如在讲到中国货币发展演变时让学校思考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金属货币为什么是圆形方孔的设计。课下也可以通过参观货币展览馆,或者举办金融文化节、传统文化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金融基础》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货币及相关概念的融入。在《金融基础》中,与货币相关的内容有货币形态演变、货币职能及货币制度等知识点。首先,从货币形态演变上来看,中国古代货币的造型从秦代之前的形状各异到秦朝统一六国货币后的圆形方孔,并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通过对比与其他文明古国的古代货币,引出其所蕴含的宏大民族文化———方正圆通。它标示着天地共存、团结与和谐的理念。其次,从货币职能上来看,先秦货币理论“子母相权论”里的核心观点很好地体现了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与“民”的关系,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最后,从货币制度上来看,《盐铁论》中关于中国古代铸币权的讨论,聚焦于铸币权的归属问题,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秩序和民众生活的影响。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对于铸币权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以及这一决策对于货币制度和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机构及相关内容中的融入。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金融机构也是信用中介机构。对于中国古代的高利贷信用,学界整体的观点是基本否定的,但也有学者从社会意义上肯定了它的一些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商业资本总量的扩展和单个资本规模的扩大,相当程度上与高利贷资本的活动分不开的[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素材,如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去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高利贷信用的问题。在信用和金融机构等章节中,可引入山西票号“日升昌”的案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讨论金融行业中诚信建设的现实意义。将儒家思想的金融诚信文化教育融入教学中,传承晋商诚信精神。另外,通过列举票号录人标准“身高5尺、五官端正、仪态大方、家世清白、懂礼貌、善珠算、精楷书、不怕远行、能吃苦”还要求“更须仪态大方、习于礼貌”,让学生思考近代金融学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金融调控与监管中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很多经济金融思想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以天下观为表现的全局观、整体观。同时也注重从微观着手,关注百姓生活。以管子的金融经济思想为代表,他对经济调控的手段主要在于对货币的控制,通过管理和调节,协调好商品与货币的关系。管子还赋予了政府金融以广泛的社会意义,作为打击高利贷的重要手段。《管子》主张以官贷替代私贷的办法,由国家给生活困难、亟需借贷的民众提供民心所向的无息贷款,这样既可减少高利贷者对民众盘剥,又能维护社会持续稳定,还能增进民众的爱国[3]。他的金融思想一直蕴含着一个整体视角和普惠精神,也是以民为本的深刻体现。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为了更好地保证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课堂有效延伸和拓展,借助学习通APP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金融基础》的教学。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到《金融基础》教学的全过程。
1.课前阶段的教学设计。重新修改完善《金融基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教案,使其能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理念、目标、形式、内容等方面。课前阶段,根据每一章专业知识内容,提前选取适合的素材在学习通上发布课前预习任务,这些素材既可以是中国古代金融思想、金融发展史、传统政策理论或者中国古代金融故事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是金融经济热点话题或者新闻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一方面提前了解跟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金融历史或者时事热点,另一方面思考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并在讨论区提交自己的观点供全班同学交流。
2.课中阶段的教学引导。课堂教学阶段,在提前预习课前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或者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力争在每一个章节都做到结合典型案例或者热点案例并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落脚到“育人”上面。比如在讲到信用时,通过对比美国次贷危机和山西票号的案例,让学生思考违约带来的风险以及守信所得到的回报,引出诚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是金融从业者的第一标准,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840a230d2017f18bb577072e8fd202403.课后阶段的教学强化。课后阶段的及时巩固、延伸和拓展可以保证课堂内容得到有效的消化和反馈。通过在学习通上设置的课后任务,让学生能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和实际经济生活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比如在学完货币政策之后,课后让学生通过阅读先秦“子母相权论”、汉代“常平仓”思想等材料来认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再对比现代金融政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金融,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民史观。还可以通过邀请金融行业人士或校友进行线上或线下的讲座,分享传统文化中仁、义、诚的价值观念在金融机构以及职场中的体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
(三)考核评价的改变
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金融基础》考核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只是依靠期末的测试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把课前、课中和课后通过学习通记录的学习情况,如讨论、抢答、辩论、拓展视频的观看、章节测试等表现以一定的比例体现在最终的考核评价中。期末考试形式也要多样化,既有在纸质考题上通过传统文化的阅读材料设置问题,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情况的主观题,也要有读书笔记、观后感、专题讨论或者报告等形式。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以达到综合全面考评的目的。
2.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在构建平时成绩的评估体系时,强调个人与团队协作的结合。旨在通过强化过程管9a536bd4207a9519188fb08c3426bb06理来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全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程度及其实践表现。为实现这一目标,通过设计多元化的任务形式,将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对于个人任务,我们将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测验的得分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因素纳入考量;而对于小组任务,则侧重于小组讨论的质量、专题报告的内容深度及团队合作的默契程度等,以此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能力。
3.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的结合是一种创新的实践路径。师生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指导,以及对学习成果的客观评价,能够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而生生评价则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通过设计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同时,也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等工具,方便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反馈。
五、结语
文化作为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在全球化浪潮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经成为各国经济交流的重要桥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轨迹。高职院校金融专业作为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有效路径。而《金融基础》作为高职金融专业基础性课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现代金融教育的丰富与提升。对于未来的金融从业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融合,能够培养出既有深厚金融理论功底,又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金融人才,共同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相得益彰的华丽篇章。
[本文为2023年度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题名称: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金融专业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金融基础》为例。]
参考文献:
[1] 张杰.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基于本土化批判吸收的西学东渐[J].经济研究,2020,55(11):4-18.
[2] 刘秋根.关于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历史作用——读《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编[J].史学月刊,2000(03):12-18.
[3] 王义忠.《管子》利民思想的双重路径及其当代价值[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100-107.
(作者单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507)
[作者简介:王倩,硕士研究生,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