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基于“互联网+教育”,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以下简称“会计专业”)为例,探索了针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习者的“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和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经过两轮迭代研究形成了体现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特点和满足他们实习学习要求的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模式中的“课程准备/预设”“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实践”等阶段,发挥了正在职业岗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成人学习者的作用,形成了“师生共建”的开发特点;课程实施的“圆桌探究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了传统实习中的“师带徒”的探究式学习过程。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顶岗实习 生成课程 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016.3;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66-03
解决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学与用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尹夏楠,郑燕,2018)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解决方式就是用工作现场顶岗实习的方法。但是成人学生因为有一定的工学矛盾,很难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实习,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业专家或学科专家已不是唯一能够为学生提供课程服务的师资力量,草根也可以提供(陈丽,2016)。本文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为例,探索了针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习者的师生共建的“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并探索了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一)成人学习者无法按传统方式顶岗实习
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自2010年以来,已经在会计专业进行了《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教学体系已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后续实践思考了一个问题“传统项岗实习方式在成人院校可行吗”,通过调研分析发现,近些年,出现了新的变化:《专业学习需求和认知的调查》显示,学习期间且从事会计工作的学生占比持续下降,缺少顶岗实习就成为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弱点。增加顶岗实习环节十分必要。研究之初,教师发现成人学生是业余学习,调查显示边工边学的学生占90%以上,按传统方式要求这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几乎不可能。
(二)“互联网+”顶岗实习生成课程能满足成人学习者实习学习需要
该如何开展成人高校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关于会计专业顶岗实习方面的研究,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文献很少,而具体到中、高职院校,文献众多。大量文献关注的是出纳、账务往来、税务、成本预核算、总账等主要岗位技能实地实习学习及实习组织管理、评价等。研究者关注到了会计行业当前的变化,财务共享和代理记账的快速发展,减少了企业对基层会计人员的需求,这与专业毕业生有增无减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获得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难上加难。再加上成人学生业余学习,无法“工学交替”,传统顶岗实习很难落实。近年来,“互联网+教育”不断发展,“互联网+”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获得应用,转变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促进了“互联网+会计工厂”实训体系的形成,部分院校通过创新实践课程,引企入校,实现实训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的结合。
本文研究认为,基于“互联网+”的成人高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进行生成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创新性地发挥成人学生在课程建中的作用,体现师生共建(发挥会计岗位工作的学生的作用)理念,探索开发一门顶岗实习课程,把在会计岗位的学生和毕业生的职业经验带入课堂,能够破解成人学习者无法进行传统顶岗实习的难题,满足成人学习者顶岗实习学习的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与教学实践
(一)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模式
对于实训课程开发模式,部分学者提出应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工作组织,进一步明确工作组织中的任务组织、活动组织和情境组织,在课程开发中,将任务组织、活动组织和情景组织设计转化为课程体系组织、内容组织和情境组织,开展授课。何伏刚、郑勤华、陈丽(2015)的研究选取了《网上作战》课程进行实训生成课程开发实证研究,探索生成了基于课程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准备/预设,课程/活动设计,课程实施/生成、课程总结/完善。这个开发模式给了笔者很大启发,以上述模式为基础,如何设计体现成人院校特点的专业《顶岗实习课程》课程开发模式?笔者分析认为,制约成人院校顶岗实习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是缺少经费请大量行业专家参与,但其又有先天优势,笔者所在的会计专业有20%在会计岗位从业人员,还有部分毕业生和职称班的学生,他们也是会计职业环境中的优秀从业者,鉴于其和院校的关系,引入他们进行课程开发,一来能降低成本,二来能将他们的职业经验和职业场景带入课堂,具体模式见图1。
在“成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点访谈”调研中,有来自各行业的会计从业人员20名参与了调查,在课程框架研讨中,共有来自业余大学的毕业生、在读生、初中级会计职称班的学员13名参加线上线下研讨,有12位同学参与了音视频、文本资源的建设,有2位有职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被以特邀嘉宾的形式邀请回课堂,她们都是在业大的各类会计课堂中成长起来的专业人才,也是在会计工作岗位一线做到管理岗位。她们在《财务报表编制与财务分析》模块的课堂,结合自己在职场中工作的实际案例,讲解了《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财务分析》《如何看穿财务报表》三个主题的内容,通过他们的讲解,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了会计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参与管理与决策。这种来自行业从业人员的声音,极大地拉近了同学们与会计职场的距离,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新的学习体验。
(二)成人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关键
1.机制建设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重要保障。保障课程开发实践的机制主要有协同机制和激励机制。
(1)协同机制。协同机制有三个方面:一是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的研究人员的研究学习共同体机制;二是参与研究的教师与参与资源建设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三是课程开发实践人员与技术、教务等保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
(2)激励机制。第一轮实践中,教师团队运用的激励机制比较简单——物质激励,通过给学生参与课程建设支付相应的劳务费激励他们参与。实践发现该激励措施的效果微乎其微,一是无法持续,二是资金有限,刚开始学生对这样的制度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很快就失去了对完成每个资源建设50元激励的兴趣。后来,在问题驱动下,笔者进一步研究激励机制的相关理论,李岩(2019)综述了美国心理学家的双因素理论:能使员工获得满足感和激励员工的因素是激励因素,如成就感、工作绩效被认可、职业晋升等;引起员工产生不满的因素主要是与工作本身没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亦称为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属于内在激励,源于工作本身,容易使得员工得到高强度和长久的激励;保健因素是一种外在激励,源于工作外部条件和环境,它能短暂产生一定强度的激励作用,因此保健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不满意的感觉,而激励因素的满足才能为员工带来满意度。基于上述理论,教师以任务为中心,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在展示中找到成就感,研讨中学生之间会形成思想碰撞,彼此都有很多能力提升。对于参与课程共建的学生而言,这个过程既是课程资源建设,又是学习提升,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学习研究的快乐,这是传统课堂体会不到的,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同时,对于需要参加顶岗实习课程学习的同学,教师还设计了加分激励,直到免修免考。在研究开发环节,考量学生研究开发贡献,在课堂环节,根据他们作为“师傅”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表现和对团队的带动,运用加分激励制度进行弹性打分,激励“师傅”更好地发挥个人作用和激发群体效应,吸引有职业经验的“师傅”以更大的力度参与课程建设和生成。
2.任务驱动型圆桌探究式学习是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有效学习形式。学生专业顶岗实习时已经有4个学期传统课堂学习的经历,传统课堂教学课桌向前,师生形成对视,以讲练结合为主。但在专业顶岗实习中,教师更想还原企业实习中“师带徒”的职业场景,更多地希望师生之间打破身份框架,教学融合,目标明确——探究和解决具体的职业任务。如何打破师生身份的边界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顶岗实习的“师徒制”?受北京大学汪琼教授《教师如何做研究》课程中的“讲台边移”案例启发,线下任务驱动型圆桌探究式学习方式成为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方式,而且圆桌会随着教学需要不断变化,可以一个大圈,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小圈,每个小圈是一个学习探究小组,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时交流互助,实践检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更能够调动同学参与的积极性,组员之间会相互影响,教师身份转变为主持人和引导者,学生成为了实习学习的主体和生成建构的主体,动手能力和参与程度获得了很大提升,学生的收获大于传统课堂。
3.学堂云平台是《顶岗实习生成课程》搭建的有效平台。从教师端看,学堂云平台课程搭建对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相对简单,课程搭建中的每个学习模块就像积木可选。开课时,教师可以基于学习者分析,选择不同模块发布,这个功能对于成人教育教师很实用,多年的成人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成人学习者的既往经验不同,不同班级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程对应的学习模块的需求不尽相同,有时还会遇到教学计划调整,而这种模块化、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部署,更方便教师基于不同的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课程搭建。
从学生端看,学堂云是能够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平台具有互动性、个性化等多种优点。在平台中,生生可以一起学习、讨论。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学习评估、课程反馈等。两轮课程开发实施都是基于学堂云平台展开的,从最终成效看,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活动的呈现多样化,组织顺畅。
三、成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实践反思
(一)顶岗实习环节还应该重视学生系统思维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文献研究表明会计专业现存的专业顶岗实习方式主要考虑的是:解决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学与用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障碍,关注的是学生在出纳、账务往来、税务、成本预核算、总账等主要岗位技能的提升。在第一期课程开发实践中,教师也比较重视学生这些技能的训练提升。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浪潮的蓬勃发展,大数据、智能化、移动化、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每一个传统领域,企业财务工作也处于变革转型的关口,传统注重核算的财务管理不再能够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人才培养中,除了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外,在走上岗位前的“最后一公里”,更要注重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多维预算和智能分析是学生应对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和挑战的必备能力。苏子、杨鑫、黄月云(2023)研究指出:在智能财税时代,会计职能的实现方式、财务流程与会计组织机构都发生变革,会计人员要精通会计技能,提升管理能力,强化数商意识,培养业务思维,掌握信息化工具使用技能,向业务伙伴、数据分析员、财务智能系统的建设者转型。笔者认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学生未来职业之路是不是越走越宽,还要看他们是不是在学习阶段就适应了财务变革的新趋势对会计人才的新要求。新要求下,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提升业财融合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实现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这种理念在这两轮课程建设开发中体现的还不够,需要不断改进。
(二)激励机制尚需不断完善
在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开发、实践的探索中,对“激励机制的运用和完善”关注少,研究不足。现有的激励机制还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关注了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激励和应用层面的激励,但是精神层面激励的深度不够。后续课程迭代中,除了现有的激励机制外,还可以在评价机制上进一步研究、设计和运用激励机制,比如如何将学生参与的“自主式”评价内容纳入进来,如何实践积分制激励,更好地发挥有职业经验的学生的作用。课程进入后续迭代时,可以在《课程手册》的评价环节,设计一部分“学生自主式”评价分值,激励学生们去认可和评价充当“师傅”角色的同学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来自同学们的肯定对他们而言更有成就感。
四、小结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的实施效果关乎成人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我们需正确看待成人高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缺失的问题和认真分析具体成因,通过“互联网+”背景下技术的进步,开发一门顶岗实习生成课程是值得探究的一条路径。通过开发顶岗实习生成课程,形成“师生共建、校企共建”的课程开发生态圈,进一步满足成人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研究成果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CDDB2020298)]
参考文献:
[1] 何伏刚,郑勤华,陈丽.基于联通主义的实训生成课程开发模式构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5):24-33.
[2] 何伏刚,陈丽,朱群.“互联网+”环境下实训生成课程开发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9(09):32-42.
[3] 尹夏楠,郑燕.应用型会计学专业顶岗实习模式创新与实践——基于“最后一公里”课程建设[J].商业会计,2018(23):110-112.
[4] 李岩.激励机制在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6):94.
[5] 苏子,杨鑫,黄月云.智能财税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思考[J].两岸终身教育,2023,(1):37-44.
[6] 王运兰,李方.“互联网+”背景下新形态教学激励及评价机制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21):22-23.
(作者单位: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 北京 100000)
[作者简介:王群建(1970—),男,陕西宝鸡人,本科,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会计研究、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赵秀艳(1980—),女,山东海阳人,硕士,北京市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金融研究、专业课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