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09 00:00:00刘江虹张小靓谢娜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为了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分析如何将思政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文章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措施,包括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元素、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研究表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课程思政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1.3;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55-03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学生所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素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许多高校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操作技能以及社会责任感。然而,仅仅依靠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现代高等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社会担当和伦理观念。因此,如何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有助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具有显著的意义。首先,该课程的开设本身就是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直接响应,这一理念强调全面素质教育,不仅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关注其思想道德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不仅懂得知识,更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新价值,符合“三全育人”理念的核心要求。其次,这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新和创业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要求,还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跨学科的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创新管理等多方面的素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培养这些素质,既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实现了“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在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门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的创新和创业机会,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在现代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这些解决方案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这种思维方式和实践经验无疑会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具竞争力,因为他们能够为雇主或自己的企业带来创新和竞争优势。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商业洞察力。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构建商业模型、制定市场营销策略,还了解了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这些技能和知识不仅使学生具备创办自己企业的潜力,还使他们在企业环境中成为脱颖而出的有价值的员工。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为公司的增长和成功作出贡献。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在创新和创业项目中,学生通常需要与不同背景和技能的同学合作,这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技能。同时,他们也有机会担任领导者,协调团队,制定决策。这些经验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因为在现实工作场景中,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技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性

(一)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与国务院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的“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度契合。该课程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德育价值,因为它不仅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在创新和创业领域中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该课程的“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也符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通过价值观的培养,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这与“又红又专”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课程注重知识传授,使学生获得了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符合“德才兼备”的培养要求。最重要的是,该课程侧重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这与“全面发展”的目标相契合,因为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强调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教育内容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与课程思政教育具有一致性,因为它不仅强调了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融入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这门课程强调创新和创业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在创新创业领域,道德和社会责任至关重要,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创业,还包括如何在创新过程中维护道德和社会价值,这与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求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相契合。其次,该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创新和创业,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学生通过学习《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还能够理解国家的政策方向,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与课程思政教育强调国家认同和担当的理念一致。最后,课程内容还需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创新和创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领导力等。这与课程思政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的目标相符。

(三)教育方式具有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教育方式上与课程思政教育有显著的一致性。首先,教育方式注重思辨和讨论。创新创业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辨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提出创新点子,以及独立思考。课程思政教育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学生通常会参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程作业,鼓励他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相符,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其次,课程思政教育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重视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际创业项目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这种以实践取向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与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一致。最后,课程思政教育强调社会责任和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团队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倡导团队合作,因为创新和创业通常需要多人协作,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学会有效沟通、协调、领导,这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合作精神一致。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育人元素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挖掘育人元素是关键的,这不仅包括教授创新和创业技能,还涉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等重要素质。广义的创业,特指在工作岗位上的创新和创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够增强他们对家国的情感连接。同时,课程也需要引导学生自省,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帮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目标。

(二)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传授创新和创业技能,还可以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真实的创新和创业案例,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复杂性,还可以通过讨论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等问题,激发他们的社会担当。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与环保、社会公益或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创新创业中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

其次,还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实际创业项目中,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任务包括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或是创业项目的设计与执行。在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应对商业挑战,还需要思考如何在创业中践行社会责任,这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教师还可以运用头脑风暴和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讨论与道德伦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创新创业中如何在道德方面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首先,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和创业的实际操作,可以设计实际创业项目,如小型初创企业、社会创新项目或实际市场调研。学生将在这些项目中亲身体验创业的全过程,包括商业计划、市场推广、团队协作等。同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创业过程中担当社会责任,如可持续经营、社会影响和伦理道德的决策等。这样的实际项目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开展模拟创业和商业游戏。模拟创业和商业游戏是另一种有利于实践教学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创业挑战,从而锻炼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模拟创业游戏主要包括模拟市场竞争、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决策。同时,游戏规则可以设定为强调社会责任,鼓励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伦理道德和社会影响。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需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首先,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实际创业项目,深入了解实际创业挑战,以便更好地传授这些知识给学生。为此,学校可以提供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实际项目或研究,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方法,以使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他们可以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团队合作、实际项目导向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和创业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培训和研讨会,分享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最佳实践。

(五)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和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参与创新和创业,包括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初创企业孵化、实习和工作机会等。学生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其次,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导师制度,邀请企业高管或成功创业者担任学生的导师,导师将为学生提供指导、建议和实践经验分享。这种一对一的导师制度有助于学生在创新和创业领域获得个性化的指导,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创业导师的尊敬和信任。最后,学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与企业互动的机会,这个平台主要包括创业竞赛、创新项目孵化中心、讲座和研讨会等。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与企业代表交流、合作和参与实践活动,这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六)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完善的评价机制有助于量化、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同时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首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的表现,包括传统的考试、论文、项目报告等学术性评估,同时还应该包括实际项目的评估、口头演示、团队合作评价、导师评价以及自我评估等非学术性评估的方式。多元评估方法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道德素养,同时也鼓励学生参与实际创业项目和社会实践。其次,应当明确制定评估标准,以确保评估过程的客观和公正。标准可以涵盖学术方面,如知识掌握程度、理论应用能力,同时也应包括实际项目中的绩效、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思政育人的要求也是同等重要,需要将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等价值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在不断变化和充满机遇的时代,应该鼓励高校和教育者继续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不断改进,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教育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积极力量。

[基金课题: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4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24SZX688)]

参考文献:

[1] 程琳.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才智,2023(18):33-36.

[2] 张艳妮,花晗佶.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06):91-94.

[3] 陈晨,康鑫,杨立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13-16.

[4] 高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99-103.

[5] 朱文彬.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1(36):6-7.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

[第一作者简介:刘江虹(1977—),女,汉族,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