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既有利于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也助于推动乡村全方位振兴。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是红灯记故事发生地和抗联四军诞生地,推动红色文旅产业升级对于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系列调研,文章分析当前鸡西市鸡东县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制约因素,立足当地特色红色文化历史资源,探索新时代文旅视域下农村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旅游 乡村振兴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35-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水平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迅速,甚至达到普及化。除了风景、康养等传统旅游业态,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在过去几年中,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旅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出行的意愿提升,对复苏文化与旅游产业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兼有社会和经济双重属性,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因此,新时代培育文旅新业态,以红色旅游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9月19日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曾强调:“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当前,哈尔滨冰雪旅游热中相关网红打卡地的爆火尤其受到关注,浓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积淀为这座具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城市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为打造特色鲜明,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热门地区提供了新发展范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战略必要性及其任务艰巨性。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支持,包括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多方面因素,也包括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地。鸡西市鸡东县具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平阳镇素有“百年古镇”之称,是鸡东县历史上建镇最早的乡镇之一。它是中国共产党鸡西地区早期县委机关诞生地,是鸡西地区第一个抗日总会的成立地,是密山抗日游击队成立地,是抗日同盟军第四军的成立地,是较早的土地改革发起地和模范地,也是抗日联军的密营地。1933年6月,李延禄率抗日队伍400余人,在鸡东县平阳镇一带与鸡东地区的杨太和部会师建军,会师后把军部设在现鸡东县向阳镇老黑山脚下的卫国村,鸡东大地自此逐渐孕育出红色基因。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笔者参加了“统筹乡村振兴,我与鸡东同行”全国示范性团队,前往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平阳镇进行社会实践调研。
(一)发展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文旅深度融合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唯有通过对中国红色文化更好的保护才能更加持续地开发利用,才能使乡村旅游具有持续地发展活力。[3]红色革命文化与鸡东红色革命故事作为鲜活教材,能够为鸡西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精神内涵,承担起引导人民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基因的历史重担。让红色文化占领乡村文化主阵地、深入人心,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筑牢思想防线,为抵御不良思潮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引导人民群众发扬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弘扬新风正气,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二)发展红色旅游为乡村振兴拓展特色资源
在红色文化资源中,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孕育而生的红色革命精神,能够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其作为乡村振兴中红色旅游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对于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新华村原名哈达河村,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红色历史遗址,可以说这里是鸡西地区抗战红色历史文化的核心和摇篮。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经济功能,比如“一馆一街一阵地”对当地村子就业以及产业转型等形成正向的拉动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深度开发红色旅游,利用鸡西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自身优势,以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为依托,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创造性地发展红色旅游,拉动经济增长,提振乡村经济。
二、乡村红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4]乡村红色文化旅游业发展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市场规模狭小、本地特色文化凸显不足、产业链不够完善、乡村文化人才流失等。因此,需要多角度地探究乡村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力量支持打造乡村红色旅游新业态。
(一)红色旅游的受众群体特定
红色旅游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学生研学、党员干部培训。乡村红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受众群体特定的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效益。笔者在社会实践调研中发现,前往哈达河历史陈列馆进行学习参观大多数为党员干部、学生群体,其在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中进行专业研修学习。鸡西红色旅游市场受众相对有限,无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使得红色旅游无法充分释放其带动乡村振兴的潜力。特定的受众群体也使得研培需求难以多样化,制约了红色文旅专业研修和人才培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乡村红色资源挖掘不足
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但目前对其挖掘和利用还不够充分,例如鸡东县富国村附近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和民俗风情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导致资源挖掘和利用的效率不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在保护方面存在不足,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等得不到有效保护,甚至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如平阳镇八角楼,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开发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等问题。
(三)开发宣传工作力度不够
鸡西地区的文旅宣传工作在当前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宣传动员不到位的现象,例如鸡东县的红色文旅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之间转换衔接不彻底,难以实现红色经济纵深化发展。在鸡东县的信息化宣传融入过程中,仅仅停留在线下实地,并未开辟线上的广阔宣传渠道,线上宣传手段依然停留在简单化、单一化的微推中,模式比较守旧,人民群众对宣传效果有陌生感、距离感。
乡村红色旅游的实际发展水平揭示出了乡村红色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推动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则需要提出针对这些困境的解决策略。具体来说,乡村红色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存在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足、红色旅游的认知度不高等问题。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建议和措施,旨在解决上述制约因素,从而推动乡村红色旅游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推动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5]红色文化既是一种品牌,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新时代乡村振兴要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文旅游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当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繁荣
要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要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内涵,鸡东县东海镇新华村是鸡西第一支抗日武装诞生的地方,同时鸡东县也是《红灯记》故事的发生地,要精准解读在鸡东土地上抗联孕育出来的“红灯”精神内涵: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无产阶级斗志;坚定理想,坚持信念的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团结御辱、前赴后继,血战到底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新时代要弘扬伟大抗联精神,为乡村振兴奋斗新征程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文旅要在乡村土地上扎根,首先要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内涵,例如对鸡东的一系列乡村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如红色革命遗址、苏怀田烈士英雄纪念碑、重温革命路线等纳入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如通过举行乡村红色文化才艺节、经典红色文化曲目《红灯记》汇报演出、打造精品红色英雄海报、开发鸡东红色文化乡土教材等方式,营造良好红色文化氛围,让游客接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讲好红色故事,促进文旅产业升级转型。
(二)推进红色文化创新,融合旅游产业发展
要推进乡村文化创新,鼓励乡村文化创作,培育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与现代技术和时代需要相融合的红色文化愈来愈具有吸引力,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联为当时《红灯记》故事的创作提供了大背景,新时期乡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应紧密将鸡东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有机结合起来。要推进乡村文化创新,鼓励乡村文化创作,培育乡村文化产业。随着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与现代技术和时代需要相融合的红色文化愈来愈具有吸引力,创新红色文化展现形式。以鸡西革命老区原址为依托,打造全景式研学基地,以主题化形式将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融合展示,嵌入科技力量,通过AI、VR、AR等新技术全景还原革命战斗场景,以现代化表达激活鸡东静态遗址。打造核心价值观生动课堂,以现代化展示、沉浸式体验东北抗联历史,拉近当代年轻人与历史的距离,增强红色文化体验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创新红色表达,丰富旅游体验,吸引游客注意力。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为乡村振兴新时代背景下革命策源地鸡东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思路,以探寻现代化背景下以乡村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和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
(三)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红色文化起到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能够重塑农民的思想观念,在融入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近代史中逐渐为红色文化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使其成为一种根魂兼备的崭新文化形态。在哈达河红色历史陈列馆内,鸡东县委党校精细打磨一堂《打造文化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党课,让党员干部切身感悟鸡东县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历史文化,在新时代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使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充分感受到鸡东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从峥嵘岁月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激发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鸡东县委党校的红色文旅党课为契机,打造一系列面向游客互动交流的精品资源课,多平台联动,将鸡东这片土地自身的乡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在这片土地孕育出的革命文化相融合,唤醒红色记忆。红色旅游要宣传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在优秀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红灯记》的基础上,鼓励创造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支持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红色文旅健康有序发展,打造好区域性特色红色文旅品牌,展示新时代风清气正的乡村风貌,重振乡土生机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要加大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把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纳入平阳镇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苏怀田烈士纪念陵园、哈达河红色历史陈列馆的资金投入,对平阳镇现存八角楼遗址、苏怀田纪念碑等建筑且有较大历史价值的红色资源进行保护修缮,对重点红色遗址制作统一标识标牌,进行挂牌保护,并有专人进行看护。让红色遗迹在乡村文旅开发的过程中得到妥善的挖掘与修缮。翻新八角楼古村落建筑,使其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整饬,让红色文化设施虽历经岁月依然展现时代风采,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培育红色文化人才,提供振兴智力支持
要重视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加强乡村文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文化工作者,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成立“鸡东精神宣讲团”讲好红色故事,开辟线上线下联动学习平台传播红色声音,以红色文旅为依托增强政治导向。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推进人才资源助力乡村红色文化发展工作走深走实,全面展开“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围绕乡村振兴、城市建设、困难救助等基层城乡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计献策、开展服务,为推动鸡东县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不断建设完善红色文旅研修体系,以专业政治人才补充理论资源的精神供给,既提高对于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论认知,又深入学思践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要义。
综上所述,红色文旅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而且能够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助力乡村多角度、全方位振兴。大力弘扬优良革命传统,面向广大群众,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业态在潜移默化中深入百姓心中,全面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建设。深入感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积极挖掘革命英雄,模范先进党员的事迹,陶冶红色情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家乡的向往和热情,从红色旅游中汲取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完善红色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合理有序规划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建立健全红色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全过程监督,全要素聚集,统筹推进红色产业转型升级,以去同质化发展打造品牌特色,实现其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推动广大党员继承党的优良作风与光荣传统,激发游客群众的爱国热情,让红色文旅推动乡村振兴的意识走进千家万户,走出一条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 彭巍.新时代背景下哈尔滨红色旅游发展探析[J].学理论,2022(10):91-93.
[2] 习近平.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001)
[3] 秦璐.辽宁省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研究[J].农业经济,2022(03):97-98.
[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5-13(00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