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以在高校中辅导员需要发挥自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从新时期发展层面出发,做好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工作,明确课程目标,深入解读相关政策,承担起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3;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75-02
前言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应当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使命,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入手,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双创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可以说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基础。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起教育指导职责,找准角色定位,展现工作优势,探索出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多种矛盾冲突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需要应对多重任务、角色定位之间的矛盾。一是需要做好思政教育、日常管理等工作,具有工作量繁重、难度高等特点。二是需要承担起创新创业教育使命,明确工作开展要求,积极处理好工作中的风险。由于辅导员难以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育水平有待提升
在高校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高效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在研究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将重点放在商业模式、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实践操作、商业竞争的重视度较高,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认识不足。所以在新时期发展下需要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力度入手,主动与思政教育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强化社会责任感等工作开展提供支持[1]。
(三)资源平台支持不足
在研究中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如果辅导员对相关专业背景知识、技能的认识不足,是难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是一些辅导员并未深入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要求,也没有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使得辅导员在开展指导等工作时存在局限性等问题,难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二是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较强,如果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教育,势必会影响到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处理能力。三是部分辅导员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存在资源匮乏现象,且在平台支持方面受到限制,相关案例较少,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作用难以发挥。
(四)缺乏有效激励制度
一是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由于有效的激励制度、保障体系不足,使得部分辅导员不能及时获取认可、奖励等,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时表现出持续动力不足等。二是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特点,所产生的效果也是需要由长期积累后才能显现的,所以辅导员难以及时获取反馈。因此在高校中只有制定出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发辅导员的积极性,产生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性,保障教育工作高效开展。
二、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明确教育价值与目标
1.展现教育价值。高校中辅导员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支持力量,因其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多,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情况、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所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保障指导、帮助工作的针对性。由于辅导员也是思政教育中的指导者,所以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需要主动融入思政教育,重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在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创业精神,锻炼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发挥领导才能作用,促进我国创新创业事业发展。
2.明确教育目标。一是提升学生创业意识。在高校中辅导员应当主动进行教育创新,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将学生带入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及时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与资源,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逐渐形成创业精神,在主动尝试、不断创新中形成完善的解决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在面对问题时保持主动思考状态,在深入探究中逐渐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树立起主动创新的意识。另外还需要让学生明确创新创业的意义所在,在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挑战,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2]。二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在当前市场环境中创业能力就是依靠自身优势与外部资源,做好自主创业活动组织与实施工作,最大限度展现自身价值。因此在高校中辅导员需做好创业平台搭建工作,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鼓励学生主动与相关机构、单位等进行合作,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还应当掌握学生的创业过程、结果等,及时提供相应的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中的问题,达到提升创业成效与质量目标。三是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辅导员应当主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支持,实现高校与社会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培养更多人才提供支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及时处理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针对科技发展滞后等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找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向,提升对社会需求、市场变化等的认识,为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支持,实现与社会各界的有效合作,达到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目标。只有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实力的专业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四是尽可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开始面临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需要在高校中及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转变被动就业模式,进入到主动就业中。只有减轻学生对传统就业市场的依赖性,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择机会,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逐渐产生自我价值感[3]。
(二)遵循基本原则与规律
1.确定教育原则。一是全面落实育人为本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有着促进作用。所以在教育中辅导员需要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明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在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生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做好教育创新,以提升就业质量与满意度为标准,全面落实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规划等,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方向的准确性。在育人阶段中需要从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找准教育切入点,关注学生特点、潜能等。所以在教育中辅导员需要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凸显学生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出科学的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确保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与个性化。在育人阶段中辅导员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思想品德与心理素质,确保学生能够逐渐形成社会责任感。所以在知识与技能传授阶段中,应当展现思政教育引领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团结合作能力,锻炼学生抗压、适应能力,为自身未来发展做好准备[4]。二是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需要各方之间的有效配合。所以辅导员应当展现自身的教育指导优势,主动与其他教师、企业、机构等进行合作,展现工作合力作用,满足资源共享要求。通过主动与其他院校中的辅导员进行合作,共同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借鉴成功经验,在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形成完善的育人共同体,提升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三是展现实践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较强等特点,需要从具体的活动出发,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创业技能,达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效果。所以辅导员应当带领学生参与到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保障指导、服务工作的专业性、个性化,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技能,在积累创业经验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
2.遵循工作规律。一是阶段性规律。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从学生发展阶段、能力特点等方面出发,制订出完善的教育对策与计划。辅导员需要根据学生专业、兴趣特点等做好教育划分工作,形成不同的阶段,确保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首先,需要提供基础知识、技能培训机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如开展创新创业技能讲座活动、工作坊活动等,让学生在掌握创新创业概念、案例等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其次,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学生创业发展提供支持。如可以提供创业实践项目、比赛等,将学生带入到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素养。辅导员也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等,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创业问题,提升创业能力。二是融合性规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从学科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出发,做好跨学科资源、教学要素整合工作,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锻炼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团队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跨学科合作中展现自身优势,提升综合能力与思维能力。另外还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解决问题结合,让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效果。如组织学生参与调研活动、实践活动等,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逐渐获取创新创业机会。三是持续性规律。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持续性特点,需要引起充足的关注与支持。所以在高校中需要构建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确保体系的完整性,提升教育工作的连续性。通过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做好课程开设的基础上提升教育系统性。另外还需要提升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保障资源的充足性,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建立有效机制与模式
1.发挥制度保障作用。一是在高校中需要从现有情况出发,制定出具体可行的策略、规范等,要求辅导员应当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确定具体职责与标准,为教育工作开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构建出合理化的考核评价系统,针对教育效果、质量等提出有效的考核评价,做好工作成绩表彰、奖励等,激发辅导员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5]。
2.建立完善提升机制。一是高校中需要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构建完善的培训计划,保障培训内容的合理性。如定期组织辅导员参与到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中,如经验交流活动、案例分析活动等,确保辅导员能够在提升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二是加大鼓励与支持力度,促使辅导员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能力提升效果。如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书籍等,进入到网络课程中,达到促进辅导员自主发展效果。
3.建立协同推进机制。一是建立完善的协调机构,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主动与相关部门、机构合作,展现协同推动作用。同时还需要将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引入到教育中,在强化工作合力的基础上保障资源丰富性,满足资源共享要求。二是建立专属交流平台,保障活动的吸引力。通过主动与其他院校中的辅导员进行合作,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反思,结合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学习共同体,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
4.创新教育方法模式。一是在高校中辅导员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年级、层次等情况进行研究,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参与沙盘模拟、项目实践等活动,在了解市场实际、动态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保障服务工作的高效开展。二是主动探索新型教育手段与方法,利用网络技术、主题活动等,保障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教育形式的吸引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辅导员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承担起自身教育指导责任,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构建,明确教育目标,在遵循教育规律与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机制与模式,有计划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鑫.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J].人文之友,2019(16):51-52.
[2] 蒋正喜.辅导员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6(02):32-32.
[3] 陈莎.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探讨[J].就业与保障,2023(02):22-24.
[4] 郭婧.关于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探讨[J].新西部,2019(08):25-25.
[5] 尹慧君.谈辅导员如何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07):173-173.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商丘 476000)
[作者简介:黄文全(1992—),男,汉族,河南永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王迎霞(1991—),女,汉族,河南济源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工作研究。](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