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核心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并非孤立存在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入探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多模态视域下的跨学科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多模态视域,教师可以依托教材开展多元化、多感官、多媒介的教学活动,通过创设多模态情境和有效整合跨学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进而打造高效、有趣的数学课堂。文章探讨了多模态视域下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多模态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情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多便利,通过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更直观地展示数学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呈现PPT课件,通过展示直观的图片和播放生动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多边形的面积及其计算公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件中画出一个长方形,将长和宽分别以红色标注,内部区域则以蓝色填充,并在蓝色填充区域标明“长方形面积”字样,从而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形的长、宽及面积的概念。为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教师可在课件中加入动态图示,展示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通过课件继续动态演示正方形、梯形等多边形的概念及其面积计算公式。如此一来,原本抽象的多边形面积知识,在运用PPT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二)运用语文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多模态为导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故事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推动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入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为例。这一节课衔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的教学内容,核心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从对单一物体平均分的理解,延伸到对多个物体平均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故事进行课堂导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可以创设“猴子分桃”的问题情境:“猴子妈妈有2个孩子,一天,猴子妈妈从树上采摘了6个桃子,它将桃子平均分配给2个孩子,那么每个小猴子能获得几个桃子?这些桃子占全部桃子的几分之几?”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得出相应结论。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本质,即平均划分成几份,每一份即为几分之一。最后,教师可以请各小组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发展抽象思维。
二、多模态实践,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一)融入体育元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需充分把握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巧妙融入体育元素,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进而逐步增强其数感。将体育元素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字元素,如跳绳计数、颠球比赛等,这些项目既是体育课程的常见教学内容,又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优质素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计数,将动作技能训练与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时,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到操场感受10米、50米、100米、500米等长度,使他们对距离单位有直观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在操场上跑1000米,需要沿着跑道跑多少圈(每圈200米)”,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放学回家的时间,请家长配合打开手机地图软件,观察从学校出发,步行到何处时距离为1000米。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巩固他们的数学基础。通过融入体育元素,学生能体验到长度的实际意义,从而建立起关于长度单位的认知,为后续学习平方米、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实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推动多模态教学实践。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的领悟和理解,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思维。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为例。在教授圆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数学发散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圆形纸片、小剪刀等材料,并布置实验任务:将圆均等分割(如偶数份),沿半径剪开,然后拼接成一个非圆形图形。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可提出“等分成16份、32份后,剪开可拼接成什么图形”“该图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接着,教师可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明确圆的概念,并再次提问:“大家能否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中受到启发,尝试着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圆形纸片沿半径剪开,分割成16份,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等腰三角形,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逐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三、多模态探究,引导学生整体学习
多模态视域下的跨学科数学教学,为学生带来了独具一格的数学学习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本质。在多模态视域下,学生的数学学习应秉持整体性原则,即学生需充分发挥自身感官的整合功能,对数学知识展开多模态探索。
(一)妙用音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多模态视域下,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可以巧妙融入音乐元素,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灵动的音乐相结合,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这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带来愉悦的听觉体验,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例如,在讲解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具(体温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自行观察体温计,并思考以下问题:“上海现在的气温是4℃左右,南京现在的气温是0℃左右,而北京的气温在-4℃左右。请问哪个城市的气温是零上?哪个城市的气温是零下?”当学生回答“上海的气温是零上,北京的气温是零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除了温度,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可以用零上和零下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你能用画图的方式表达出来吗?”并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轻音乐,并采用放映图片的形式展示各种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音乐能让学生产生遐想,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纷纷绘制出与这节课程正负数相关的图形。比如:部分学生以水位升降为例,用正负数的形式进行展示;部分学生以地铁上下车人数变化为素材,以正负数形式呈现;
部分学生将相反方向的交通距离绘制成图形。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结合现实生活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了负数,并掌握了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方法,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
(二)融入美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图形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兼具美学价值。美术是一门强调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学科,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尽管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相互补充。因此,在多模态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突破学科界限,适当引入美术元素,通过跨学科教学增强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蝴蝶、衣服、天安门、紫荆花等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图案中哪些是对称图形。学生能够确定的对称图形是蝴蝶与衣服,而天安门与紫荆花图案则无法准确判断。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对于大家都确定的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验证吗?”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请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分享验证方法。大部分小组提出的验证方法是对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那么紫荆花是不是对称图形呢?请说出理由。”有的学生提出,紫荆花对折之后不能完全重合,所以不是对称图形。在课程的后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详尽阐述平移、旋转及轴对称相关概念,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动手裁剪所想到的对称图形,如小蝴蝶、松树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称图形的特征。
结语
在多模态视域下,跨学科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模态视域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