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Chinese New Year”章节中,教材在“Story time”部分设置了多元文本内容。这一设置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分析学科知识,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基于此,文章以笔者执教的一节研讨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学案”引导学生对单元中的故事板块进行深度学习,以期在确保课堂展示效果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强化学生的思维,进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023年12月,笔者参加了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举办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转变育人方式”系列培训活动,并执教了一节研讨课。活动中,笔者以南通市“立学课堂”所倡导的“12字12条”理念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南,并以“学案”为核心,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以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勇于展示学习成果,敢于争辩疑难问题。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Chinese New Year”研讨课为教学案例,笔者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学案”引导学生掌握高效学习方法,进而推动其深度学习,优化课堂教学,以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真正做到“立”在课堂之上,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深度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其核心在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理解,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并提高在现实情境中应对挑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为他们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笔者围绕“立学课堂”理念,进行了“Chinese New Year”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Chinese New Year”中的“Story time”板块属于“人与社会”范畴,涵盖了历史、社会和文化等广泛内容,包括“世界主要国家的传统节日”等子课题。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从以下三个维度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一是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笔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生动描绘了Anna一家庆祝中国春节的温馨场景。二是掌握和应用“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知识。笔者让学生运用“一般将来时”来讨论和规划节日安排,并引导他们归纳总结“一般将来时”的句子结构特点。三是激发爱国情怀。笔者通过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进而激发其爱国情怀。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笔者制订了详尽的学习方案,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笔者发挥了英语学科的教育价值,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设计学案
“先学方案”简称“学案”,倡导“以学定教”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案中的第一个板块,即“学会自主先学、独立思考”,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一是读一读,标一标。笔者引导学生把第94页的第八单元单词注上音标并读一读,让学生将读不准的单词做标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合作学习奠定基础。
二是读一读,找一找。为改变“我讲你记,我写你抄,我强调的你就去背”的灌输式教学,笔者引导学生朗读“Story" "time”板块课文,并让学生用横线画出新短语,以帮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新词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是读一读,想一想。笔者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关键词。学生圈出的关键词数量有多有少,这说明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学习。同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是“解题人”,还是“命题人”,这颠覆了传统课堂“我问你答”的教学模式。
四是读一读,试一试。笔者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树”,进而走出“碎片化”学习的模式。
自主先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在立学课堂模式的实践中,笔者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设计教学环节
(一)预读环节
在文本切入环节,笔者以“学案”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而言,笔者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一是利用“学案”的自主先学功能。笔者引导学生迅速识别图片并说出对应的单词,以此检验并展示学生课前自主先学的成果。二是将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文本内容相连接。笔者通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激活他们的思维,提出问题:“Look at these pictures. What festival is it?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Chinese New Year?”帮助学生回忆之前掌握的知识,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情境中,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阅读环节
在文本阅读环节,笔者以“学案”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而言,笔者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一是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笔者让学生浏览邮件,通过问题“Who is the email to? Who is the email from? What is the email about”引导他们认识邮件的文本格式,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应用文格式。二是引导学生提炼文本话题。笔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提炼了文本话题“Anna’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三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笔者鼓励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寻找与春节有关的四个时间点,之后利用逐层深入的问题链,如“In this email, Anna tells Su Hai that her family are going to do many things at Chinese New Year.What days are mentioned in Anna’s email? Open your books, and circle it”,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随后,学生以who、when、where、what、how等疑问词开头的句子整理文本信息,以问题链为基础进行自主思索,展开如下对话。
教师:“Now it’s time to talk about these periods. You are a little teacher, you can ask questions to your friends.”
学生1:“What is Anna going to do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学生2:“Anna is going to have dinner with her family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学生3:“When is Anna going to watch fireworks?”
学生4:“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Anna is going to watch fireworks with her family.”
学生3:“Why do people in Hong Kong light fireworks?”
学生4:“Because fireworks are nice.”
学生5:“Because fireworks mean reunion.”
学生6:“To drive Nian away, people light fireworks.”
教师:“What else do you know about Nian?”
学生7:“Nian is a kind of monster. It is afriad of light, red, noise.”
(三)读后环节
在文本阅读环节结束后,笔者以“学案”为教学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具体而言,笔者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一是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笔者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把文本中的零散信息转化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树”,并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整理并阐述自身观点,掌握倾听、赞赏、辩论和合作的技巧。同时,他们能够系统梳理文本结构,加深对文本知识结构的认知,进而构建完整的语言知识体系。二是实施资优生辅助潜能生的教学策略。在复述环节,笔者遵循“潜能生优先展示”的原则,把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转化为再生教学资源。三是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想法。在文本学习后,笔者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和作者观点进行独立思考、判断和分析,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笔者提出问题:“After learning,what do you think of Anna’s plan for Chinese New Year?”有的学生回答:“It’s exciting.The fireworks are very beautiful,but the smoke from fireworks makes the air dirty. We shouldn’t light too many fireworks.”有的学生回答:“It’s happy. Because she can get red packets from her parents.”四是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教育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了文化教育内容,通过播放不同国家人们共同庆祝春节的视频,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视野,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四、反思与收获
(一)立体解读文本,凸显语言功能
基于深度学习的要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教材的两种价值:英语学科的实用性和其人文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来整理文本信息,让文本的表面内容更加直观和可视化,同时注重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紧扣“plan”来解读,并通过关键词who、when、what来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多维解读文本,助力文化品格提升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在对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感受编者的用意。本节课的目标是利用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虽然课程内容是总结春节活动,但其深层目的是介绍我国的春节传统,传达敬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加强他们对文化传承的信念,并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深度解读文本,培养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进行理解性的学习和自主建构,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明确理解知识框架,优化知识体系,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提出分析与评价类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自主提问,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当然,深度学习并非摈弃对词汇的记忆和文本信息的理解,两者是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关系。
(四)遵循以生为本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先学”。在此环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限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适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则应积极参与,主动展示学习成果,从而颠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有收获,并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在“合作与展示”环节,教师应遵循资优生帮助潜能生、潜能生“优先展示”的原则,使潜能生体验到被尊重、被需要的感觉。对潜能生而言,这不仅是知识层面的收获,更是精神层面的温暖。同时,资优生通过帮助潜能生,能悟出新的东西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使知识系统结构化。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落实了“提优补差在课堂”的教学理念,还使学生精神温暖,智慧共生,使课堂充满人性光辉。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景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