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式教学方式的产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授课模式的转变,更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提供了有利契机。基于此,文章在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的指导下,探究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并选取会计专业基础课《会计学原理》进行教学实施,探索出“双重+三元+四动+五感”的教学方法体系和“横向+纵向”的思政内容供给体系,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爱岗敬业、诚信自律、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和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从而实现德育与智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课程思政 会计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85-03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突破了因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而导致的课堂教学难以“因材施教”等障碍。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物理结合,而是要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浅层学习引向深度学习,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全新的讲授与学习体验,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精心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进行梳理[1],利用数字化工具和技术手段,支持多资源、多平台、多模式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2]。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层面,更要与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联动,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协同,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二、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梳理
结合会计专业课程特点及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三个维度设置《会计学原理》课程目标并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
(一)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会计的定义与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方法与程序,掌握筹资、投资、经营及分配四项基本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规律,明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过程,了解会计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运用现代化的会计方法和工具进行智能会计信息处理及财务报告编制,具备不确定环境下进行财务分析、制定财务决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在实现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应具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谨言慎行、终身学习的品质,能够理解会计人员对企业稳健运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具备职业自豪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建立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内化诚实守信、廉洁自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课前线上导学设计
课前线上导学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首要环节,学生利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学习通等平台进行自主学习[2]。此外,通过学习软件课前导入学习目标、知识体系思维导图及知识点概要,使学生课前先从整体上把握本章结构框架;通过真实案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置线上预习检测并在课程平台设置预习讨论区,以便把握课上授课的节奏和重点。与此同时,每章节均配有课程思政导学资源,如第一章总论部分引入中国的会计道路、历史沿革,会计大家的风范介绍以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相关的视频和新闻,培养学生对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和敬畏心。相应地,课程平台会在每章教学活动开始前发布思政话题的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交流互动,以团队形式分组完成预设的学习任务,最后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进行授课内容的精准调整。
(二)课上教学活动设计
1.理论教学。线下的课堂上教师应于每次课程开始前线上查看预习情况,包括点击次数、学习时长、测试题准确率等情况,据此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启发式教学[3]。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的知识点,学生首先线上学习生产成本的归集过程,教师再在线下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理解从材料采购、固定资产购置到人工费材料费结转、制造费用归集分摊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透彻。此外,应积极从课程自身的理论知识体系出发提炼课程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延伸思考的路径来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直接教育与熏陶式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4]。以会计要素的学习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以个人、家庭财产为例了解各项会计要素的含义,了解负债的“双刃剑”特点,使学生明确债务既能抵减税费、维持控制权的稳定,又会导致巨大的财务压力,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财务规划的意识。
2.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面,联系理论层面的各相关知识点选取与本门课程相关的上市公司经济活动、财务舞弊案例等内容作为课堂教学案例,以小组为单位,遵循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点评总结的思路汲取案例精华。以瑞幸咖啡事件为例,课前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瑞幸咖啡事件,课上由学生分组汇报,分角色进行情景再现,通过学生演绎、老师点评,融入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知识点,最后布置拓展思维作业:瑞幸是如何起死回生的?通过瑞幸咖啡的案例,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理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提升。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方面,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平台,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企业经营的模拟,每个学生分饰不同角色,通过实践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营体系,了解会计数据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明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基本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在实操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各项财务活动的感性认知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三)课后知识整合设计
课后知识整合设计的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实现所学知识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群落构成知识体系[4],因此,需要教师定期布置形式多样的阶段性作业,如结合理论知识自选案例进行分析、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完成阶段性学习自评报告等,并根据阶段性测试成绩归纳典型问题,据以不断更新教学大纲[3]。此外,教师应定期更新课程资源库,以兼顾理论与实践为原则,紧跟会计准则的调整更新会计学原理试题库和习题库,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掌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据此完善相关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习题、案例等元素,根据最新修订的会计准则、财经新闻、优质公众号和主题报告,完成课程思政讨论主题资源库建设。此外,每学期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例如,课前预习小视频对理解知识点用处大吗?对本门课程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否深有体会?从而了解学生对混合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
(四)全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合设计
1.基于《会计学原理》课程本身的纵向挖掘。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会计学原理》课程设置建立点对点的思政案例库并导入课程学习平台,即每个理论知识点对应一个思政元素,使学生深入领会每一个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实际意义。比如,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课前预习中,通过案例的介绍让学生领悟财务造假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加强学生对职业的敬畏感并形成对可靠性原则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各个主体,从会计主体、审计主体和外部信息使用者等多个视角了解财务舞弊的动机和具体操作。另外,引导学生基于会计发展史探寻大家风范、从社会热点事件中挖掘彰显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的元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4]。
2.基于“会计学原理+其他学科”的横向挖掘。除对课程本身思政元素进行纵深的挖掘外,《会计学原理》同其他学科也能形成联动,横向挖掘学科交叉下的思政元素,形成“《会计学原理》+哲学”“会计学原理+法学”“会计学原理+音乐”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课前的思政案例库导入、课上的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联动讲授、课后的学生自主挖掘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1)会计学原理+哲学。在讲授“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企业为什么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能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以及怎样去践行这一原则。(2)会计学原理+法学。在讲授会计的职能时,使学生明确会计是以法律为依据,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经济管理,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司的经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之心。(3)会计学原理+音乐。在讲授会计要素会计科目时,与音乐中的音符进行类比,七个简单的音符能够奏出千千万万的旋律,而再复杂的经济业务都是通过六类会计要素进行记录,同时结合“大道至简至易”以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使学生明白会计核算亦如此,把最简单的会计要素、会计科目间的规律厘清就能在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中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
四、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
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构建集“双重”“三元”“四动”“五感”于一体的立体式教学方式:即通过“混合式”+“交互式”的双重教学方法,利用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理论”+“实践”+“案例”的三元教学形式,将与教学大纲相契合的典型案例、热点事件于课前通过线上平台传输给学生;通过“互动”+“感动”+“心动”+“行动”的四动共情式教学,将教学的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有机结合为目的,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引起学生共鸣,激发课堂内在活力,驱动学生有效学习,使学生课堂活动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获得共鸣,产生“心动”,进而“行动”。通过情景演绎、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感动),使学生产生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而读书的动机(心动),最后付诸实际行动。而所谓五感教学,则是指将课内课外相互补的“新鲜感”、过程性考核的“危机感”、线上测试的“紧张感”、展示自我的“成就感”及团队合作的“荣誉感”融入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考核体系重构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即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考核,借助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契机,考核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将过程评估、实践评估也应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其中,过程评估包括在线课前预习完成度及学习效果检测成绩、阶段性作业和随堂小测成绩、课堂提问互动以及小组汇报情况;实践评估部分主要来自实践环节系统呈现的完成度和完成效果。另外,期末试卷的结构也应进行相应改革,降低客观题目占比,增加应用性问题分值,同时课程思政元素也应纳入试卷中,如设置题目“下列各项体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是”并设置选项如“企业的资产越多越好、企业的销售费用越少越好”等等。最终的课程成绩=过程性评估×20%+实践性评估×20%+结果性评估×60%。
六、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也仍然十分有限,应继续聚焦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学习经验的激活、同伴学习的有效实施等因素[4],将传统教学与数字技术充分融合。其次,混合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对于专注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单向进行平台数据实时监测和督促反而导致线上学习成为一项负担,并不能够实现预先期望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构建将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也融入其中的教学评价体系同样是未来时期的重要工作。最后,混合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深挖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而这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未来还需要高校积极引入优质的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技能培训,由政府部门主导增强不同学科、不同地域院校的交流沟通,持续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并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思政建设,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基金项目:202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智移云”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助推学习成效提升的研究与实践(SJGY20220165);高等教育2023年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统筹会计学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研究(GJB1423417);黑龙江省2023年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会计学原理》;黑龙江省2023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会计学原理》;2023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23GJYBD004)]
参考文献:
[1] 林建伟,詹艳慧,王春峰,邢云青,储鸣.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0):9-12.
[2] 郭益盈,白帆.“会计学原理”线上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J].经济师,2023(01):229-230.
[3] 杨玉蓉,闫国民,高帆,张晶,林居.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3,43(05):131-133.
[4] 杨晶晶,刘延飞,杨百龙.一致性建构原则下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5):154-160.
[5] 陈晓芳,李琴.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J].财会月刊,2019(20):74-81.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作者简介:王佳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治理;杨辉,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李萍,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孙丽娟,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