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发展的使命思考与路径探究

2024-08-09 00:00:00赵赟昀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双减”政策的出台成为了新时代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治理举措之一,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自“双减”政策深入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得出: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教法陈旧单一、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意识不足制约了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因此提出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发展与改革路径,从而推动“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的教学实效性,践行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全新使命。

关键词:“双减”政策 中小学体育 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F061.3;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10-03

一、“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深刻意涵

近年来诸如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假期补课班收费过高、校外培训行业规范化程度不够、家庭经济支出负担较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这些现象已经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文件中指出对于校内作业要减少完成时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时间,丰富课余文娱生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氛围;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严格规范。“双减”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让体育教育回归初心提出的要求,“既把学习搞得好好的,又把身体搞得棒棒的”。要发挥“五育”并举,重视以“体”育人,把更多青少年时期需要玩起来的快乐时光、强健体魄有趣味的体育运动重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校园时期得到全方位的成长。

二、“双减”政策下助力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变革思考

(一)促进体教融合,引领以“体”育人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生担负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课下不仅有超量的家庭作业,课外还要面对繁多的补课班和“兴趣班”。唯一可以使孩子们身心得到放松的体育课也经常被其他科目占用,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老师乃至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使得教育脱离了本质,忽略了学生的本体感受和全面发展,导致体育教育长期被忽略。近年来,各地已经出现增加体育科目在中考分数中的占比,不难看出这正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更是迎来了学校体育回归教育与发展的机遇。学校体育应能够充分利用好当前时间,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主体原则,坚持体教融合,增强学生体质、将学生健康成长落到实处。使学生牢固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减少应试负重,增强体育教育

“双减”政策的贯彻施行,就是要转变当前教育模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文化课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并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营造出有利于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氛围,这样一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应抓住契机,补充体育教育,增加有内容有厚度的体育内容,转变陈旧的课间操形式,精心设计学生喜爱的体育内容,如有韵律感的健身操、球操、团体性体育游戏,使学生们既产生锻炼兴趣,同时保证每位学生充分参与的效果。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多个主题的体育活动周,开展各类体育项目竞赛,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运动中,凝聚团结精神,感受体育魅力,增强个人体质。发挥校园体育的基石作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体”为乐,化解学生网瘾顽疾

“双减”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出孩子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便利,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网瘾”一词也长期困扰着广大家长群体与青少年。虽然国家对于未成年人上网设置了未成年时间限定。但诸多网络游戏等新奇活动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欲罢不能,对学生们于身心健康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双减”为青少年回归体育提供了更多时间,但如何让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如何让孩子们脱离当前发达网络与智能手机带来的诱惑,主动的接受有运动强度、出汗疲惫的体育锻炼来进行健康有益的体育娱乐方式引导身心健康,这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因此,一校多品以及契合新时代“常赛”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通过竞赛性体育活动,形成吸引力,让学生们凝聚成一个参与体育竞赛娱乐的集体,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逐渐摆脱对网络游戏的依赖。

(四)挖掘体育思政,激发爱国情怀

体育强则中国强,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课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健全人格,更要挖掘爱国思政这一元素,发挥出体育特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在教学中、比赛中讲述中国奥运健儿在奥运赛场上为国争光、争金夺银的光辉事迹,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自信、自强、自尊”的体育精神,以及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提升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随着“双减”政策深入实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劳动体能技能、国防体能技能等需要与体育中的体能训练相融合,在为“双减”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丰富和发展自己。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发展的现存困境

(一)传统应试教育影响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的发展仍然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学校领导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体育,坚持以升学率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相应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仅仅抓住“安全”这一原则,多以“放羊式”体育课程为主,在运动技能的传授以及意志品质的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应该引起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积极开发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学生体质。体育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课程优化,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在传授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健全高尚人格,塑造优良品德,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二)教学教法陈旧单一

在长久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小学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尤其是各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关联性不强。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接触到的运动项目较为广泛,但只是形成了一些浅薄的了解,包括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还不够牢固,导致每个学段相互孤立,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其次是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评价的标准往往只重视最后的学习成果,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的形成方面很难做到统筹兼顾,这将不利于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以及自信心的建立。

(三)体育教学资源匮乏

体育场地资源以及体育教师的配比不足是制约中小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现阶段仍存在很多小学没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器材。许多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较为简陋、陈旧。体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明显不足,存在主要学科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的现象,即便有专职体育教师,整体教学质量也有待提高。因此,为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体教融合政策下引入高水平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以及增加体育教师培训,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与校外体育青少年训练营合作入校园等形式为中小学体育课程质量保驾护航。

(四)“家校社”共育意识不足

顾名思义,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包含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对学校体育的助力和支持。但就现状而言,多数学校仍然不注重学校体育的发展,坚持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缺少了对中小学生身体成长以及品德培养的关注;对于家庭教育而言,目前只有极少数的家长做到了发展孩子的运动特长,培养运动兴趣,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体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其自身也缺乏对孩子课外体育指导的能力;对于社区而言,虽然大多数社区已经配备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以及体育运动场地,但是缺乏专业人士的引导和组织,这些场地器材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孩童的游乐场、大爷的健身房,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角色名存实亡。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改革的路径研究

(一)树立“以体育人”的体育教育观

“双减”政策的落地将广大青少年从繁重的文化学习中解放出来,减轻课后作业,将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体育中健康成长。学校体育应树立起“综合育人”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在体育课堂中,通过掌握运动技能,参与运动比赛,在比拼中形成团结友爱的意志品质;在规则学习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渗透德智体美劳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和教师都应克服学校体育改革的不利因素,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体育课程,引导学生融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让学生感受体育的乐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塑造自信,健全人格,从而使学校体育真正发挥“以体育人”的作用,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

(二)转变教学教法,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体育要以提升学生健康体质、培育终身体育理念为首要责任。因此转变传统体育堂课内容尤为重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主动进行学习,一方面,了解新时代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特点,结合体育内容,营造出学生们乐于参与的校园体育项目以及活动形式。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安排相应强度的运动负荷,通过体育课挖掘出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课下积极开发团体性的体育活动项目,让学生们真正的玩起来,动起来,赛起来。从而焕发中小学体育课程新活力,助力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三)统筹整合体育资源,完善体育课后服务

当前,我国很大部分的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还十分有限,场地面积较小或是常年未得到翻修更新,还有相关的体育配套器材数量不足、种类不多等情况。使学生在学校体育中的平均使用体育场地面积不足,参与体育项目有限,影响了学生们通过体育得到快乐,玩起来的愿望。同时也未发挥出学校体育作为以“体”育人,培育终身体育基石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出台在推动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凸显出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短缺的问题。因此应提高重视,给予政策、资金资助,健全补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短板,保障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在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备的情况下,可以与校外体育俱乐部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资源以及专业的体育运动指导。“双减”政策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不仅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也要具备提供课后服务的能力,课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文化节、运动竞赛以及创建体育协会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得到放松,更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四)拓展“家校社”共育路径,构建“家校社”共育机制

“双减”政策对于校内学校体育而言,给予了学校体育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校外而言,体育培训市场的春天紧随其后。随着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思想观念的转变,学校体育“家校社”共育机制的构建就有迹可循。首先,学校体育要发挥主导作用,探索课外体育作业的可行性,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学生家长的助力,要求家长在能力范围内帮助学生完成课外体育作业;家长应积极转变传统观念,挖掘孩子的运动兴趣,利用假期时间参加体育培训,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社区在完备体育设施的基础上可以聘请专门人员进行针对性指导,也可以引进专业人员开展社区培训班。只有家、校、社三方统一思想,建立联系,共享教育资源,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卸下学业包袱,探寻更好的体育育人路径,使学生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五、结语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系之下,考试分数和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的终极标准,中小学生被压榨成一个个无情的“得分机器”。导致中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学科不被重视且处在学科建设边缘地带,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降。“双减”政策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方向指引,加快推动了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大生态。对学校体育而言,“双减”政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学校体育应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为此学校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整合体育资源,调整课程结构等方式创建高质量学校体育体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全面落实“双减”工作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2):14-19.

[2] 专家组.“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11):1-15.DOI:10.16099/j.sus.2021.11.001.

[3] 李彦龙,常凤.“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效与保障[J].体育学研究,2022,36(02):33-40.DOI:10.15877/j.cnki.nsic.20211

201.001.

[4] 江娟,程正义,郭庆,等.“双减”政策背景下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3):29-36.

[5] 陆晟,陈宇婷,翟丰.“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程设计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J].浙江体育科学,2022,44(03):52-61.

[6] 谭姣.双减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策略[J].知识文库,2022(08):61-63.

[7] 齐敦杰,李树伟,吕明聃,等.“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的积极影响研究——以牡丹江市中小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24):178-181.DOI:10.16655/j.cnki.2095-2813.2112-1579-5202.

[8] 王辉,李平.“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担当与反思——‘双减’政策与学校体育本体回归”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2,43(03):115-120.DOI:10.13598/j.issn1004-4590.20220509.001.

[9] 陈学东.“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62-64.

[10] 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等.“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02):21-32.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赵赟昀(1977—),女,汉族,哈尔滨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教育教学与管理。](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