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对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太原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更好地发挥对周边地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近年来,太原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仍存在产业层次偏低、协同发展不足、要素支撑乏力等问题,还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以推动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117-03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承载着国家的政治目标和战略任务,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太原定位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提升太原辐射带动能力,为山西在中部地区争先崛起、在全国版图彰显地位带来了重大机遇。当前,推动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已经成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而积极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提升太原综合实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必要途径,对加快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具有全方位的推动作用。
一、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意义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且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对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我国对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支持力度,一系列由东向西倾斜的区域战略逐步具体化。中部地区是扩大内需、提升开放水平极具潜力的区域,也是支撑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区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对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莅临山西考察、两次深入太原调研,殷殷嘱托要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建设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生动实践,是贯彻党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客观要求。
(二)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进而推动区域融合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空间形态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能够有效引领并提升所在城市群的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能够充分发挥太原对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增强山西中部城市群综合承载能力,辐射牵引晋中、忻州、阳泉、吕梁协同联动,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崛起。
(三)提升太原城市发展能级的重要途径
自古以来,太原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显著的地位。改革开放后,太原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工业城市、工业基地、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等。然而长期依托以煤为主的产业体系在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太原经济体量小、产业结构失衡、生态治理难等问题。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蓬勃发展态势相比,太原首位度增长缓慢,地区生产总值排名靠后,形成了较大发展差距。当前,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为太原带来了国家和省级层面的重要政策机遇,有利于太原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找准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提高在华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等国家重要区域板块中的地位,加快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二、现代产业体系对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产业引领是太原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应具备的核心功能之一。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进而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
(一)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
作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开展,许多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在产业升级和调整的过程中,紧跟新科技革命浪潮,建设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助于太原市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把握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增长潜力。当前,太原市在产业链的稳定性和产业竞争力方面仍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加快建设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太原产业附加值,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太原产业竞争力,为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三)提高区域辐射带动力
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目的在于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效应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太原市已具备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但城市功能相对薄弱,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现代产业体系在强化物质基础的同时,能够发挥城市内外联动效应,提升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吸引和集聚更多资源和人才,完善城市功能,从而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力。
三、太原市现代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太原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发展现状
太原市坚持转型发展,力图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质量的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太原市经济总量迅速提升。2023年,太原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573.74亿元,增长了3.8%,与2000年的379.18亿元相比,经济总量扩大了14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5.98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341.68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186.08亿元,增长4.8%。太原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1:42.6:53.3转变为2023年的0.8:42.1:57.1。三次产业占比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较为平稳,第一产业占比逐年缩小,“三二一”的产业格局逐步巩固。
2.扎实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太原市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振兴升级扎实推进。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七成。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增长了4.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个百分点。二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9%,比上年提高5.0个百分点。目前,太原已初步形成以太钢、富士康等千亿级旗舰企业为引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产业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太原制造”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太钢高端碳纤维、长城智能制造基地、中电科碳化硅、阳煤化工新材料、高端碳纤维千吨级基地、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等重大转型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市工业转型的主要推动力。三是做大做强产业链条。太原市积极构建以“链长制”为引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运行机制,重点打造特种金属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链。2023年,太原市十大重点产业链营收1439.7亿元,在全省占比超过三成。重点产业链在建链上项目累计达到265个,链上企业从274户增加到294户,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近70%。
3.着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太原市将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作为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全面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服务业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一是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太原市加快推进商业综合体布局建设和提质发展,完善重点商圈、特色街区服务功能,建设长风商务区、汾东商务区、潇河新城等会展集聚区,加快推进迎泽大街、南中环街、府西街等金融中心区和汾河、晋阳等金融城建设。打造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7个,入驻企业近万家。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稳步增强,全省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已具雏形。二是重点服务业领域快速发展。太原市充分发挥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和自贸区等政策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多式联运、城乡快递,中鼎物流、穗华物流等物流产业集群已基本建成;积极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以万达广场、中正天街、华润万象城、华宇百花谷、茂业天地、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等城市综合体为引领的大型商圈格局基本形成;积极打造特色楼宇、星级楼宇,小店区荣获“2024年中国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区”荣誉。三是新型服务业蓬勃兴起。太原市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在网络信息安全、智能矿山、节能环保、电子政务、民生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如科达自控、精英数智、中网信息、清众科技、智林信息、智杰软件等重点企业,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数据标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不断成长壮大。
(二)存在问题
当前,太原产业转型升级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仍存在产业层次较低、协同发展不足、要素支撑乏力的问题。
1.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从先进制造业来看,太原市先进制造业体量不足,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占比不高,领军企业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带动力不足。从现代服务业来看,尽管第三产业已成为太原市的主导产业,但主要以生活消费类服务业为主,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存在低端化特征,发展质量不高,未能形成明显优势。
2.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目前,太原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协作和资源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区域间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太原市六城区与古交、阳曲、清徐在产业发展、土地资源统筹等方面还未实现实质性协调互补,阳曲、古交未纳入全市城市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利于高效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优化升级。在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太原市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
3.产业要素支撑乏力。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落后,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未根本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投入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在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领军人物、高端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受政策、待遇、发展机会等因素的限制,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型”人才引不来、留不住,人才流失严重。
四、现代产业引领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城市兴。当前,正是打造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太原市应当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四个方面着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发挥现代产业体系对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立足比较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拓展优势产业增值增效空间,全力推动三次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方面,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紧紧围绕“百千万亿”目标和“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承载地”战略部署,强基础、稳增长、促转型。推动煤炭、钢铁、焦化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坚持强龙头、延链条、建集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链培育工程,推进六大千亿级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另一方面,聚焦现代服务业,全面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促进高端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的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强化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集聚区辐射带动力。持续推进高端商业载体和重点特色商圈建设,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带动作用,提升重点商圈、特色街区服务功能,打造“主客共享”文旅消费商圈。
(二)强化科技赋能,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发挥太原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重塑创新体系,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一流创新生态,强化太原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建设怀柔实验室山西基地和太原第一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强化省校合作,努力创建煤矿智能化技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谋划建设碳基薄膜电子、半导体光电等省级重点实验室,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二是培育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壮大政策体系,培育一批“四科”标准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单项冠军”和独角兽等企业。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精准对接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革命、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和技术辐射机构。
(三)夯实人才支撑,打造产业人才高地
加快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提升人才集聚力和吸引力。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定期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以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领域引进人才。完善杰出人才柔性引才引智机制,采取“一人一策”引进办法,实行“一事一议”项目引才政策。二是强化本土人才培育。按照产业需求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展青年人才“双实践”选育行动,选拔培育优秀实用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行动,对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高层次、系统化精准培训。积极推进产学研融合,注重用好驻并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开展智库合作、设立优质生源基地,建立人才共同培养合作机制,形成人才合力。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效能。充分发挥“三员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招才引智、政策对接、补贴申领等问题。建设打造太原市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全链条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推出人才绿卡,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交通便利等精细化服务,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不断筑牢人才发展基石。
(四)聚焦营商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园区和产业链的营商环境需要,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产业营商环境,为做强做大现代产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一枚印章管审批、政务服务“一窗通办”“一网通办”,提供“全天候”高品质政务服务。在提升基础政务服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类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利用数字化技术为民营企业提供更为精确的政策支持、人才资源、金融援助、科技创新、法律咨询和税务服务等。二是提高招商引资效率。完善招商图谱,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招商,精准对接新一代半导体、电子信息等产业企业,开展“一对一”“点对点”上门招商,引进产业链关键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快速反应、协同服务和评价把关等机制,优化招商引资流程,提升招商引资行动力。三是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深入开展企业走访交流活动,突出问题导向,以“见面+书面”“线上+线下”等方式,制度化、常态化收集诉求建议。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实行清单梳理、台账管理、协同办理,并定期回访“回头看”,提高企业诉求办理时效,推动政企沟通协商走深走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基金项目:2022年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青年课题“山西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NQN202201);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2至2023年度重点课题“山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SKLZDKT2022003)]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国家中心城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J].城市观察,2009(02):133-145.
[2] 彭明唱.新时代推进区域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路径——以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为例[J].经济论坛,2019(04):92-96.
[3] 张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背景下郑州发展先进制造业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1):82-86.
[4] 覃剑,赵蓓蕾,巫细波.中心城市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2(03):99-106.
[5] 王纬,井涛,袁志红,李兴胜.科技创新驱动太原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3,44(07):1-3+6.
[6] 李佳洺,孙东琪,姜炎鹏.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腹地城市人口增长及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的影响[J].地理学报,2023,78(08):1955-1968.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焦子宸,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张文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农业经济。](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