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的思路研究

2024-08-09 00:00:00刘斌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山西省晋中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损害,为进一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保卫“京津冀生态协同圈”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急需开展晋中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前期研究,为制定区域总体治理规划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下一步实施晋中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综合治理 思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22-03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5年9月11日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2021年2月开始,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三批关于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项目申报的通知,并且明确了编制的导则和技术规范,为各地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工程明确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提供了依据。

本次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为研究对象。晋中市地处山西省中部,太行山脉中段与太原盆地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5'—114°05',北纬36°40'—38°06',东西长约240千米,南北宽约160千米,包括1市2区8县,介休市、榆次区、太谷区、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榆社县、左权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

一、晋中市生态功能定位分析

晋中市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晋中市在国家、省级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以及晋中市“十四五”规划中的定位进行综合分析。

(一)在国家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的定位

晋中市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三区四带”中属“黄河重点生态区(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黄河中游段。主攻方向为遵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抓好水土保持,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使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并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二)在山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定位

晋中市在《山西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格局中位于“两山七河一流域”的太行山生态屏障区,要求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持生态屏障完整性,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构筑和巩固环京津冀和黄河中游生态屏障[2]。

规划中明确提出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其中涉及晋中市的重点内容包括:开展以流域为基础单元的系统修复。以汾河、漳河流域分区为空间统筹单元,按照生态恢复、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分级施策,稳步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加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预防与综合治理。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清河行动和滩区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河流生物群落系统,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荒山绿化工程、固沟保塬等工程建设,全面预防水土流失。修复太行山林草生态系统。重点开展太行山京津冀生态屏障区国土绿化;全面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加快生态治理和植被恢复,遏制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扩展态势。修复河湖湿地生态系统。构建绿色生态水网,实施以汾河、漳河、云竹湖为主的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的保护;加快岩溶大泉和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严格限制泉域范围内取用地下水,涵养保护“华北水塔”。

(三)在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定位

《山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的协调,聚焦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通过在重要区域开展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矿区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生态要素系统修复,创建晋中市生态保护与修复示范区。晋中市在山西省“两山七河一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中:“两山”生态屏障主要在灵石县西部、介休市南部深化落实吕梁山生态屏障,在灵石县、介休市、平遥县东南部和祁县东南部深化落实太岳山生态屏障,主要在寿阳县、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和榆社县深化落实太行山生态屏障。涉及“七河”中的汾河生态廊带和漳河生态廊带,在灵石县、介休市、平遥县、祁县、太谷区和榆社县深化落实汾河水系生态廊带,在和顺县、左权县和榆社县深化落实漳河生态廊道结合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选择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森林抚育改造、生态水系统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不断改善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

(四)在晋中市“十四五”规划中定位

在晋中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和能力不断增强;大气、水、土壤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进一步提高。具体措施要求是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建设绿色宜居美丽晋中。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大力实施“四带三湖八河流”治理,具体实施“四带”增景添彩工程、开展“三湖”(云竹湖、龙栖湖、凤栖湖)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坚持以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为核心,统筹水资源节约利用,开展水生态评估,维护水生态安全格局。全面加强汾河、潇河、漳河、乌马河、昌源河、仁义河、静升河、惠济河“八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坚持治山、治水、治气一体推进,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污染风险管控和综合执法,确保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晋中。

二、战略机遇分析

晋中市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面临的许多机遇,最为突出的重要战略机遇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维护京津冀生态屏障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华北水塔”。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把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推进能源革命、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统筹起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抓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4]。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文章”,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明了沿黄地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就要求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以项目为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架梁立柱、添砖加瓦。晋中市也要立足基本市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实施整沟治理为抓手,改善项目实施地区生态环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践行生态扶贫、生态治理、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全面深化改革和区域转型升级。

(三)维护“京津冀”生态屏障和国家生态安全的“华北水塔”

从晋中市生态功能定位来看,为保卫“京津冀生态协同圈”和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生态安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使得晋北长城沿线防风固沙体系稳定牢固,太行山区水源涵养功能更加完善,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度和厚度有效增加,提升“两山”生态承载能力,率先打造维护“一圈一带”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坚持生态优先,注重自然修复,突出系统治理,科学规划,规模布局,统筹推进荒山造林、水源保护、生态退耕、湿地修复,在整理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上先试先行,构建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有重要意义。

三、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晋中市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森林资源质量差、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压力大、耕地质量不高、矿山生态环境亟须保护等方面。

(一)森林资源质量差

晋中市森林面积在2020年统计数据是3064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全市森林系统分布呈现两个明显走向,天然林和人工林主要分布于太行山、太岳山脉的主脊两侧,汾、漳两河及其支流的源头山地,随山势走向形成两条断断续续的森林带,且多为次生林。辖区内有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别为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石膏山国家森林公园、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泉山国家森林公园。晋中市森林资源的质量差,森林总面积占到全省森林面积的8.37%,在山西省11个地市中排名第7;森林覆盖率18.86%,低于山西省平均值的4.71个百分点;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80%集中在山区。

另外,晋中市草地面积为3503.4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1.37%。主要类型为其他草地,人工牧草地和天然牧草地分布极少。主要分布在市域中部丘陵地区和东部山区部分乡镇地区,可分为六大类,包括灌木草丛类草地、山地草原类草地、山地灌丛类草地、疏林类草地、山地草甸类草地和低湿草甸类草地。据统计,全市现有天然草地2771.36公顷(41570.41亩),约占全市草原面积的0.7%。

(二)水资源短缺

晋中市全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367立方米,低于山西省人均水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从地均来看,全市亩均水资源量191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亩均水资源十分之一,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另外,晋中市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水土流失中度和强烈风险区面积占到42.45%。地表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根据2024年3月晋中市地表水共监测的西建安、曹家堡、桑平峪、东贾村、蔡庄水库出口、北南六门、昌源河入汾口、惠济河入汾口、柳根河入汾口、桑柳树、龙凤河入汾口、静升河入汾口、关园则、左权麻田、河峪15个省控断面。水质良好以上的有7处、存在污染的有5处。其中桑平峪断面为Ⅴ类水质,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龙凤河入汾口断面为劣Ⅴ类水质,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另外昌源河入汾河口断面断流。

(三)耕地资源水平不高

晋中市耕地面积为3598.74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积的22.41%。耕地资源6°以上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23.54%,主要分布于市域西部的汾河谷地,涉及寿阳、榆次、太谷、祁县和平遥。耕地中旱地面积最广,水浇地占全市面积的7.10%,水田分布极少,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0.01%。

另外存在耕地破碎化比较严重和土地复垦任务艰巨。截至2020年底,晋中市共有历史遗留矿山455座,面积1098.21公顷。其中,未治理图斑235个,面积381.63公顷。矿山生态环境主要面临历史遗留废弃矸石山量大,造成了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多、地形地貌的破坏引发植被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损毁严重,从而使得土地复垦难度加大。

四、生态修复的基本思路

晋中市要完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就必须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落实晋中市委市政府“三四五一”重大部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构筑太行山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及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为目标,以系统解决晋中市生态核心问题为导向,以“四带三湖八河流”为主战场,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按照“两屏六廊多节点”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合理划定生态修复分区,确定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合理设置目标任务和指标值,科学部署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大力推进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廊道建设,深化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全面提高优质生态系统产品供给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晋中。

参考文献:

[1] 发改农经[2020]83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EB].2020-06-03

[2] 王佳丽.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N].山西经济日报,2021-03-14

[3] 林武.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G].前进,2022-06-15

[4] 陈耳东.我为总书记讲汾河[G].支部建设,2020-07-01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