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大批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文章从高校所肩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职责出发,分析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质和培养的主要方向,从思想认识、目标策略、体制机制、质量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多个层面,探讨加强国际化育人工作的可行路径,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积极支持。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六位一体” 国际化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0;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57-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报告中强调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教育是国之大计,在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进一步明确要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要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顺应国家战略和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培养适应国际竞争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争取主动。
一、应对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只有拥有大量国际化人才,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把握机遇。
(一)奋斗目标赋予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的历史使命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创新能力支撑。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国际化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竞争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国际化人才,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已成为高校应承担的时代使命。探索一条高等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是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协调推进的共同任务。
(二)全球化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新机遇
全球化趋势浩浩荡荡,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质量,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各国都在积极适应全球化的大趋势,开放办学,致力于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互联互通、学分互认、学生交流、资历框架对接等提供质量保障。新时代的中国正阔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高等教育要以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积极融入世界,主动创新作为,为全球治理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文化、情感的支持。准确辨识全球教育治理大趋势、大格局,才能为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找准方向,科学定位,化挑战为动力,以新机遇促发展,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三)百年变局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工业革命风起云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守主义暗流涌动,许多国际教育质量保障机构运行的机制都由发达国家主导,在这种新的格局之下,国际合作与竞争并存,若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实现平等互惠,仍然有很远很艰难的路要走。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全球教育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疫情带来的叠加影响迟滞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开始改革和创新,远程在线学习、跨境高等教育合作等现实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我国作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责任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面临多种挑战,要以更开放的心态,准确识变、积极应变,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坐标,着力构建富有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模式才能积极应对挑战,从而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二、构建“六位一体”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中国方案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国际化人才是视野与能力皆能达到国际化水准,既拥有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又能具有国际化意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院校应将培养综合素质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发力的重点,构建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路径,应该从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产学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健全保障体系三点出发,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培养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切实增强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
为国育才是高等院校的神圣使命,正确的思想认识是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根本动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有效实施首先在于高校要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化意识的教职工队伍,在实际工作中要完全摒弃单纯认为国际化是高校外事工作的认识误区,将国际化真正内化到各部门的育人职能之中。同时,要大力宣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可行性,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以多种形式的国际化宣传推广将高校国际化的工作格局变得更具有主动性,让广大教职工切实认识到国际化的必要性。
(二)构建“六位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意识的基础上,为促进国际化理念“生根结果”,高校应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入在线课程学习,突破单一学科边界,将语言、教学和管理结合在一起。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要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基于目标—模式—课程—教学—学习—质量控制“六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运行体系,“六位一体”是学校对人才培养六个核心层面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达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交互,培养条件齐全配备。首先要从顶层设计注重高校发展规划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指标内容,将其切实融入各专业学院的发展规划;其次要建立教学督查督办制度,学习借鉴好的经验,注重开拓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新思路。
三、探索“六位一体”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中国实践
在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中国,兼容并蓄,广泛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解决中国问题,积极探索基于目标—模式—课程—教学—学习—质量控制“六位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为人才的全球流动奠定基础,走出一条自立自强、守正创新的道路。
(一)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
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标准、评价体系的研究制定”,作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我国全面参与《华盛顿协议》的各项标准和规则制定,通过搭建国际多边交流的平台,阐述中国观点,介绍中国经验,在高等教育的国际舞台上贡献了中国智慧,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为致力于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端国际型人才。
(二)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策略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是基于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人本化理念,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实现人与组织、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本化理念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高等教育管理涉及到教师、学生、课程、教学等多个方面,人本化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契合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近年来,人本化理念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对人本化理念的认识仍不够深刻和全面,对其重要性还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人本化理念的落实不够彻底和有效。为此,需要从教师、学生、课程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贯彻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为策略,其一是提高等教育管理者对于人本化理念的认同度,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优势和机遇;其二要加强人本化理念的执行和监督,提高高等教育管理的效果和质量,通过建立和运用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的评价,改进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保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大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三)以教师的有效教学为指引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灵魂,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实施国际化育人的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应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性和个性化,以教师的有效教学为指引,完善教师的选拔、培训、考核、激励等制度,通过科学评价、有效激励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支持教师的创新和探索,提供教师所需的资源、平台等条件,要解放思想、开阔国际视野,利用国际化办学改革等方式锤炼本土教师的国际化育人本领。同时要加大优秀外教的聘用力度,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入职。
(四)以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体系及教学内容为核心
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认识课程的内在价值和外在功能,推进以人为本的课程管理,建立课程与学生、社会之间有效互动、有机融合等关系,关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支持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完善课程的设置、评价等制度,提供课程所需的各种条件,促进课程体现时代特征、反映学科发展、满足学生需求、服务社会进步。其一,要全面升级国际化课程体系,设置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开设国际关系、中外交流、国际协同创新等全校性国际通识类课程。引入国外课程,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二,要结合由于地缘政治、疫情等因素造成的出国学习受限等新的形势,将开发在线教学作为高校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获取全球知识。
(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为手段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高等教育管理务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支持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发展,提供学生所需的课程、活动、服务等内容,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刻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课程规划中创设问题情境,最大程度上开启学生思维活动,在课程学习中注重发挥实验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充分考虑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权,创造更加宽裕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学生与教师及社会之间的主动负责、相互促进的关系,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六)以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支撑
质量和公平是新时代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需要不断探索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治理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高等教育要培养全球化人才,探索“六位一体”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务必要深刻认识全球教育治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要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立足中国,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推进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既要服务于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又要注重将面向世界,世界各国互学互鉴,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全球教育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高校要立足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变化,走出象牙塔,破除封闭圈,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为共同目标,要倡导“质量共同体”的理念,建立包含政府、高校、行业企业、专家、社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把国家需求、行业标准、社会需要纳入到国际化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思想认识、行动举措上形成合力,形成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共同推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化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国高等教育要培养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任重而道远,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国经济社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需要积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将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我国高等教育积极探索“六位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能够加快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进程,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六位一体”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以湖南省为例(课题批准号:XJK22BGD016); 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名称:提升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XSP22YBC438)。]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全球教育治理与中国作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
[2] 江波,钟之阳,赵蓉.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17,11(04)
[3] 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260.
[4] 范唯.深化评估分类改革助力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22(22)
[5] 朱信凯.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双一流”建设的规定性和指导意义[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6)
[6] 徐晓玲.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江西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34(3)
[7] 姚正军,李嘉.建设教育强国语境下职普融通的机遇、障碍与推进策略[J].职教发展研究,2023(04)
[8] 周玲,刘甘雨.工科优势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02)
[9] 罗军.高等学校出国留学支持体系建设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0,7(55),[9]刘美君,张婳.“双一流”背景下材料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试点班)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S1)
[10] 房欲飞.“在地国际化”之“旧”与“新”:学理思考及启示[J].江苏高教,2021(08)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6)
[作者简介:姚善银(1983—),女,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通讯作者:周雁(1990—),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经济金融。]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