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利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的相关指标,实证检验了交通运输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交通运输水平能够显著推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并通过工具变量法验证了其结果的稳健性。异质性分析表明,客运量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货运量对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进而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交通运输 区域经济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030-03
一、引言
交通运输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连接不同地区的物理纽带,还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可靠的交通网络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产业集聚,扩大市场范围,从而为区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然而,随着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交通运输系统也面临着环境压力和社会挑战。通过对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对推动各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对区域间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
交通运输是连接不同区域的重要纽带,对于提升区域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提高各地区资源要素的整合效率,使区域内外经济联系更为便捷,促进资源、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这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拓展市场范围,促进区域经济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挥生产要素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降低了资源流动的成本,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的资源价格差异,扩大了资源的流动空间,从而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各地区的生产效率。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促进作用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它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交通运输布局的优化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通过优化布局,企业可以调整自身产业布局,使产业分布更加合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助于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又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三)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知识溢出效应
一方面,人才是最先进的生产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加速了地区间人才的流动与交换,新的人才会带来新的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流动实际上是知识的流动与交换,知识的流动和交换为当地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从而能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于各地区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发展水平落后的企业通过学习发展水平较好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事实经验分析
图1绘制了2014—2022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缺失,本文未选取我国台湾、澳门和香港地区的相关数据)年均GDP、年均客运量和年均货运量。由图1可知,年均货运量最高的省市为安徽省,其次是广东省和辽宁省,最低的省市为西藏自治区,其次为青海省和海南省。年均客运量最高的省市为广东省,其次是湖南省和江苏省,年均客运量最低的为西藏自治区,其次为海南省和宁夏省。年均GDP最高的省市为广东省,其次为江苏省和山东省;年均GDP最低的省市为西藏自治区,其次为青海省和宁夏省。
图2绘制了2022年客运量和货运量相关情况。由图2可知,2022年客运量最高的地区为江苏省,其次为广东省和四川省,客运量最低的地区为西藏自治区,其次为青海省和宁夏省。货运量最高的地区为安徽省,其次为海南省和河南省,货运量最低的地区为西藏自治区,其次为青海省和海南省。
四、变量、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区域经济发展,解释变量为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构建如下的计量方程:
lnyit=α0+α1lnx1it+α2Controls+μt+μi+εit (1)
lnyit=α0+α1lnx2it+α2Controls+μt+μi+εit(2)
lnyit=α0+α1lnx1it+α2lnx2it+α3Controls+μt+μi+εit(3)
其中,lnyit为t年i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lnx1it和lnx2it为t年i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水平,Controls为控制变量,μt为时间固定效应、μi为个体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参考张凌玮和安虎森(2024)的做法,将人均生产总值换算为以201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来消除价格的影响。
2.解释变量。本文选取客运总量(X1)和货运总量(X2)作为交通运输的代理变量。
3.控制变量。政府支出(gov),用当地政府支出的对数值进行衡量,政府支出可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ti)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值进行衡量;一地区的产业结构越合理,其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创新能力(rd),用该地区专利申请数的对数值进行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一地区的创新能力越强,其区域经济发展越快。外贸依存度(open),用一地区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进行衡量。地区的贸易开放度越大,其与国外的经济往来更频繁,通过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从而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选取了2014—202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本文的非比值变量做对数处理。表1为变量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本文选取的样本量为2700各样本,其中被解释变量的均值为10.87,方差为0.53,两个核心解释变量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其均值分别为8.49和9.35,方差分别为1.06和0.95,其余控制变量的方差也在1附近,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变量均具有较好的分布形态。表2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由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被解释变量区域经济发展与解释变量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之间再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交通运输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计量结果分析
1.基准回归。表3显示了基准回归结果。其中第(1)列为客运总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回归结果,第(2)列为货运总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回归结果,第(3)列同时将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纳入计量模型中的计量回归结果。由计量结果可知,客运总量和货运总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提高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将两个控制变量纳入计量模型中可知,客运总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大于货运总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关注控制变量的系数,政府支出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政府支出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系数在1%显著为正,表明产业结构越合理,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创新能力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贸易开放度的系数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一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则经济发展越快。
2.稳健性检验。本文采取工具变量法来解决计量模型中由于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选取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的工具变量,并将其纳入计量模型中,其计量结果如表4所示。由计量结果可知,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系数显著为正,验证了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表明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
3.异质性分析。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将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交通运输对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其计量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并参考连玉君和廖俊平(2017)做组间系数差异性检验。表5为客运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回归结果,表6为货运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回归结果。由表5可知,客运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客运量对东、中、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比较其系数可知,东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这主要是由于,相比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更为发达,因此,其区域经济受到的促进作用也越大。表6为货运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计量回归结果,由计量结果可知,货运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了货运量均能够促进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其中,中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检验发现,交通运输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且客运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货运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工具变量法,将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纳入计量模型中进行回归,其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进一步,本文将样本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为东、中、西三组,结果表明无论是客运总量还是货运总量均能够显著促进三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于客运总量而言,东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次之,西部地WTpYBpN6LmSoF7AApo/fBpu7nSr8rC++3UBo5BzCte0=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对于货运总量而言,中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大,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受到的促进作用最小。
基于本文的研究,交通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对交通运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完善综合交通网络。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以形成内外连接紧密、覆盖广泛的综合交通网络。这有助于提升区域经济的互联互通能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是提升交通服务质量。加强交通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客运服务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提升货运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这包括优化公交线路、提升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发展多式联运等措施。
三是推动智慧交通发展。积极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这有助于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是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
四是加强交通与产业的融合。促进交通运输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交通运输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例如,发展“交通+旅游”“交通+物流”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交通运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凌玮,安虎森.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J/OL].开发研究,1-25[2024-06-13]
[2] 连玉君,廖俊平.如何检验分组回归后的组间系数差异[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35(06):97-109.
[3] 刘生龙,郑世林.交通基础设施跨区域的溢出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3(04):59-69.
(作者单位:山西省公路局太原分局 山西太原 030012)
[作者简介:何洋,山西省公路局太原分局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运输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