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身心健康是保障科技工作者进行高效、持续工作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背景之下,文章对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883名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基于健康促进理论和健康信念理论的理论框架,对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基于调查结论,系统地提出了提升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长三角 地区经济发展 科技工作者 身心健康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28-03
引言
长三角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而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求。作为科技创新活动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科技工作者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将决定其能否担当起党和国家的厚望和重托,高效、可持续地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也将决定其能否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和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因此,在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背景之下,调查长三角地区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厘清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提升和保障机制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影响机理的深入剖析,一方面有利于确立科技工作者群体的特异性指标,丰富身心健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和拓展健康促进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压力应对理论等,丰富健康学的研究内容。其次,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现况的调查,提出提升长三角地区科技工作者健康水平的具体对策建议,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健康获得感,保障个人的生活质量,保证科技工作者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战略、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等做出积极贡献。
一、文献回顾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回顾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是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标准。鉴于道德往往具有比较高的社会赞许性,在直接调查和测量上存在很大的技术难度,测量信度和效度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本调查所涉及的健康主要指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据现有的国家科技工作者调查情况反映,我国相当一部分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从身体健康角度看,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存在患有慢性疾病,尤其是颈椎、腰椎方面劳损问题,占到三成以上;其他如消化系统、血脂血压等病症也均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与长期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运动以及工作压力大等职业特点存在密切关联。从亚健康水平看,失眠多梦、常感疲劳等也广泛出现。从心理健康水平看,激烈的竞争和发展压力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挑战,总体上,男性的平均抑郁水平高于女性,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焦虑程度更高;科技工作者存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别集中在调节情绪、人际交往、子女教育、职业指导、婚姻家庭、心理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王雅芯等(2019)研究发现青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问题相对更为突出,青年科技工作者中有21%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47.9%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问题,11%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最近1年中有过自杀意念,青年科技工作者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呈现下降趋势。
已有研究认为,工作强度与压力、体育锻炼以及休闲娱乐方式等是影响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据调查,近九成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工作压力大,其中近四成反映面临的压力过大,而科技工作者的压力主要源于科研工作的特性。其次是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等。从工作强度和时长上看,七成以上的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长不低于40小时,其中更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每周工作时长超过60小时。这就必然造成必要的运动锻炼和休闲娱乐时间被占用。根据国际权威杂志对科技工作者做的一个调查显示,近半数人表示科研活动竞争压力大。一方面,科研能力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当一部分高校依然采取了“非升即走”的淘汰策略,考核晋升也越来越严格。申请项目和产出科研成果所带来的科研焦虑,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聚集的往往是一线或准一线城市,科研工作的报酬相对于高昂的房价、子女教育、经济等生活压力显得难以维继,必然长期困扰着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再者,长期的作息不规律和缺乏必要的运动锻炼也是危害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调查,近三成的科技工作者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每周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周至少有3次持续30分钟以上的锻炼),甚至几乎不锻炼。休闲放松方式和时间以及一定的假期等对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也具有重要影响。多数科技工作者往往单一地以玩电脑、听音乐、看电视作为其主要的休闲活动方式,而这类休闲方式的减压效果并不明显,远没有运动类休闲活动有助于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二)理论基础
1.健康促进理论。健康促进模型(Health Promotion Model)提出了健康促进与护理保健一体化的整体观,结合护理保健及行为医学而搭建的概念框架,对健康行为起负面效应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总结,提出了个人的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行程源于个体认知知觉和修正因素。认知知觉因素包括知觉健康状态、知觉健康控制、知觉自我效能、健康的定义与重要性、知觉健康促进行为障碍和知觉健康促进行为益处,是影响健康促进行为的最直接和主要因素。修正因素包括背景、情境、人际影响和行为因素则是间接影响健康促进行为。
2.健康信念理论。健康信念理论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基于行为主义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与认知,结合应用心理学来诠释健康有关的行为。其以认知理论为基本准则,重视行为主体的内在心理,包含期许、信念、思考推导等对行为本身的指导影响,坚持健康的信念是行为主体接受外在有利影响,纠正不当行为,接纳健康行为的核心因素。起初认为行为改变受感知易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利益和感知障碍的影响,之后学者在最初的健康信念理论中引入自我效能,与前者共同组成影响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在健康促进理论及健康信念理论等框架下,基于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的访谈资料,结合国内外有关职业健康研究的成果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调研报告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设计好的问卷初稿邀请相关专家就问卷框架、内容、格式等进行评审,在汇总专家意见后,重新对问卷实施修订,在小范围进行问卷初测后,最终形成了本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方式、健康自我效能、工作时间分配、组织健康管理情境、健康影响、心理问题应对方式以及身心健康指标等内容。
(二)调查数据来源及样本情况
在各地科协的帮助和支持下,本研究依托问卷星调查平台对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共25个城市的科技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最终收到调查问卷1052份,在剔除填写时间小于500秒,以及存在逻辑错误、答题反应倾向过于明显的废卷后,得到有效问卷883份,有效率为83.94%。其中,男性 486人,女性397人;已婚743人,未婚140人;科学研究人员74人,工程技术人员174人,教师229人,技推/科普人员117人,科技管理人员182人,科教辅助人员及其他人员107人;平均年龄为39.11岁,标准差为9.04岁,总体而言,本次所调查的样本具有良好的代表性。
三、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现状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科技工作者的平均身高为167.58cm,体重为130.89斤,BMI中位数为23.14。所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人(4.8%)的体质偏瘦,而达到肥胖和重度肥胖的人数分别为37人和15人,分别占到4.2%和1.7%,体质指数正常的人数为495人(56.1%),只占所调查人数的一半左右,超重的人数为294人(33.3%),有转变为肥胖的风险。而BMI<16或者>30具有罹患疾病风险体质的人数比率为1.81%。在所调查的长三角科技工作者中,接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身体质量指数偏胖。
科技工作者慢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14项常见慢性疾病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颈椎疾病(36.5%)、咽炎25.6%、腰椎疾病(20.0%)、肩周炎(17.1%)、痔疮(15.2%),其中颈椎病的患病率最高。作为科技工作者常见的职业慢性疾病,与长时间案头科学研究工作、讲课授课等教学工作,以及运动量不足缺乏锻炼等职业特性密不可分。
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感觉到非常不幸福和不幸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0.6%和3.4%,感觉到一般的人为36.5%,感觉到比较幸福和非常幸福的人数比例分别为52.9%和6.7%。总体而言长三角科技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较好。自评健康是科技工作者对于自我综合性健康水平的主观感知和评价,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半数以上的科技工作者人为自己健康状况一般或比较不健康,更有一定量的人员认为自己非常不健康。
(二)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长三角科技工作者BMI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F=12.531,R2=0.260,P<0.001,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共线容忍度TOL>0.1,VIF都小于10,说明各预测变量没有明显的共线性问题。在控制性别、年龄、职业,职位等因素后,其中体检水平对于BMI指数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β=-0.09,p<0.05),说明体检水平越高,BMI指数会越低。在10%显著性水平上,健康自我效能对BMI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58,p=0.076<0.1)。在人口学变量上,男性的BMI指数要显著高于女性,年龄越大BMI指数越高,已婚的BMI指数要高于未婚者。
主观幸福感的有序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各回归方程的平行检验通过。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人际交往、压力管理、精神成长、睡眠时间和健康效能对于主观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工作时间分配方面,工作自主性对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作自主性增加一个单位,主观幸福感提高一个等级的概率要增加41%。
在单位健康管理方面,组织的体育项目数量对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应对方式方面,相比较于不憋心理,憋心理的方式使得幸福感会显著降低,幸福的比例只有0.22倍,而遇到心理困扰去做开心的事、向朋友诉说,比不做开心事,不想朋友诉说,其幸福感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1.54倍和1.57倍。
四、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本研究掌握了当前长三角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的基本状况,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健康自我效能、组织管理情境等因素对于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部分将基于健康促进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围绕科技工作者健康调查的基本结论,提出提升长三角科技工作者健康状况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人才管理制度
对于组织而言,首先需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营造重视人才、重视健康的组织氛围,将重视科技人员健康的理念贯穿于组织的管理制度中,落实在组织的管理行动上。具体包括建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机制,制定与完善科技人员聘用、晋升、奖惩等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措施,设置科学合理的科技工作者考核评价指标,避免考核过度与论文、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数量等单一指标挂钩,建立多元化、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薪酬福利分配的透明度,做到分配决策程序透明化;促进单位内部上下级、同事间的交流和支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与情感关怀,做到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问题与难处,采取必要措施帮助科技工作者解决问题。此外还包括建立健全科技工作者的病假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推行带薪休假制度等,通过建立温暖和谐的单位氛围和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才会让科技工作者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中保持身心的健康。
(二)普及健康理念,丰富健康宣传的途径
相对而言,科技工作者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对于医疗、卫生、保健等相关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在了解健康知识以及慢性疾病、亚健康的各种危害后,能更积极主动地将健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组织每年可以举办健康月、健康周、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针对本单位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健康的理念,让科技工作者了解“亚健康”状态及其危害性,使之在心理上重视并积极对待。除科技工作者本人外,还可以邀请科技人员家属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指导科技工作者及家人如何预防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宣传的途径和方式上,单位还可以和定点医院开展广泛合作,制定具体时间表,邀请医疗队、医疗专家走进单位,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通过义诊、会诊的方式加强科技人员与医疗专家的交流,解答个人的健康问题,提供专业化的指导方案。
(三)举办关爱健康系列活动和行业体育赛事
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协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科技工作者的信任,将党和政府对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的关心真正落到实处。开展健康公益活动,设立线上医学保健大讲堂,邀请医务专家免费为科技工作者开展有关咨询服务,为科技工作者进行健康保健知识的讲解与答疑,帮助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就医观念,制定科学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教育,组织人员针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制定一套完整的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具有多样化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活动。科协还可以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体育赛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某些体育项目可以建立短期的联赛制,邀请不同科技单位积极参加比赛,营造科技行业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引导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加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
(四)加强健康管理研究,建立行业健康管理责任标准
科协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组织有关专家定期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方式、生活形式、综合健康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抽样研究,全方位对该人群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关注,及时发现群体性问题及突出特点问题,探寻总结群体或特性服务要求,研究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在健康数据的搜集上可以与体检机构开展合作,匿名搜集科技工作者的各项生化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科技工作者的实际健康状况,获得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给各级科技单位,为各级单位员工健康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重要参考。另外还可以考虑建立科技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健康管理标准,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体系中,加强对行业内各单位的员工健康管理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通过协会年报的方式对健康管理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单位进行行业内通报,对于屡次通报仍不整改的单位可向社会公开曝光。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地方高校优势学科驱动江苏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023SJYB0200)。]
参考文献:
[1] 王雅芯,郭菲,刘亚男,陈祉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科技导报,2019,37(11):35-44.
[2] 张侃,陈祉妍,傅晓兰,等.中国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 王玮,陈晶,陈雪峰,吴玄娜.部分发达国家心理健康研究与促进的政策及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9(10):43-49.
[4] 明志君,王雅芯,陈祉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素养现状[J].科技导报,2019,37(11):9-17.
[5] 张明妍,邓大胜.科技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亟待重视[N].学习时报,2019.03.20
[6] 孙志伟(导师:季浏).基于健康促进理论下大学生体育运动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 Johansson S E , Sundquist J . Change in lifestyle facto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ealth status and all-cause morta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00,28(06):1073-1080.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作者简介:胡亮,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编: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