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和发展是新时代的重要战略部署。“为乡村而教”是顺应乡村振兴和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理念,是乡村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怀、意志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于反映乡村振兴的社会呼声、回应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期盼、提升乡村教师的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49-02
2015年,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经过几年的努力,乡村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1]。笔者反思:“在乡村从教”,缓解了“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解决的是乡村教师的缺失,对乡村教育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来看,不仅要有一支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更要有一批胸怀远大理想、具有浓厚的乡村教育情怀、致力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高素质乡村教师队伍。“为乡村而教”是顺应乡村振兴和发展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理念,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新举措,是乡村教师内在的、主观的、持久的、起内驱作用的反映,是乡村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怀、意志品质和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一、“为乡村而教”:基于乡村振兴提出的新理念
从“在乡村从教”到“为乡村而教”不是简单的文字上的变化。“为乡村而教”解决的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问题,是发自教师内心的“自下而上”的行为,包含着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符合乡村社会、时代和教师发展的需要。
(一)“为乡村而教”反映了乡村振兴的社会呼声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关键是人才。在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2]。
“为乡村而教”反映了乡村社会振兴对人才渴求的呼声,反映了乡民对子女接受好教育的强烈需求。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教育。作为乡村教师,应基于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立足教育本职,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同时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乡村,增进与乡村人的交流,尤其是乡村文化建设,在建设美好乡村的期盼中,主动承担乡村教师的时代新使命,为乡村的经济提升与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二)“为乡村而教”回应国家对乡村教师的期盼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3]。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4]。确立并倡导“为乡村而教”的理念,gkeWSwIJeM8DW2+8BozTmQ==通过教育、知识改变乡村面貌,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为乡村而教”提增乡村教师的人生价值
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支月英老师,19岁时远离家乡,赴泥洋小学任教。她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36年,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家长们经常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当地老百姓说:“从未见过这样的好老师。”她说:“自己虽然没有别墅,没有宝马,但她感到自己活着心底比千万富翁还舒坦,当在千里之外创业的学子来看望她,亲切拥抱她的时候,这种幸福感有多少人能够品味到,这才是价值无限的享受,这才是涌动心弦的韵律,这才是青春奉献的报偿!”这就是一个平凡却高尚的普通乡村教师的人生写照和价值追求。
“为乡村而教”引导乡村教师确立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为乡村教育振兴而教的志向,热爱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实现乡村教师的人生价值。
二、“为乡村而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丰富内涵
“为乡村而教”理念的内涵丰富,包括“基于乡村”“在乡村中”和“为了乡村”。“基于乡村”是认知层面,是开展好乡村教育工作的前提;“在乡村中”蕴含着浓郁的乡村情感和坚强的意志努力,贯穿着乡村教师的整个生活,体现了情感的动力作用和意志的调节功能;“为了乡村”是最高境界,体现了乡村教师的远大理想和价值追求,三个方面融为一个整体。
“基于乡村”,即从乡村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认识、了解乡村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方面,乡村教师要认识乡村的特点,如“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类型和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和受教育机会,乃至在政治和社会权利方面存在重大差别”[5];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要了解特定的乡村,如乡村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要知晓乡村的风土民情、民俗故事、民间工艺、名人轶事等,要了解乡村、乡民、乡村学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到“现实基础”与“美好需要”的有机结合。
“在乡村中”,一方面是指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场域;另一方面,乡村教师要与乡村、乡民经常往来,交流感情,商讨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生态发展等事宜。乡村教师在教育好乡村孩子的同时,要学会整理、保存、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并积极参与乡村公共事物,成为乡村儿童的教育者和乡村事物的参与者。
“为了乡村”是指站在乡村振兴和发展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满足乡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美好需要,心怀乡村社会和乡村学生,怀抱远大理想,不计个人名利和得失,潜心教育,奋发有为,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心境,用整个的心去培养乡村人才,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三、立足“为乡村而教”: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举措
(一)树立“为乡村而教”的职业理想
“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指出:“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乡村教师要自觉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进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意义的理解,热爱乡村自然环境、热爱乡村本土文化、热爱乡村儿童,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的拼搏精神,开拓创新,确立立志建设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发展的远大理想。
(二)提高“为乡村而教”的职业认同
Van den Berg(2002)的过程说,认为“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互作用的结果”[7]教师职业认同影响着对职业价值的认识、职业情感的形成和对育人职责的履行。
乡村教师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会影响到职业认同。但是,作为乡村教师自己,要对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认识,建立对乡村教育、乡村学生、乡村发展的一种深厚、真挚的感情,克尽职守,安贫乐教,默默奉献。对自己职业生涯有规划,凸显个人发展主线,主动完善自身修养,克服困难,主动把乡村发展、为社会服务和完善自我紧密结合起来,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培育“为乡村而教”的乡村情怀
“乡土情怀是指对某一个区域的人际关系、文化传统以及生活方式的情感认同。对乡村小学教师来说,乡土情怀表现为乡村教师对乡村这个区域的热爱、甚至反哺[8]。”过去的乡村教师曾说:“在教书的时候,我简直成了村里面的人。除了教书,我平时还帮着群众写信,逢年过节给他们写春联、剪窗花。农闲的时候,我则帮着村里组织扭秧歌、踩高跷。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教成人识字”[9]。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加速自我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其专业发展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乡村教育的认识是形成乡土情怀的基础,乡土情怀又可以转化为对乡村教育新认识的动力。乡土情怀的培育要以尊重教师的乡土价值为前提,让他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具备对乡村关切、对农民关心和对乡村学生关爱的“本土情怀”。
(四)拓展“为乡村而教”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是指长期生活在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积累和形成的与当地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相适应的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0]。”
乡土知识是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要对所在工作乡村的生产生活、地理景观、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民间艺术、思想观念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增强资源意识,有意识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主动开发乡土资源,并将乡土资源融入相关课程或新构建乡土课程。
(五)提升“为乡村而教”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教育教学的实施能力、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反思能力等方面,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相互观摩、专家指导、实践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除此以外,还须重视乡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
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方面,要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通过专家报告会、开题报告会、结题报告会等形式,鼓励教师进行研究设计和研究实践,进而推进研究能力的提升。关于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要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能力方面,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实施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合作、互助、共享的品质,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愿“为乡村而教”成为落实乡村振兴的坚实举措,成为乡村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毕生追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乡村教师的生态适应状况及支持体系构建研究(B-a/2020/01/44)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 付卫东,范先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的成效、问题及对策——基于中西部6省12县(区)1200余所农村中小学的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1)
[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09-21.
[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6/08/content_9833.htm
[4]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
/26/content_5325534.htm
[5]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5:176.
[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363.
[7] Van den Berg R.Teachers’meanings regarding educational practic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2,72(04)
[8] 蹇世琼,冉隆锋.以乡情促乡村教师回归乡土[N].中国教育报,2018-7-5(005)
[9] 郑新蓉,等.开拓者的足迹:新中国第一代乡村教师口述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80-81.
[10] 习近平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 战略实施好[B/OL].搜狐网.http://www.sohu.com/a /225
173586_114731.
(作者单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南通 226010)
[作者简介:张沈彦(1992—),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建平(1967—),男,汉族,江苏南通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成长。]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