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促进就业机制研究

2024-08-09 00:00:00刘昭
经济师 2024年7期

摘 要: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头屯河区)”)通过支持企业稳岗扩岗,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助力企业稳就业。推动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抓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促进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发展新就业形态、提升就业服务质效,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

关键词:就业 机制 政府 职责

中图分类号:F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19-03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一头连着经济和企业,一头连着社会和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自治区十届十次全会强调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乌鲁木齐市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渠道促进各族群众稳定就业。经开区(头屯河区)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突出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强化分层分类技能培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持续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

众所周知,受经济增速放缓、疫情防控和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市场投资热情减弱,生产规模缩减,用工需求下降;新增创业实体呈现经营规模小、带动就业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特点,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减弱,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经开区(头屯河区)制定稳就业工作、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创业增收三年行动和创业社区建设等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搭建工作专班、明细任务举措,通过动员会、现场会、推进会等全面落实各级助企纾困政策,千方百计稳就业促就业,提升全区新增就业、新增创业、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质效。

一、助力企业稳就业

一是支持企业稳岗扩岗。紧密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布局和特色优势产业,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完善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人社专员服务制度和用工调度保障制度,通过常态化实地走访、电话询访、摸底调查等方式,精准推送“优惠政策清单”、量身定制“用工需求清单”、推动集成“一站式快办清单”。发挥“互联网+就业”平台优势,通过现场宣讲、会议座谈、线上发布等方式,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开展“访企入户”专项活动,实地走访座谈金风科技、陕汽、卓朗、伊利食品、蒙牛乳业等企业,摸排收集企业生产经营、用工需求等困难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分门别类给予协调帮助;采取简化办理手续、压缩办理时限、细化岗位职责、提升业务水平等措施,实现“材料齐全、一次申请、一次办结”高效快捷经办模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二是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落实各项援企纾困政策,发挥优化营商环境、稳经济增长一揽子政策清单、创业社区市场主体扶持政策清单、外来务工人员稳岗留工措施等政策组合效应,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缓缴、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还款及各类房屋租金减免政策,支持企业安置重点群体,落实小型微利企业、小规模纳税人减半征收“六税两费”等优惠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费让利。

三是增加政策性岗位供给。区属国有企业按照“数量不减、挖潜多招”要求,面向高校毕业生设置招聘岗位不少于100个。开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开发劳动保障、社区管理服务、社区卫生和公共卫生、养老服务、农业科技、社会救助、社会工作、中小企业服务等基层就业岗位,鼓励基层服务项目吸纳高校毕业生,全年至少解决345人就业。

二、推动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是创业社区扩增量。2022年,经开区(头屯河区)试点建设中亚南路便民经济社区、澎湖路商贸服务社区、天鹅湖电子商务社区,打造了“生活链、消费链、销售链”三条链,建立了珠海街、万达金街等特色街区,集聚各类创业主体1521家,新引进便民、电商、商贸服务类企业、机构、门店达306家,便民经济主体增幅42.8%、电商主体增幅12.6%、商贸服务主体增幅21.6%,形成“政府搭台、企业联动、社会参与、资源共享”的市场化运行体系。2023年,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举措,增点扩面建设交通物流、数字服务等6个不同类型创业社区,依托海鸿商圈、国际陆港区、新疆软件园等资源优势,加强与京东、苏宁等平台企业合作,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以商圈、商业综合体、文旅景区等载体,大力发展后备箱、路边摊经济,进一步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催生产业,形成产业支撑、创业带动、持续发展的创业社区建设新模式。

二是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八戒新疆、绿谷等8家创业孵化基地及经开区(头屯河区)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优势,为创业者和创业组织提供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创业服务。建设12个创业市场,引导群众实现家门口的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联合孵化基地在街道、社区健全6个“一站式创业服务中心”,签约创业导师30名,为创业者提供针对性创业指导、金融咨询、项目推介等精准服务,大力宣传创业担保贷款、就业援助金、创业鼓励金、房屋(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确保创业者对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应享尽享。

三、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一是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岗位扩容、创业扶持、兜底帮扶、技能提升、服务优化”行动,围绕人员基本情况、就业需求、技能状况、服务诉求等建立清单因人施策,建设创业市场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免费或低收费摊位摊点,提供线上线下平台支持;按照“按需设置、合理开发、属地负责、精准安置、有序退岗”的原则,开发3~6个月临时性公益性岗位300个,切实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线、救急难”的作用。

二是青年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拓展渠道。扩大国有企业招聘、稳定“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招募,开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基层就业岗位,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推送岗位。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攻坚”“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高校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活动,将招聘服务、政策宣传、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等送到毕业生身边。搭建平台。加强政企、校企、校校合作,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招生招工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专业与产业的“同频共振”。助力创业。依托创业孵化基地、技工学校、培训机构,通过“创客训练营”“新型学徒制培训”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整合辖区创业孵化基地、百强企业优势资源,完善创业项目库,为大学生创客提供创业场地、项目推介、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等全要素、便利化、低成本创业帮扶。

四、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一是完善技能培训服务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技工学校建设,支持技工学校深入开展“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与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特色设置办学工种,特别是高精尖及新兴工种,培育打造一批行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培训服务。

二是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发挥工信、建设、国资等行管部门主体作用,鼓励动员企业广泛组织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大力培养技能人才,主动参与“新疆工匠”培养项目申报工作,持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鼓励风电、冶金、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信息化等特色产业企业积极申报设立各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及社会培养技能骨干,扩大技能人才储备和供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培训,积极落实培训补贴政策。

三是开展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动员街道、社区(村)进行培训需求摸底,进一步掌握劳动年龄段内各类劳动者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和就业意愿,筛选设置电工、装载机、餐饮、康养等一批实用培训工种,为针对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奠定基础。结合全区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以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依托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家政服务、电子商务、新就业形态(快递小哥、带货主播、电商推手)和建筑领域技术工种等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劳动者技能提升,促进稳定就业。积极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不断扩大政策受益面。四是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线上线下宣传方式,面向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宣传技能人才评价相关政策,提高公众对技能人才评价途径和要求的认知度,引导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积极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激发更多技术工人积极参加技能人才评价,鼓励支持八钢、金风、城轨等风电冶金、智能制造、农牧机械、汽车制造业、食品生药、数字经济领域等具备自主评价资质企业深入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推动全区技能人才评价提质扩面。

五、发展新就业形态

一是拓宽新就业渠道。发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外卖速递、网络零售、社区团购等行业发展,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低收入等群体通过非全日制企业、平台就业等形态实现就业。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支持发展各类特色小店。

二是保障新就业形态人员合法权益。深入全区新就业形态企业,以快递员、外卖员等群体为重点,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企业提供特殊工时审批服务,深入保供类、服务类等企业宣传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关政策,开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宣讲,指导企业依法用工、劳动者依法维权;加大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及时处理涉新就业形态违法违规用工问题线索,依法查处违法问题,督促整改违规行为,及时约谈、警示、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企业,选择典型企业作为欠薪案件试点,不断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机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的督导检查和定期调研,妥善处理新就业形态矛盾纠纷,创新化解机制和工作方法,确保及时有效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依法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创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强化调解仲裁队伍建设,推进“互联网+调解仲裁”,更好地保障促进就业。

六、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一是做实失业登记。依托全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一人一档”建立失业人员实名制信息登记台账,时时更新资料内容,做到信息记录实、失业状态清、服务需求准。

二是加强用工服务。开展“稳岗纾困服务攻坚行动”,扎实做好企业招聘用工服务,建立健全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用工调度保障制度,落实人社部门就业服务专员“一企一策”帮扶,做好员工招聘、政策落实等工作,特别是加大重点企业招聘信息动态归集力度,为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新疆人才网、经开区(头屯河区)微信公众号等提供招聘服务。

三是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充分调动各类就业服务力量,整合各类就业服务资源,打造多元化服务模式,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覆盖。结合“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利用经开区(头屯河区)公共就业微信小程序整合各类大数据资源,为求职者提供岗位查询、求职登记、政策咨询、职业指导云课堂等服务。充分发挥经开区(头屯河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势,搭建企业用工需求平台,筛选适合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根据各类群体的能力素质和就业意向,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地提供细分化公共就业服务,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群体,组织开展各类专场招聘会帮助其尽早实现就业。

四是完善市场化就业服务。针对重点群体和用工单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场招聘引才活动。指导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人员提供规范有序的求职招聘、技能培训等多样化人力资源服务。探索在海鸿国际物流港、经开万达、德港万达等场所建设公益性“零工驿站”,帮助求职者实现就业。

五是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充实社区基层就业服务队伍,街道配备至少3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配备2至4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就业促进工作。加大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区级开展不少于2次的系统业务培训,街道开展不少于4次的系统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就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本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就业工作的意见[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14):4-8.

[2] 史传芝,盖煜.端稳就业“饭碗”兜牢民生底线[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3-03-22(006).DOI:10.28830/n.cnki.nwlwb.2023.00057

0.

[3] 付朝欢.经济延续恢复态势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N].中国改革报,2023-06-16(001).DOI:10.28074/n.cnki.ncggb.2023.00093

5.

[4] 国民经济继续恢复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N].中国信息报,2023-06-16(001).DOI:10.38309/n.cnki.nzgxx.2023.000491.

[5] 姚彤,王兴瑞.传达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要求等[N].新疆日报(汉),2022-04-08.http://xj.people.com.cn/n2/2022

/0408/c186332-35213686.html.

[6] 孟珂,独萍.陕西多举措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N].陕西日报,2020-10-19.http://www.shaanxi.gov.cn/xw/ztzl/zxzt/dzcywzcx

/gzdt/202010/t20201019_1728667_wap.html.

[7] 江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J].江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21,(02):27-31.

[8] 李倩,陈永洪.今年我市将开展职业培训9万余人次[N].沧州日报,2021-04-30.http://czrb.bohaitoday.com/pc/content/202104

/30/content_21112.html.

[9] 朱隽,赵展慧.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N].人民日报,2021-03-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35461744427

467&wfr=spider&for=pc.

[10] 丁树成.“稳就业”背景下企业用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金融研究,2019,(11):46-50.

[11] 张思楠.7月份国民经济延续恢复态势[N].中国财经报,2022-08-16(001).DOI:10.28053/n.cnki.nccjb.2022.001791.

[12] 方彬楠,冉黎黎.1866条!大学生请查收就业政策包[N].北京商报,2023-06-19(002).DOI:10.28036/n.cnki.nbjxd.2023.00159

9.

[13] 王奇,袁小康,李紫薇,等.抢抓冲刺期挖潜新空间[N].经济参考报,2023-07-06(002).DOI:10.28419/n.cnki.njjck.2023.002322.

[14] 郭玲.乌鲁木齐市发布“强信心、稳增长、稳就业、促发展”系列政策包[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3-031-08.http://app.xinjiangnet.com.cn/?action=show&app=article&

contentid=2416538&controller=article.

[15] 史传芝.稳稳的饭碗暖暖的人心[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3-03-21(004).DOI:10.28830/n.cnki.nwlwb.2023.000557.

[16] 宇振盛,宋丹萍,孟媛.“双创”背景下体验式创业教育模式的改进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6,(17):108-109.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7.047.

[17] 史传芝,王丽丽,王磊,等.政策叠加稳就业用工市场春意浓[N].乌鲁木齐晚报(汉),2023-03-25(003).DOI:10.28830/n.cnki.nwlwb.2023.000601.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作者简介:刘昭(1974—),女,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