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体内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对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排除体内废物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总会忽视科学饮水的重要性。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饮水的意义,揭示饮水与健康的紧密联系,并为大家提供实用的饮水建议,让我们共同迈向更健康、更美好的生活。
〇 缺水了,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
“不仅女人是水做的,男人也是水做的”这并不是经验之谈,也不是文学创作,而是来源于严格的实验和统计。有学者利用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人体的成分后,发现男性身体中含有62%的水分,比女性所含的水分比例高出了5%。观察不同年龄男女身体中含水量的变化,男性在各年龄段都高于女性。不难看出,男性身体中的含水量本来就比女性多。准确来说,人类就是水做的,水是生命之源,如果人体缺水或是水摄入不当,便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隐患。
如果长期喝水少,可能会导致或者加重一些疾病。人体缺水,自然排尿就会少,对膀胱尿道的清洁作用降低,尿液浓缩后易形成尿路结石,或者引发尿路感染。同时,长期缺水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增加冠心病的发生概率。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如果长期缺水,耗水量很大的皮肤细胞会变得粗糙有褶皱,这就会导致皮肤干燥、皱纹增加,同时也加速了人体的衰老。缺水还会影响我们的肠道,很多老年人本身就存在肠蠕动减慢的情况,容易发生便秘,缺水会加重大便干燥的情况,造成排便困难;还容易产生内毒素,引发腹胀、头晕等中毒症状。而糖尿病患者缺水就更加危险了,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缺水有着紧密的关联。
〇 如何判断身体是否缺水
缺水有如此可怕的危害,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身体缺水了呢?很多时候,仅以口渴来判断自己是否缺水并不准确。人们对口渴的耐受度因人而异,老年人的口渴中枢本就不敏感,不容易感到口渴。
简单来说,可以用尿液的颜色来判断人体缺水的情况。淡黄色或趋于无色,是正常且健康的尿液颜色,通常表示体内水分充足,没有缺水状况。当尿液呈现深黄色时,表示身体开始脱水,可能是因为长时间未补充水分,或者出汗、呕吐、腹泻等原因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应该尽快补充水分,以避免脱水症状加重。如果尿液的颜色达到琥珀色或浓茶色,表示身体已经处于严重的脱水状态,应该立即补充水分,并考虑寻求医疗帮助,以防止脱水症状进一步恶化。
除了辨别尿液颜色,还有一些症状和体征可以用于判断身体是否缺水。有研究显示,当人体感到口渴,体温受到影响时,人的体重大约会下降1%,这失去的主要是水分;当感到中度口渴,精神出现压抑、食欲降低时,人体可能会丢失2%体重的水分。随着症状的加重,丢失的水分也越来越多。
〇 如何科学地补充水分
所有的健康人群都可以主动补充水分,并不一定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应该有规律地喝水。比如,早晨起来喝适量温水,饭后也可适当地喝一些水;睡前适量饮水,避免夜间口渴;如果夜间起夜的话,也可以喝上小半杯水润润口。但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疾病,尤其是需要严格控制水摄入量的疾病,如心力衰竭、某些肝病等,该如何补充水就须依据临床医生的指导。
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出入量”,衡量的是人一天摄入和排出人体的水分,正常人体每天大约有2500毫升水液进出。其实,并不只有饮用水才能带来人体所需的水分,从食物中也能摄入一定量的水,还有人体内在各种化学反应中生成的水。而排出水分也并不仅仅是通过肾脏产生尿液排出,皮肤的蒸发作用、肺部的呼吸、经大肠的排便,都会排出一定量的水。我们所说的水液平衡,便是在出量与入量之间达到平衡,找到最适宜身体的补水方式。在不喝汤或粥的情况下,正常人一天应摄入约2000毫升的水。
〇 这样喝水更健康
早晨起来后可以空腹喝约200毫升水,建议喝温水,不会刺激胃肠;吃完早饭之后也可再喝一些水。上午散步或工作的时候也须补充一些水,中饭后可再喝一些。一般来说,每两餐之间都要适当地补充水分,一次喝150—200毫升水,大约是一次性纸杯一杯的量。注意喝水时不能太快,防止过多的气体进入胃部,引起胃肠不适,老年人还要注意避免呛咳。
建议大家饮用白开水或茶,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日常饮水一般以白水为宜。含糖饮料中的添加糖含量比较高,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饮用,如果要饮用,也应当注意量。天然矿物质水,相对于天然水、纯净水,增添了一些矿物质成分,如钙、镁、钾、钠等,对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作用。如果同时服用微量元素补充剂,就不一定要饮用矿物质水了。有一些咀嚼能力弱的老年人可以用喝果汁来补充维生素,但应当注意以纯果汁为好,如果饮用果汁饮料,应注意是否添加了真正的果汁,以及是否添加了过量的糖。
凡是调整了饮料中营养素含量的,都叫作特殊用途饮料,比如常见的运动饮料或是用来提神的含牛磺酸、咖啡因的饮料,它们适用于运动出汗,失水、失钠较多或是工作较劳累,需要提神的人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