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

2024-08-09 00:00:00钟玲芳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发展闽西客家文化具有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客家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仍面临着主体意识亟待加强、研究阐发不够深入、传承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构建闽西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需要激活主体力量、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全面系统的传承发展机制,以促进客家文化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更为持久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客家文化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47-03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其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根基和内在动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等要求。面对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走出一条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路,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纯客家县——福建省武平县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价值,并对闽西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进行全面、系统地实证考察,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闽西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路径与建议。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发展客家文化的价值

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长久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各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延伸和拓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客家文化蕴含丰富深刻的历史意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客家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承载着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将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的必然要求。客家文化中蕴含的人文思想、道德观念、精神力量对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秩序影响深远,对提升客家地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是客家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价值来源和规范基础。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传承发展客家文化对客家地区培养良好品德、树立家庭美德、建设社会公德方面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而言,诸如爱国爱乡、崇文重教、热情好客等客家优良传统,以及婚育、取名、节庆民俗、道德惯例等客家风俗习尚无论在个人修养、家庭生活还是社会交往方面都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它不仅可以为客家人的行为养成提供规范、提升客家地区农民的道德素质,也可以为家庭关系的稳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进而为客家地区社会稳定、乡风文明提供精神支撑。

(二)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根基,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挖掘阐发客家文化资源,实现客家文化正面价值的现代化承继与开发,发挥客家文化赋能作用,是客家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基础和条件。“十三五”期间,龙岩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共1194.06亿元,年均增长率14.8%。可见,客家文化助推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已经逐步凸显。在推动文化产业化方面,通过挖掘客家土楼、客家服饰、客家美食、特色演艺等资源,推动客家文化符号创新开发和转化,推动客家文化资源产品化、产业化;同时促进客家元素和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文化传承、民俗体验为核心功能的客家旅游发展带,有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推动产业文化方面,深入挖掘客家文化资源,通过总结、包装和提炼,赋予动漫文创、演出、美术、音乐等产业以客家文化特色,将客家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特色优势,创造了乡村产业特色化、品牌化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有利于促进客家文化认同

客家文化积淀着客家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符号,代表着客家人在长期迁徙和发展中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客家族群开枝散叶、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消除距离和隔阂,增强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文化认同,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力量源泉。客家地区以客家文化为精神纽带,持续开展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等众多客家联谊活动,通过寻根谒祖、文化旅游、投资合作等,加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打造客家文化浓厚氛围。武平定光佛信俗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广泛流传于闽粤赣、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定光古佛信俗在闽台客家影响深远,是连接两岸客家同胞的精神纽带和桥梁,对海峡两岸的文化认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武平县通过每年举办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加深两岸信众交流和联系,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提升到旅游、经贸等多层次交流,对推动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客家文化认同、弘扬客家精神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二、武平县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一,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方面。人是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要靠农民主体行动才能传承创新。[3]武平县发挥了人民群众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比如,传统客家米酒酿造技艺依托传统信俗、岁时节庆、人生礼俗等民俗活动在民间得到了有效完整的传承,同时通过米酒酿造技艺与芙蓉李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开发了芙蓉李酒等延伸产品,促进了文化经济发展。武平县梁野歌友协会、岩前镇大布之声合唱团等以客家山歌为媒介,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音乐党课上到田间地头,实现社区、农村全覆盖,拓宽了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但是,由于城镇化的快速进程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民俗活动的参与者有所减少,一些需要年轻人参与的项目如“走古事”等缺少人手。上刀山、下火海等民俗绝技传承人群较少或者只在少数人群中传承,处于濒危状态。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很少使用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的日渐式微影响了客家民间文学、表演艺术等的传承。民间文学如客家歌谣、春联、族谱等文字记录工作做得较好,但口头传承后继乏人。可见,客家人传承发展客家文化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力量亟待加强。

第二,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容方面。客家文化中有积极、正面的部分,也有消极、负面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局限性。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中磨砺出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意蕴丰富的优良传统,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积极发展,客家文化中“重文教轻工商”、安土重迁追求安逸等思想观念对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造成了不利影响。乡村振兴背景下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之实质即为其正面价值的现代化重塑与延展。武平县开展了对物质形态的狮岩定光佛祖庙、中山古镇、武北传统古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马灯舞、十番音乐、石家拳等的整体性保护,但鲜少意识到对客家文化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和现代化转型是对其传承发展的必然前提。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精准挖掘阐发客家文化中具有正面价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剔除其中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综合推进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是开辟客家文化现代转型道路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第三,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途径方面。武平县形成了宣传、教育、文旅融合等多元化途径,营造客家文化浓厚氛围。就宣传而言,武平县发挥传统媒体以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县文化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数字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抓住民间有关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以及“文化遗产日”等有利时机,多形式、全方位广泛开展客家文化宣传。就教育而言,武平县建立了4所非遗传承示范学校,编辑出版《定光佛信俗大观》《武平客家习俗文化》《闽西汉剧进校园读本》等非遗书籍,实施闽西汉剧、十番音乐、客家拳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文旅融合而言,武平县打造了“佛文化”旅游路线、“百家姓文化”旅游片区、兴贤坊传统文化街区。武平县采取多种方式传承发展客家文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和缺陷。宣传和教育的内容存在片面化、碎片化倾向,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宣传教育模式,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容易导致客家文化历史渊源、价值理念等文化内涵的丧失。文旅产业方面存在市场不成熟,旅游产品、服务等均未成体系、品牌打造不知名等问题。总体而言,客家文化传承发展尚未构建完善的传承发展机制,宣传、教育、文旅融合等途径缺乏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构建闽西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路径

(一)激活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力量

传统文化传承最终依赖于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参与,它不仅需要先进政党、专家学者的文化自觉,也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文化建设主体的觉悟、觉醒和主动参与。[4]激活主体力量的目的是深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让多元主体都参与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创建中来。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主体认识到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提高全党认识水平,发挥政府经济保障、政策支持、环境营造等作用,将客家文化传承发展这一工程化为具体任务落实到学校、社区、农村等基层单位。客家研究联谊会、客家商会、客家宗亲理事会等要自觉担负起相应职责,企业应当在生产经营中开拓客家文化产业市场,推动文化和产业结合。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人民在传承发展客家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切实提供客家群体价值认同、情感共鸣的客家文化发展体系,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唤醒客家群体内心的文化自觉。同时,让客家群体切实感受到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激发其主体意识,调动客家群体参与客家文化传承发展这项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研究

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研究要紧紧围绕研究阐释客家文化精髓、挖掘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才能为传承发展构建坚实基础。因此,传承发展客家文化要在去芜存菁、去粗取细的基础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客家文化的客家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系统梳理客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中,必须深度剖析客家精神、客家优秀传统习俗、客家山歌等承载的思想意蕴,系统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细致探究并赋予客家文化积极价值部分以新的时代含义,实现有鉴别地予以取舍、有扬弃地加以继承。其次,要促进客家文化深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现实需要。客家文化里蕴涵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贯通的丰富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客家地区落地生根提供丰富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客家文化实现现代化转型确立了价值取向,是客家文化内容体系重塑的指导思想。加强客家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有利于对客家文化进行批判性传承和发展,为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道路认同作出独特贡献。

(三)构建全面系统的传承发展机制

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按照一体化有序推进的思路建立全面系统的传承发展机制。其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责,实现文化、宣传、教育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持久运行的合力。综合利用传统媒介与互联网媒介,构建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宣传平台,形成客家文化传承发展联动机制。编写系统的客家文化读本和教材,探索适应客家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将学校教育和地方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客家文化渗透到启蒙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统筹协调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客家文化深度融入旅游产品、服务,实现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其二,完善政策支撑,为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作出制度性安排。政府要加强对客家文化保护传承、文旅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完善各职能部门权责清单并压实责任,将各部门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情况纳入单位年度工作考核中,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客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激励表彰政策,激发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激活客家文化传承发展主体力量提供政策保障。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实现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客家文化发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客家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必须深入挖掘客家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只有以激活主体力量、加强客家文化理论研究、构建全面系统的传承发展机制为抓手,构建全面系统的传承发展体系,才能促进客家文化得到更为有效的传承、更为持久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根基和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10.26.

[2] 黄晓锋,刘加洪.客家文化的历史性意蕴与当代性审视[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5-21+189.

[3] 方坤,梁宽.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整体趋势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2(05):43-51.

[4] 李先明,成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构建:理论、实践与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38-145.

(作者单位:中共武平县委党校 福建龙岩 364300)

(作者简介:钟玲芳,女,福建武平人,中共武平县委党校科研室负责人、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干部教育。)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