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的综合思维是指将各种地理时空信息和地理要素有机整合,以此为基础作出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域对比,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基于此,笔者分析了综合思维的价值与特点,探讨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方法,以供参考。
一、综合思维在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价值
综合思维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是衡量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参照。一方面,综合思维的形成意味着学生要从整体的视角看待地理环境,建立起对客观地理世界的系统性、全面性认识,透彻地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地理环境往往由很多地理要素组成,这些地理要素在不同区域总是展现出不一样的特征,这些特征最终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要素特征都同等重要,每个区域都会有一个或多个关键性的区域特征。这些特征的获取是建立在对区域形成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的,是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考量。另一方面,综合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从而学会合理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综合思维是一种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学生只有具备综合思维,才能学会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从全局角度认识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二、综合思维的特点
综合思维是一种将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整合、分析和判断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具体来说,综合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一)全面性
综合思维的核心就是要逐一分析地理事实和观象(以下统称为“地理事象”)的各个要素,在此基础上得到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普遍性认识。由于地理事象往往比较复杂,因而有必要全面分析地理事象背后的组成要素,然后在所有的影响要素中找到决定其关键特征的主导要素。例如,在分析区域自然环境时,人们需要逐一分析区域在各个自然要素方面的特征,包括气候特征、植被特征、地形特征及河湖的水文特征等,然后立足各要素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综合对比各个要素特征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程度,进而找出影响区域环境的关键特征。综合思维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问题,而不是只关注问题的某一方面,其提倡在全面分析和对比中获得对地理事象本质属性的认识。
(二)关联性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将各种知识和信息关联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是地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无论哪种地理事象,其背后的运行机制一定离不开基本的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地理事象本身具有千丝万缕的内部联系,从这种联系中能看到地理环境内部各要素的运行机制。一般而言,人们如果对区域环境中某一个要素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就往往能够推演出其他关联要素的一般性特征。例如,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会决定当地的植被特征,一个地区的植被形态特征也往往是对气候环境适应的结果。这种关联性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来。学生只有从要素关联的角度抓住地理事象内在的逻辑联系,才能获得对地理事象的本质认识。
(三)动态性
地理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从宏观的时空尺度来看,地理环境的动态变化更容易被清晰地捕捉。例如,数亿年前,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海洋,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后来在板块运动中受到挤压,隆起抬升,逐渐成为现在的“世界屋脊”,其地形和气候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所有的事物都会变化,这是一种哲学观点,也是一种地理观点。
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下,地理要素在时空变化中的空间异质性也会有变化。例如,在借助遥感进行地理观测时,大比例尺下的遥感图像虽然能够获得一定时间间隔内地表的时空发展变化信息,但是在宏观空间尺度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却十分有限。因此,在对地理要素进行动态分析时要注意尺度缩放,以减小时空尺度对观测结果的影响。对地理环境进行动态分析不仅能得到某一区域环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发展变化规律,还能发现不同区域之间在同一时期表现出来的演化差异。从总体上看,动态性是对时间和空间的综合。综合思维强调时空综合,要求学生从宏观层面认识地理事象的时空演变过程,这对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方法
(一)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是生产生活情境还是学术情境,都可以作为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发展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关键是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释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是检验和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打造真实的实践场景,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运用具体的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虑现阶段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学情境。二是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在介绍风成地貌时,教师可以创设研学旅行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追寻黄土高原的身世之谜”展开探索,让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将要学习的地理原理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地理事象的理解。
(二)注重学科融合,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地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抓住各个学科知识点的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传统的地理课堂局限于地理知识本身,限制了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实际上,地理学科本身在知识内容和结构上与其他学科存在许多交叉部分,这使得在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中实现学科融合具有可行性。例如,地球运动中很多空间计算与数学运算知识的关联性强,大气运动中大气的热力性质分析会用到物理和化学的知识,“气候与植被”部分涉及大量生物学知识。因此,教师要开展跨学科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
(三)借助地理图像,引导学生综合分析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图像解读能力是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地理图像来呈现,如统计图、地形图、示意图、景观图和遥感图等。学会从这些图像中获取信息并综合分析其中的要素特点,是学生实现地理综合思维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尽管不同的地理图像在信息解读中的侧重点可能不同,但是信息的解读依然要以地理要素为基础。在图像解读中,学生既可以按照地理要素展开分析,又可以按照方位逐一分析,这些都是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带领学生解读图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素之间的关联。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按照系统分析法重点分析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厘清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河流的流向往往反映该区域的地形倾向状况,而流域的面积、资源状况和流量等信息也总是能反映出该流域适宜的开发方向。
(四)持续跟进和评估,推动学生深度学习
跟踪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业问题,以便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回顾和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找到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
首先,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综合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应该较为准确地涵盖知识与能力的多个方面,能够量化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以使之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跟踪评价中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且课堂行为观察和作业评阅情况都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其次,教师既要确保评价客观准确,又要保证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在评价语言的选择上,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语,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学生之后的发展给予相应的建议。再次,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方法、态度等,然后主动改正错误的学习行为。最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并适时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以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持续发展。
结语
综合思维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只有形成综合思维,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性,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合作学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让他们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