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探索

2024-08-09 00:00:00于欢李楠宋珊珊许珊王利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中医药院校肩负着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时代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医药院校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的育人资源,依托第二课堂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专业性与知识性特点,提升育人平台吸引力,打破课堂教学实践空间上的限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德育教育以德为基,培养医者大医仁心;通过智育教育以智为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体育教育以体为本,推广中医药传统功法;通过美育教育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劳育教育以劳动智,开展劳动实践。依托第二课堂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

关键词:“五育并举” 实践育人 第二课堂 中医药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1.3;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77-02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与体现。高校要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着力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2]。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3]。充分依托这一资源,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是高校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渠道之一。

第二课堂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学术研讨、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等第二课堂活动,有效提高了专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个性的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依托第二课堂这一思政育人渠道,深度挖掘中医药丰富的育人资源,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以求助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中医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中医药的认可,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却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目前,中医药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仅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因此,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培养具备全面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必要性。“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强调了中医药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这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需求。通过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通过智育教育,加强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在体育教育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体质培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美育教育方面,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在劳育教育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创新和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对中医药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二、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五育并举的优势

(一)第二课堂具有专业性与知识性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在学生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专业类院校第二课堂往往与高校专业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知识性,因其具有专业特色,活动内容能紧密连接课堂教学内容。依托第二课堂建立育人平台,充分利用其知识性与专业性,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提升学生对育人平台的接受程度。丰富多彩的专业性活动,以知识性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平台展开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为提升育人效果提供保障[5]。同时中医药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提高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

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教学方式多样[6]。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给学生造成了枯燥乏味的感觉。而依托第二课堂开展“五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志愿服务、论坛讲座、参观实践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凸显学生主体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组织,选择参与各项第二课堂活动,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丰富了教学的形式。育人平台充分借助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了育人平台的吸引力。同时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有助于提升育人平台的互动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育人平台的趣味性,从而吸引大家广泛参与,提升参与度[7]。

(三)提升平台时间空间的开放性

相较于课堂教学,其教学场所仅限于教室,教学开展时间仅限于课堂时间。第二课堂打破了育人活动开展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不同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扩大了育人工作实施的时间,无论是学期内的课余时间,还是假期社会实践的开展都扩展了育人工作开展实施的时间。同时宿舍、科研楼宇、社会都成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的空间,这也为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强的开放性。通过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从而实现有效协同育人[8]。

三、中医药院校“五育并举”育人平台构建的实践

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一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依托深厚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依托第二课堂构建“五育并举”育人平台,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以求助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以德为基,培养医者大医仁心

德育教育,即思想政治与品德修养教育,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首要与根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与根本任务,旨在立德树人[9]。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树立文化自信与专业认同,成为德育教育开展的根基[10]。

中医药蕴含了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历代医家秉承大医精诚的理念,应用深厚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服务人民群众,在医疗实践中展现出高尚的医德[12],“杏林春暖”“悬壶济世”等医德故事,是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诵读、视频拍摄等活动讲述古代医德故事,引导学生树立学生大医精诚的初心。

中医药院校老一辈医家的医德精神也是医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五老上书”“清开芬芳”等老一辈医家的故事,通过话剧的形式进行展现[11],引导学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医德精神,为广大青年医学生树立榜样,引导以德为先的精神导向,同时将德育教育融入医学生的工作实践中,更能加深医学生的印象[12]。

(二)以智为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智育教育,即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点和关键,主要目标是启迪智慧,掌握技能。知识的传授是重点,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才是根本目的。第二课堂为中医药院校各专业提供实践平台,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并为课堂教学提供实训平台助力专业技能提升。

为中医药学类专业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中医类特色社团活动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实训实践,通过开展推拿、耳针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实施,提升操作水平的同时提升获得感。通过上山采药,博物馆参观讲解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药药性、功效的了解,提升其专业水平。

为工科类专业提供学习实践平台,新医科的发展为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学科交叉是新医科的重要体现,通过第二课堂为各学科交叉学习提供平台,通过校际间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学生邀请行业内专业学者开展讲座,期望周边高校开展交流,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创新思维。

(三)以体为本,推广中医药传统功法

体育教育,即体育运动,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强身健体。中医药院校开展体育育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内成立有多种体育类社团[14],通过对传统功法的学习,帮助学生增强体魄的同时,提高学生专业自信。高校同时开设相应体育运动选修课,在加强专项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运动原理后再进行练习。课堂上融入中医特色,除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等基础教学外,增加五禽戏、易筋经等中医导引术等教学项目。通过对中医天人合一,辨“时”辨“体”思路的推广。宣讲四时变化规律,同时依托我校中医体质辨识平台,辨别学生体质,因材施教,制定学生专属运动方案,学生分时分体练习不同体育项目,组织人员对练习成果进行考核。

联合北京体育大学等兄弟院校,举办传统运动养生功法大赛,加强传统运动交流。推广中医传统功法的同时,增强校际交流,邀请体育大学“冠军”学生,讲授奋斗故事,汲取奋斗力量。

(四)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

美育教育,又称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通过对中医药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厘清中医药文化中先贤大医、感人故事中的精神内涵,以此将中医文化与美育教育理论联结。依托舞蹈团编排学生自创原创舞蹈剧《岐黄志》,以舞蹈形式展示中医之美;组织中药绘画大赛,展示人体自然之美;组织班歌班服大赛,将中医药元素融入设计之中提升班级凝聚力;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开展“中医药传统文化美育展览”,通过一系列美育教育活动的开展总结探究中医药文化融入高校学生美育的有效路径。通过依托中医药文化的美育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15]。

(五)以劳动智,开展劳动实践

劳育教育,即劳动观念与劳动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开展感恩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感受劳动之美。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实现以劳启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依托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组织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领同学深入药材市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中药商品流通的具体劳动中,如药材分装、称重等;成立“春泥工作室”,开发药材种植基地,在校园内举行中药种子认领活动,由学生亲自播种,栽培等,让学生切身体会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并能加强学生个人责任心与使命感。定期开展中医药专业志愿服务,为教职工提供推拿、针灸等服务,以劳启智。通过劳动教育的开展,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通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总结

德是统领、智是能力、体是支撑、美是精神,于劳动之中也可长见识、学本领、磨意志。推进“五育并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前进方向。目前,我国学生培养中仍存在智育主导的现象。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开展“五育并举”育人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蕴含了丰富的“五育”资源,通过充分挖掘,依托第二课堂开展育人实践,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所帮助[16]。但目前,育人资源的挖掘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理论体系尚未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总结。

[项目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教育科学思政专项课题(XJYS21001)]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8-09-14(001).

[2] 孙明英.从“又红又专”到“五育并举”:新中国大学人才观的历史演进[J].现代教育科学,2021(01):39-44.

[3] 李楠,吴鑫玥,许珊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3):195-196.

[4] 邸震,覃红运,杨迪.“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创新探索[J].知识文库,2023,39(18):159-162.

[5] 陈磊,徐佳铭.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构建和实施路径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22,32(05):80-87.

[6] 何舒曼.新时代高校素质教育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1):118-119.

[7] 张楠楠,乔香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基于第二课堂的视角[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0,22(03):114-117.

[8] 刘思扬.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渠道作用,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故事[J].新闻战线,2023,(11):4-6.

[9] 韩君华,许亨洪.“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建的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1,(02):96-100.

[10] 夏正清.文化自信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意义[J].甘肃教育研究,2023(10):89-91.

[11] 任智宇,司天卓,唐雅楠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党员“五育·三红”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为例[J].中医教育,2023,42(03):72-76.

[12] 高鹏,赖聪聪,宋晗等.培育医学生“大医精诚”价值观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医药文化实践进校园”志愿服务为例[J].中医教育,2021,40(05):61-64.

[13] 王放,辛颖,张灵等.“新医科”背景下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际老年医学杂志,2023,44(06):755-757.

[14] 宋珊珊,李楠,凌泽贤等.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中医药院校体育类社团管理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5):64-67.

[15] 李楠,宋晗,赖聪聪等.美育融入中华传统医德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3,31(20):87-89.

[16] 马天梅.“五育并举”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医教育,2023,42(01):79-82.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2400)

[第一作者简介:于欢(1991—),女,讲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讯作者:王利(1991—),男,讲师,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