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在经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之后,高职院校将会被赋予新的内涵。然而,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男护生职业认同感较低,影响了男护生的健康成长。调查发现,部分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认同处于中等水平,部分男护生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价值认识不足和职业价值评价偏低现象。通过对男护生校内外走访调研、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等方式,了解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男护生 职业价值认同 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6.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16-02
一、前言
在我国,护理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2020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时强调指出,要重视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国广大护理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敬佑生命、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职业价值指的是在临床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具体包括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它是高职护生胜任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尽管大部分高等职业学校的护生都十分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但是受限于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使得在面对重大疾病的挑战时,临床护理工作暴露出许多不足。所以,时代对高职护生的职业价值认同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认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职业价值认同情况及影响因素,旨在为高职院校构建合理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职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调查反馈
这次的调查采用了问卷的方式,于2022年7月—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发放的对象是全日制高职护生,调查者包括了在校生和近三年的毕业生。在此期间,共有700个问卷调查,682个有效问卷调查,有效回收率为97.42%。对护理专业男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如下。
(一)应加强对职业防护与感染控制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有67.6%的护生反映,他们在流行性传染病的自我防护知识和紧急处置职业暴露相关技能方面存在不足:53.2%的护生还需要进行应急培训,才能具备临床防疫岗位的能力。
(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程度有待加强
72.4%的护生认为,目前的护理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在公共卫生危机预防中,存在着漏洞和短板,他们缺少了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意识,这就造成了护生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不足,反应速度缓慢。
(三)心理危机干预与自我心理调节的缺乏
82.1%的护生认为,在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时,对其突然出现的心理危机,缺乏积极、有效的正面干预;在隔离期间,有47.4%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甚至造成了他们自己的职业信念的动摇。
(四)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
其中,选择“比较高”的有256人(占36.57%),选择“一般”的有251人(占35.85%);选择“比较低”的有193人(占27.5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处于中等水平,其认同度均值为3.58。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对策。对于“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状况”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现状;(2)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的影响因素;(3)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提升对策。
三、高职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分析
对高职男护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男护生学前有较强的职业意向,部分学生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强烈愿望,但因就业压力等原因,对未来从事护理工作缺乏信心。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对职业、职位、工作等各方面的认知,反映了个人对于自己职业行为的评价,是影响职业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学者通过对护理职业的深入研究,认为护理工作在改善社会公共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标准与流行病学需要不相适应
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不同的疾病类型。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护理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的重点都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常见病、慢性病的护理上,这就造成了护理人员在传染病预防及职业防护、公共卫生等相关知识方面的储备不足,能力不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由于其理论知识的积累、操作技能的培训等都不能满足护生工作的需要,因而很难适应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
(二)护生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尽管已经安排了相关的职业防护教育和实训课程内容,但是,在面对大规模暴发的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一般情况下,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充分,相关专业课程无菌技术的校内实训环节与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要求相差甚远。同时,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对公共卫生事件及各种类型传染疾病防控的缺失,护理专业临床顶岗实习轮转传染科室实训教学时间不足,没有设置社区传染病流行病调查环节、无传染病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校内实训没有设置临床护理职业暴露处理和个人防疫措施的实训教学内容。
(三)缺乏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因其传染性强,无特效药物,治疗周期长,对病人的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给一线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护生对消极的疫情信息特别敏感。更严重的是,个别护生不幸遭遇了亲属感染、自身疫情隔离等负性的社会生活事件,这会让他们的心理承受更大的考验。在长时间处于一种压抑的环境中,护生们难免会产生孤独、焦虑、沮丧、恐惧等负性的情绪,从而造成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发生变化,从而使自己的职业信念发生动摇。
(四)职业价值认识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男护生在学校、家长和社会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价值认识不足。其中,学校方面主要是对专业认识不足,认为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前景不明朗;家长方面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专业没有正确认识、对未来职业发展迷茫等;社会方面主要是由于部分人对男护生存在偏见或误解等。从访谈结果来看,大部分男护生表示在选择专业时比较随意。同时,部分同学在实习期间受到导师的批评、指责等不公平待遇。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部分专业不适合自己、就业前景不明朗、专业学习压力大等。此外,还有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高职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提升路径
(一)加强正面宣传,提升社会对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意识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男护士就业保障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岗位晋升机制等。另一方面,媒体应加大对男护生的正面宣传,树立男护生职业形象,提高男护生职业认同感。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校园内、医院内以及社会上举办男护士文化活动,如男护沙龙等方式,提升男护士的社会形象和职业价值认同感。
(二)改革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
医务人员是与疾病抗争的第一线,为了缓解患者的痛苦,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但在疾病爆发的早期,因个人卫生意识不足、防护物资匮乏等原因,会出现医务人员因意外感染而死亡现象。所以,高职院校应根据男护士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课程设置。护生在在校学习时,应具有较高的感染性疾病的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这对每个护士都是必要的,因为这是一种长期的感染性疾病。以疫情防控工作岗位操作规范为依据,对在学校中的护生进行自我职业防护的教育,对隔离防护、无菌消杀、标本采样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技能进行强化,具体包括了正确使用防护服、更换防疫装备、正确处置隔离感染病人等。教师和学生可以结合防疫工作的实际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环境,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护的具体要求进行技能训练,从而提高护生的职业病防护意识,使职业病防护标准更好地为将来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做出贡献。同时,高职院校也可聘请男护士担任客座教授,或邀请男护士担任临床教学医生等。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职业价值认同氛围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男护生文化节”“男护生艺术节”“男护士风采展示”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对男护生的心理辅导。三是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技能比赛或护理技能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开设护理专业选修课。学校可以在学生自愿基础上开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选修课或专业必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五是发挥“男护生”榜样作用。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内“优秀男生”这一群体形象进行宣传、弘扬男护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树立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感和职业价值观等。六是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与男护生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解决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将伟大“抗疫精神”充分融入护理专业教学体系
在抗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人民形成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及护理职业精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一致。医务人员是最美的逆行者,他们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崇高的医德医风。利用“抗疫精神”,对护生展开爱国主义、医德以及医学人文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出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他们的国家骄傲和职业认同得到加强,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将各学科的知识模块进行整合,形成一门以“抗疫精神”为主要内容,以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为重点的选修课,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完善学生的课程体系。通过对临床防疫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调查,明确了临床防疫工作岗位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强化了学校内部的技能训练。校内实习考核与临床防疫操作规范相匹配,并与临床防疫案例相结合,以PBL教学案例教学为主,以此来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2.对“抗疫精神”的闪光之处进行了梳理,并将其纳入到护理学专业的教学中去。本课题拟通过对英雄事迹、典型事例的挖掘,将“抗疫精神”的思政要素引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抗疫精神”所引发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成为内在移情与共感的依据,并将其有机地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与实践中,进而,以“思政课程”为切入点,建立职业认知、培育职业情感、内化职业信念、外化职业行为、升华职业认同感。
五、结语
通过对高职男护生职业价值认同的现状调查,发现部分男护生存在职业价值认识不足、职业价值评价偏低现象,建议加强对男护生的职业教育,提升其职业认知水平;优化专业设置,培养“男护士”,满足社会对男护士的需求;增强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激发男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树立榜样形象,引导男生主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水平,以优秀的品质、过硬的能力、积极的心态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男生积极投身护理事业。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高职男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JGB2022340)]
参考文献:
[1] 张冰妍,李雪阳,姚颖等.职业自我效能在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认同间的中介作用分析[J].天津护理,2023,31(04):390-394.
[2] 杨春枝,卢丹丹,姚洁等.陕西省本科护生实习前专业自我概念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OL].职业与健康,2023(09):06.
[3] 何泓,刘雯汶,文慧等.新冠疫情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C]//榆林市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第二届全国医药研究论坛论文集(三),2023:106-112.
[4] 吴卫群,阳绿清.以职业岗位为价值导向的智能综合实训对护生职业岗位胜任力影响研究[J].广西教育,2023(08):68-71.
[5] 刘丽琼.高职院校护生职业认同的教育实践研究——以《基础护理技术》为例[J].才智,2023(06):161-164.
[6] 谢雅倩,张志佳,钟映雯等.实习前本科护生新冠肺炎职业防护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22,28(11):823-829+842.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
[作者简介:苏立(1975—),男,汉族,湖南省岳阳市人,研究生,研究员,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廖元翠(1973—),女,汉族,湖南省衡南县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护理。]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