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课程思政纳入高中物理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是实施建立道德和培养人的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展开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逐渐被教师和社会其他成员所关注。目前,课程思政对高中物理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挖掘物理意识形态和政治元素。文章基于核心素养下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分析为什么要整合课程思政,如何整合课程思政,以及整合课程思政的效果,通过分析和教学实践,对高中物理课堂以及其中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研究。最终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核心素养与高中物理教育有机结合,将课程思政教育纳入教学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家国情怀等,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F061.3;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202-03
一、引言
本文分析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和课程思政中的具体含义,确定政治思想教育培养目标以及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方式方法和策略原则,更进一步说是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存在的理论方面不足,为今后高中物理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渗透提供一些参考。对教师来说,启发了其自主开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意识,不断更新了教学理念,为落实贯彻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力量。对于学生自身而言,融“课程思政”进物理课堂可以更好地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知识能力、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提升。
二、课程思政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一)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高中的学生处于16~19岁,正是各种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思想多元,文化多元正在形成,基于以上分析,具有自己的思想增加了学习的独立性,所以学科思政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成为重中之重的步骤,教师教学中要将古今中外、物理成就、实验启发、规律发现融入教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其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生自我认同,树立信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情怀相联系,基于以上分析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难以取代的地位。
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任务不能仅依赖“课程思政”更要重视课程思政,它作为专门影响教育学生思想VgKqCinYL/quXYU4utHYfw==品德的科目具有很好的带领作用,也为学生思想品德奠定坚实基础。由以上观点以及事实证明,在高中物理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是十分必要的。
(二)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中物理探究,它包含了很多科学原理、科学思维、探究过程这都是很好的思政载体。课程设置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其大致是一个方向。因此,“课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从学科基础知识层面来看,物理更是一门“学思行结合”注重动手操作的一门学科,物理基础知识就是学,设计过程就是思,数据处理、实验操作来看就是行,“学思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能力相辅相成,不断前进地发展,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过程中体会成功与失败,痛苦与快乐,不断地磨练心智。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本身就具备课程思政元素。
(三)新时代核心素养下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坚持全方面、全过程的育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不仅重视“课程思政”,也要把其列入学科教学,而且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师德的重要性,教师自身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点,师德高尚才能更好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思政”,教师队建设要求标准提高,教师任务使其更具有指向性,使“课程思政”实施的意义具有指向性,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三、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物理学史构建“课程思政”教育
以史为鉴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承,一直被十分重视。物理学史教育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了解科学的内涵本质。在物理学史中某一规律概念的产生、发展、确立、应用,某一实验课题设计研究也具有其内在价值,不同科学家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同一科学家对待不同问题不同看法均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思维,也是科学共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对这一背景进行研究能够建构其本质存在的科学内涵。
(二)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步骤
课程思政融入物理教学应该立足于学生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把落实、落细放在至关重要的突出位置,二者共同合作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方面各有不同,要对应匹配的教育目标,物理核心素养犹如一个力,“课程思政”是另一个力,坚持一个方向不变,另一个力只有与之协同,才能使合力发挥至最大,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都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设计步骤中要加入“课程思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2022)高中物理必修一,它处于运动学和力学的桥梁位置,牛顿第一定律位于本章节第一课,是后边学好牛顿二、三定律的基础,所以该节课非常重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把学生作为研究的中心,情境感悟和想象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还激励、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创新,不断在实践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的用途,并感慨科学知识的伟大神秘;更能激励起学生树立爱国理想,端正平时学习知识的态度,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健康。下面我们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子细述具体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融入课程思政。
教师活动: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区分生、熟鸡蛋,老师告诉大家生鸡蛋旋转用手按停后它依旧会转动,熟鸡蛋用手按停后它就停止转动,这是应用我们本节课知识进行判断的,让我们带着思考进入今天的学习。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所作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有趣小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其专注课堂。
教师活动:本节课我们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是最先研究力与运动的科学家,他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身上它就会运动,停止作用力就会静止,也就是说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例子:扔一个粉笔头,它滚动一段时间静止,在当时的解释是由于粉笔头不受力所以它静止了,今天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知道粉笔头停下来的原因并不是不受力而是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那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不是错误的,请同学来评价一下呢。
学生活动:因为他是伟大的科学家,大家十分认同他的观点。
设计意图:创立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对物理的热爱,坚定理想信念。
教师活动:所以同学什么时候都不要迷信权威,敢于质疑,要有自己的思考尊重但是不畏惧。就像是接下来的这位科学家伽利略一样,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发现小球沿斜面下落它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沿斜面上升它的速度越来越慢,伽利略于是得到灵感大胆猜想并设计理想斜面实验,小球沿斜面上升会落回它的等高点位置,减小斜面倾角,小球为了到达等高点的位置只需要走更多的距离,那么当斜面倾角为零时呢?
学生活动:观察到落回到等高点位置,一直运动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视频展示以及实验演示,让学生参与“牛顿运动”过程,有助于使学生得出定律,探究创造精神。
教师活动:没有力的作用为什么会一直运动下去?这个斜面绝对光滑小球就会一直运动下去。请同学自己尝试一下,试着总结。我们知道阻力不可能完全消除,第二个斜面也不可能无限长,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在理想情况下得到的,在现实没有办法得到证实,但是依旧为我们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试着总结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思考理想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理性思维理想教育。
教师活动:伽利略的结论是:物体不受力,就保持自己原来的运动状态。下面这位科学家笛卡尔在伽利略基础上总结延伸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运动中的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同一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其实这也就是任意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笛卡尔思维过程。
设计意图:体会科学家们敢于面对质疑挑战的精神。
教师活动:我们一直在研究运动的物体,那么静止的物体呢?接下来我们到了牛顿的时代,他提出的动力学基本规律中的第一句话就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他说物体总保持迅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有力作用在它身上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学生活动:思考以上几位科学家,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活动:任何物体不受力的情况都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的实验也是在理想状态下得到的,不能用实验得到证实。
学生活动:体会推理实验过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结构。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中的第一句话又被称为惯性定律,生活中也有很多惯性定律的例子,请同学们举例生活中有哪些惯性示例。
学生活动:安全带、踢足球、惯性风车。
设计意图:学生举岀生活中的例子,将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结合,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生活以及对知识的热爱。
教师活动:那惯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问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教师活动:那么惯性如何描述呢?还可以说成是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惯性有且仅与物体质量大小有关,惯性具有哪些特点呢?而且它是物体本身具有的属性。
学生活动: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它抵御外界变化能力越强,从而保持原本来的运动状态,因为重的物体质量大惯性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能力就越强。
教师活动:我们怎么评价以上我们提到的科学家呢?对于是否让科学发展更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历史的发展有它的必然性,我们看到的历史是一定不可逆的,我们也不能说没有发生什么就一定会好,我们要认可,并且尊重历史,我们没有办法判定没有这段历史人类是否更进步。
学生回答:对于科学的贡献都很大,只是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可能使科学发展更慢了。但是依旧为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伟大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科学家的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
教师活动:牛顿所处的时代是1643—1727年,有同学知道那时候的中国是处于什么朝代吗?
学生活动:清朝。
教师活动:是康熙在位期间,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那时候的欧洲和中国的发展,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呢?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奋斗才能提升自己,从而更好地建设祖国,新一代的你们更应该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学生活动:我国那时候比较落后,还处于封建时期,没有开始近代科学的研究,导致后来的中国逐渐衰败逐渐落后。我们应该努力学习,让祖国更加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同时期国内外的发展,让学生明白努力的意义,让学生有更深的爱国情怀,树立建设祖国的信念。
教师活动:那么同学现在可以告诉我,如何区分出的生、熟鸡蛋了吗?
学生活动:生鸡蛋旋转用手按停后它依旧转动是因为生鸡蛋里边是液体与外部蛋壳相分离,用手按停后由于惯性依旧会带动外部蛋壳发生转动。熟鸡蛋用手按停后它就停止转动是因为它里面是固体与外部蛋壳相连接,用手按停后它就停止转动。
设计意图:与课堂引入相对应,体现课堂完整,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了解、理解,掌握本节课。
四、结语
本文基于高中物理课本中隐藏元素,对思想政治因素进行发掘,在书本中如何反映,基于实验与教学相结合,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思想政治因素相结合,学生反映良好,积极配合,并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思维实践,实际融入,在观察、体验、想象、体会牛顿第一定律。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更是未来的后备军,因此高中阶段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具有全局的意义。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育实习表现性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JB1422672);佳木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2JY3-32);佳木斯市社会经济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30043)。]
参考文献:
[1] 王太军.基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普通高中物理实验课程建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2] 刘琼蕾.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估与提升机制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3,38(02):11-15.
[3] 任贤英.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理论要义和当代价值[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5):132-134.
[4] 陈学军,黄国雄,毕锋.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以“静摩擦力”为例[J].物理通报,2022(04):78-82.
[5] 黎雨琴.高中物理教育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理学院 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
[通讯作者简介:张海丰(1973—),男,吉林乾安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朱雪彤(1973—),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研究。](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