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更好衡量企业社会责任,我国发布了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数,然而鲜有学者探讨每股社会贡献值的驱动因素。因此,文章聚焦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以考察营商环境如何影响每股社会贡献值,以及国有企业和CEO分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营商环境与每股社会贡献值正相关,并且存在调节效应。我国的每股社会贡献值可以通过营商环境完善得到加强,尤其是对大型企业而言。同时,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CEO分离是促进国有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增加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关键。
关键词:营商环境 每股社会贡献值 国有企业 CEO分离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7-013-02
一、引言
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正逐步增强对企业社会责任(CSR)及其衡量标准的重视。一系列CSR法规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涌现,旨在提高企业社会绩效。与此同时,一些旨在衡量CSR的指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我国于2008年发布了一个从社会贡献角度出发的指数——每股社会贡献值,每股社会贡献值分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以评估企业的价值创造。鉴于此,有必要探讨我国营商环境对社会贡献的影响。
关于我国营商环境对CSR的影响,以往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影响CSR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法律环境、政府干预和要素市场。具体而言,强有力的法律环境决定了CSR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其更积极地履行CSR(Han等,2020)。此外,与同行相比,市场发展增加了外部环境压力和同行对表现不佳企业的模仿压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这些企业参与CSR活动(Sun等,2019)。同时,政府干预也会影响CSR,因为地方政府可以非正式地要求企业在缺乏足够公共资金的情况下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或慈善项目做出贡献(Lin等,2015)。此外,对我国CSR的研究也离不开对国有企业和CEO分离的分析。与非国有企业通常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参与CSR不同,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保留着对政府的归属感(Long等,2020),这可能会使它们优先考虑国家的政治任务。同时,CEO双重性虽然可以强化中央指挥作用,但责任制会面临风险,董事无法有效监督高管可能出现的损害投资者价值的行为(Voinea等,2022),不利于CSR发展。综上所述,我国CSR研究不仅要考虑环境因素,还要考虑所有权和CEO。
因此,本文以2013—2019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回答以下问题:营商环境是否影响每股社会贡献值?国有企业和CEO分离是否会加强营商环境与每股社会贡献值之间的关系?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CSR的影响因素是否相同?结果发现,我国每股社会贡献值可以通过营商环境完善得到加强,尤其是对大型企业而言。同时,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和CEO分离是促进小型国有企业增加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关键。本文拓展了CSR文献的研究领域,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CSR。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2013年至2019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剔除金融类公司和缺乏报告或数据的样本。数据来源如下:对于每股社会贡献值,从公司年报中手工收集数据并计算;对于营商环境,从我国市场指数数据库中的我国各省市场化指数中收集数据;对于国有企业、CEO分离等相关财务数据,从我国证券市场与会计研究数据库中收集数据。
本文因变量是每股社会贡献值。计算参考Noronha等(2018)的研究,即每股社会贡献值=每股收益+(纳税总额+职工费用+利息支出+公益投入总额-社会成本)/期末总股本。对于自变量,借鉴了Wu等(2017)的方法,使用市场化指数衡量营商环境。对于调节变量,借鉴Long等(2020)和Voinea等(2022)的方法,使用虚拟变量衡量国有企业和CEO分离,即当企业为国有企业时取值为1,否则为0;当企业董事长与CEO不是同一人时取值为1,否则为0。在控制变量方面,借鉴了Peng等(2022)的方法,使用企业员工总数对数衡量公司规模,营业收入与总资产比值衡量ROA,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比率衡量杠杆比率、独立董事人数与董事会成员总数之比衡量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成员总数衡量董事会规模和每年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衡量董事会会议。
本文首先将营商环境和控制变量与每股社会贡献值进行回归,接着引入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和CEO分离交互项这两个调节变量进行回归,最后将样本按企业规模分为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并按上述方法进行相同的回归。
三、研究结果
回归结果见表1。第(1)列报告了营商环境对CSR影响,第(2)和第(3)列报告了调节作用的结果,第(4)和第(5)列报告了大型企业营商环境对CSR影响以及调节效应结果,第(6)和第(7)列报告了小型企业营商环境对CSR影响以及调节效应结果。
如表1所示,在(1)列中,营商环境和每股社会贡献值的结果为正向影响。这一结果表明我国的营商环境的完善对每股社会贡献值有积极影响。在(2)和(3)列中,两个交互项和每股社会贡献值的结果为正向影响。这一结果支持了国有企业的政治角色可以促使其积极配合国家完善营商环境的行动,改善每股社会贡献值的论点。同时,在CEO分离的国有企业中,董事会的监督有利于营商环境对每股社会贡献值的积极影响。在(4)和(5)列中,营商环境和每股社会贡献值的结果为正向影响,而调节效应没有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完善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加强大型企业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更有效途径。在(6)和(7)列中,营商环境和每股社会贡献值的结果不显著,而调节效应显著为正。这表明,积极的公司治理是改善小型国有企业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最有效途径。
对于稳健性检验,使用员工总数来重新定义公司规模,使用ROE代替ROA,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四、小结
本文探讨了营商环境、国有企业和CEO分离对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完善营商环境可以改善每股社会贡献值;完善营商环境可以更好地改善国有企业的每股社会贡献值,而CEO分离可以加强这种关系;完善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加强中国大型企业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更有效途径,积极的公司治理是改善小型国有企业每股社会贡献值的最有效途径。
研究结果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首先,研究表明,我国的政策制定者应更多地关注CEO分离在促进国有企业CSR方面的作用;其次,研究探讨了营商环境对每股社会贡献值的影响,以及国有企业和CEO分离对这一影响的调节作用,并且还探讨了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CSR状况。这些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拓展了每股社会贡献值概念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关注的是我国企业,但跨国公司在CSR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在跨国公司的背景下进行。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每股社会贡献值并不完善,但本研究没有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有必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完善每股社会贡献值。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藏地区促进中等收入人群收入增长问题研究”(编号:17BJY041);2021年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科研启动项目“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制度驱动与路径研究”(编号:QD2021207);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制度环境与企业社会责任”(编号:65M2022200)]
参考文献:
[1] Voinea C L, Rauf F, Naveed K, et al. The Impact of CEO Dua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n CSR Disclosur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J]. Journal of Risk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2022, 15(01): 37.
[2] Noronha C, Guan J, Fan J. Firm value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with the interac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ocial contribution value per share[J]. 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olicy Journal, 2018, 9(02): 165-200.
[3] Han S R, Li P, Xiang J J, et al. Does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sideration of green investment of enterprises—evidence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0: 1-18.
[4] Sun W, Zhao C, Cho C H.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s and the role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SR reporting[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9, 26(02): 367-376.
[5] Lin K J, Tan J, Zhao L, et al. In the name of charity: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strategi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a transition economy[J].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15(32): 327-346.
[6] Long W, Li S, Wu H, et a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7(02): 525-541.
[7] Wu Y, Song Y, Deng 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DI, and TFP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 2017, 53(09): 2020-2038.
[8] Peng X, Cui X, Bai Y, et al.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pressure an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22: 1-11.
(作者单位:李民招,李毅,刘毅,龚希琳,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7;彭谞慧,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作者简介:李民招,青海民族大学2021级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区域经济。]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