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

2024-08-09 00:00:00高泽海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水利工程关系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利益。而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水利工程领域也逐渐呈现出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培养更具创新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水利人才,教学改革成为必然选择。教学改革不仅是适应社会需求的迫切要求,更是引领水利专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以教学改革为契机,重塑水利专业的培养模式,使其更符合时代需求,贴近实际工程应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教学改革 水利 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71-02

引言

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当前,水利领域正在迎来一系列新的挑战,如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影响、工程技术的不断更新等,这些挑战要求教师培养出更具创新力和应变能力的水利专业人才,而教学改革无疑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力、提高实践水平的重要抓手。

一、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需求

在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快速进步的视域下,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面临着日益复杂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加迫切,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紧迫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紧迫性体现在我国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的迅速推进,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一些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困境;另一方面,由于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过度开发,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水利工程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水利需求,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水利人才,引领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的创新发展。其次,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还表现在面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挑战上。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水利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洪涝、干旱、台风等灾害不断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有能力的水利人才进行灾害风险评估、防灾减灾规划以及应急救援工作。因此,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水利专业人才,使其能够迅速应对各类灾害挑战,成为我国社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推动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发展,既是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使命。为满足这一时代使命,需要对水利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水利人才。从需求角度来看,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更为广泛的学科知识。传统的水利专业通常注重学科的细分和专业的深化,但当前的水利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元的,需要水利专业人才能够在广泛的学科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和创新解决。因此,水利创新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既能够深入研究水利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又能够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同时,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水利工程涉及到大量的实际应用难题,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需求。因此,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实地考察、工程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水利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往往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水利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创造性。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往往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协同合作的过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开展团队项目、合作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学会与他人协同工作,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方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优化水利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是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水利人才。

1.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课程。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的。因此,应当调整传统的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中。例如,可以开设与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水利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为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为广泛的思考角度,这种调整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助于培养其创新思维。水利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元的,需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引入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水利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形成更为系统的思维方式,提高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

2.更新教学内容,关注行业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在不断发展,因此,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关注行业前沿技术与发展动态。通过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工程案例和行业经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获取到最新的信息,了解水利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

更新教学内容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邀请业界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引入最新的研究文献等,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利工程的实际认识,还能够培养其对行业发展的敏感性和创新精神。通过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为水利工程领域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此外,更新教学内容也需要注重实际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水利工程领域,纸上谈兵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模拟项目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教学方法是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可以更好地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水利人才。

首先,引入项目式教学。传统的水利专业教学往往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项目式教学则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工程环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的水利工程项目,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培养其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真实的水利工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成功的水利工程案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倡导问题导向的学习。将学习过程中的焦点从知识传递转变为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培养其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这种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面对未知问题时能够更具应变能力。例如,某学校设计了名为“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项目式教学活动,该项目旨在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场景中,全面了解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包括水库建设、灌溉系统设计、水质处理等多个方面。学生将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项目任务。在项目进行中,学生需要调研市场需求、设计工程方案、进行成本估算,并最终呈现给“投资方”进行评审。通过这样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将深入了解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各个方面,并培养了团队协作、创新设计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是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充实的实践平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应对水利工程领域的复杂挑战,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水利人才。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涉及到学校与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与交流,可以通过定期的座谈会、合作项目的设计等方式来实现。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程中的经验和案例,同时与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合作项目,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可以d7c6fe16e32ae1abe6f376e0ca8ff945c91595cc3af3594106198317e8778eae通过参与学校课程设置、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等方式,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促使教学更贴近实际需求。同时,通过与行业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可以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问题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实践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首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基地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可以向基地提供专业的实践指导和技术支持,基地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项目和实践机会。其次,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的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得到基地导师的指导,及时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最后,通过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工程施工流程、熟悉相关工程设备的使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是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略。教师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力量,其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创新教育理念、激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式,可以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革。

首先,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教师参与水利工程领域的前沿研究项目,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师能够深入到实际项目中,了解实际工程需求,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产业合作,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其次,开展教师培训。组织专业培训机构或邀请行业专家为教师进行培训,使其更好地了解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和实践方法,并建立教学观摩平台。教师可以观摩优秀的创新教学案例,从中获取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实践总结出适合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方法。最后,激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水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学校可以设立教学改革项目基金,资助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通过这样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此外,建立教学改革交流平台,促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形成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是一个融合理论与实践、创新与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而水利创新人才培养则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伟大事业。在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征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激发其追求卓越的信念。我们相信,通过这样一场深刻的变革,培养出的水利创新人才必将在未来的工程领域中展翅高飞,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灾害的防范、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做出更为卓越的贡献。水利创新人才的蓬勃发展,将为整个水利工程领域带来新的活力,推动着科技进步的浪潮,助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聪.基于产教融合高职院校水利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水电站机电技术,2023(06):133-135.

[2] 林彦宇,许登强,刘少东,聂堂哲.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的水利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3(04):166-169+194.

[3] 尹家波,杨光.“新工科”背景下土木水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29):20-22+40.

[4] 周昶,方国华,柳璐.“双一流”背景下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9):134-137.

[5] 尹家波.新工科背景下水利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2(05):94-95.

[6] 何立新.构建“多元协同、深度融合”的高校水利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河北工程大学为例[J].中国发展观察,2021(Z1):114-116+113.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陕西西安 710038)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