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10年至2024年我国研究生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文本信息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对研究生创新的年度发文趋势与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突现词等进行系统分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揭示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的发展历程、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在此基础上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CiteSpace 研究生创新 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81-03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教育序列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更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因此,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首要目标,也是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为把握近年国内研究生科研方面文献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趋势,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以“研究生科研创新”为主题搜集2010年至2024年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133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聚焦关键词共现、聚类、时间线及突现分析,绘制了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领域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对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前沿趋势梳理挖掘,以期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相关研究有所裨益。
二、文献计量结果分析
(一)发文趋势
研究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发文量在2010年至2015年间呈现增长态势,尤其在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几年发文量较为波动,2020年降至最低点。2021年开始发文量回升(图1)。这种趋势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研究热点的转移、政策环境的变化、研究资金的分配以及学术界的关注点等。总体而言,近15年学者们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研究保持持续的关注。
(二)作者分析
作者间的合作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特点。主要的合作网络包括:以周文辉和刘俊起为首的作者团队,该团队在研究生科研创新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合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其中,周文辉是发文最多的作者,其被引最高的文献之一是《ChatGPT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与挑战》;其次是以贺丽苹为首的作者团队,成员包括刘丽葵和伦璇等。他们在研究生科研的子领域上进行了合作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除此之外,图谱中其余作者的合作较少。表明在研究生科研创新领域中,作者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尚未形成明显的核心团队。这可能与该领域的研究特点、研究资源的分布以及研究者的个人选择等因素有关。面对当前发展迅速的创新环境,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加强作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和合作网络,是推动研究生科研创新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还需要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与挑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三)发文机构分析
现有发文最多的科研主体是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由于该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团队、丰富的研究资源和良好的研究环境,使得其能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这也为其他科研主体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对象,可以通过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研究生科研领域的进步。
从节点连接强度来看,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和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在地理上均处于相近位置。处在相近位置或同一机构之中的科研主体间开展合作降低了信息交流的成本,提高合作效率,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研究团队和合作网络,推动科研项目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应该注意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远程合作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和便捷。因此,在加强地理位置相近的科研主体合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探索和利用远程合作的可能性,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合作范围。从研究机构所处地区看,大部分高校处于省会城市。因为省会城市通常聚集了较多的高校和研究机构,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文化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投入较多。综上所述,研究生科研领域的合作与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科研主体的实力、合作模式、地理位置以及领域特色等。通过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推动研究生科研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关键词聚类分析
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对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从而获取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见图2。9个主要聚类主要为#0科研能力、#1影响因素、#2培养、#3创新能力、#4师生关系、#5国际期刊论文、#6指导教师、#7课程思政、#8科研道德。在图谱聚类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热点和研究主体等因素,将9个主题归纳为4大类别的聚类。
1.科研能力与素质,包括聚类#0、#3。聚类#0科研能力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所需的核心技能和能力。聚类#3创新能力作为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研究生在科研中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个聚类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素质,是其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科研环境与条件,包括聚类#1、#4、#6和#8。聚类#1影响因素涉及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导师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等。聚类#4和聚类#6体现了导师因素对研究生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4师生关系作为科研环境的一部分,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有重要影响。聚类#6指导教师在研究生科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指导方式、学术水平等都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产生影响。聚类#8科研道德强调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诚信原则,是保障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些聚类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环境与条件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它们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进展和成果质量。
3.科研培养与教育,包括聚类#2和#7。聚类#2培养指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包括各种培养措施和方法。#7课程思政指在研究生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培养研究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科研道德。科研培养与教育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科研成果与表现,即聚类#5。聚类#5国际期刊论文是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其学术水平和研究质量,它不仅是衡量研究者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的重要标志,还是推动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五)研究趋势分析
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主要关注的重点为“科研能力”“影响因素”“培养”“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科研资助”“作用机理” “科学管理”等。2015—2020年主要关注的重点为“改革”“扩展学习”“科学创新”“科研不端”等。2020—2024年主要关注的重点为“质性研究”“学业拖延”“跨学科”“科研育人困境”“课程思政”“培养模式”等。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生科研研究领域均有所发展或变化。
(六)研究前沿分析
“突现词”指在某一时段内被引频次骤增的关键词,可用于挖掘研究热点和学术前沿。使用CiteSpace“突现词探测”功能,突现词数量参数γ设置为0.1,绘制出2010—2024年出现的14个突现词,见图3。
分析图谱关键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看到Top 14关键词在2010年至预测的2024年间的引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分析这些关键词的引用强度变化趋势,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关键词突显了特定的发展趋势。首先,从关键词的出现时间来看,“Gxzy+VPagNZILDsqSOHsjw==科研能力”和“培养”这两个关键词早在2010年就开始被关注,并持续保持较高的引用强度,这可能表明这两个主题在早期就已经成为研究热点。而“满意度”和“调查”等关键词则在较近的年份开始受到关注,显示出新的研究趋势。其次,从引用强度的变化来看,早期的关键词更多地集中在研究的基础和方法论上,如“结构模型”“培养质量”和“探索”等关键词,在2011年至2013年间达到引用高峰,随后逐渐减弱。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关键词开始涉及更具体的领域和问题,如“临床医学”和“改革”。此外,还有一些关键词如“学术生态”“科研”和“隐性知识”等,在特定年份内表现出强烈的引用强度,这可能反映了这些主题在当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影响力。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研究生创新的研究文献进行文本信息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年度发文趋势与期刊分布、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突现词等进行系统分析;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揭示研究生创新研究的发展历程、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由此提出我国研究生科研创新研究的相关建议:
加强课程设计与实践参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能力;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培养与教育体系,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不断优化和完善科研环境与条件,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设施、丰富学术资源方面的工作;通过加强不同主体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研究生科研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YJJG29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梁经伟,张浩城,张鑫.双创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36(08):177-180.
[2] 孙爱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高教学刊,2022,8(02):34-37.
[3] 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1):10-13.
[4] 刘贤伟,马永红.社会资本对校所联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5):175-180.
[5] 潘炳如,顾建民.在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J].江苏高教,2022(02):74-81.
[6] 刘成科,孔燕,陈艳艳.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内涵、测量及其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19(20):144-149.
[7] 尹振东,吴芝路,赵雅琴.科研创新能力三要素及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52-155.
[8] 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02):12-20+188.
[9] 杨卫,来茂德,严建华,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04):1-6.
(作者单位:郭彤梅,太原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系;马腾宇,苗梓欣,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简介:郭彤梅,太原工业学院人才办公室副主任、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知识管理与创新管理研究;马腾宇,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苗梓欣,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创新管理研究。]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