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没做什么事儿,却常有疲劳感;当事情很多时,便会感到更加力不从心。前往中医院问诊后,其中多数人会被医生告知有肾虚或肾亏的情况。可此时若再接受西医诊断并进行详细检查,往往又会被告知肾功能良好,并没有患肾病。为什么会出现“中医说坏,西医说好”的情况?实际上,这种误解来源于中医和西医对“肾”的不同定义。
● 中西医“肾”概念不同
在中医理念中,虽然应用“肾脏”这个名词,但并不仅局限于西医解剖学和生理学上所指的肾脏。中医认为肾的功能是“藏精气、司生殖、主骨、生髓、蒸化排泄水液”,与现代医学的泌尿、生殖、内分泌、骨髓和脑髓的功能都有关联,而西医理念中的肾脏概念仅是泌尿器官。
中医很看重肾脏功能,认为肾的精气是人的“先天之本”。肾阴被称为“肾水”,肾阳被称为“命门之火”,与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密切相关,并认为肾的阴阳也是其他脏腑阴阳的根本,是维持脏腑正常功能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在中医看来,肾虚主要分为2种,即肾阳虚和肾阴虚。肾阳虚主要表现为怕冷、水肿、面色白、小便清长、尿频或尿少、排尿困难(在男性前列腺病变多见);男子会出现阳痿早泄、滑精,女子会有月经不调或不孕等症状。肾阴虚主要表现为潮热易汗消瘦、面红升火、尿浊或尿如脂膏,男子遗精或精少,女子闭经或无月经。不管肾阳虚还是肾阴虚,均可伴随腰酸、腰痛、膝软等症状。
● 肾虚不必恐慌
常用来补肾阳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五子洐宗丸等;补肾阴的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等。
中医补肾强调“阴中求阳”,不能一味应用补阳药,否则补肾效果不好,还易产生不良反应。临床常见性功能紊乱的男性患者,自己乱服补阳药,反而加重了机体功能失调的现象。中医补肾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过程,可以通过中药、针灸、推拿、饮食等多种方式进行。补肾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充足睡眠,遵医嘱用药,让补肾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中医肾虚大多并非严重疾病,只是身体功能失调,多可通过中药养生等方式调补纠正,不至于产生严重后果,临床上并不可怕。西医的肾功能衰竭则是严重疾病,多数很难治疗,严重者要用血液透析治疗之法。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肾功能衰竭者多数会有中医肾虚的表现,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