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小顾早年因好奇而接触槟榔,后期逐渐成瘾,最终患上口腔癌。他坦言,10年前初次接触槟榔,是因为他和朋友看到很多广告里提到槟榔可以“提神”,就决定试一试。结果越嚼越上瘾,从一开始犯困时吃1颗,到现在每天2包,不嚼就浑身乏力、提不起精神。
“提神”“养生”这些褒义词往往频繁出现在槟榔广告中,让不少人误以为它是好东西,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长期大量咀嚼槟榔、吸烟、饮酒,加上不良的口腔卫生,大大增加了人们罹患口腔癌的概率。从嚼槟榔到患口腔癌,并不是骇人听闻,而是不少槟榔成瘾者的必然结局。
● 常嚼槟榔如品毒
槟榔在一些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社交意义。在湖南等地区,槟榔被视为待客佳品,是人们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嚼槟榔来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情感交流。在一些传统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槟榔也是必备的礼品,象征着祝福和热情好客。嚼槟榔的风俗造成这些地区的口腔癌患病率居高不下,其导致口腔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槟榔中的有害成分致癌。槟榔中的槟榔碱、槟榔鞣质、槟榔特异性亚硝胺和活性氧等具有细胞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等,这些成分可以引起口腔慢性炎症,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引发口腔癌。
槟榔碱对多种细胞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畸变作用,能够直接伤害细胞,还可能形成致癌物亚硝胺,进而导致癌症。
活性氧是一类活性较高的含氧化合物,能够在机体内发生氧化反应。人们在咀嚼槟榔的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这些活性氧作为强氧化剂,会对口腔细胞和DNA造成损伤,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导致口腔黏膜纤维化,增加口腔癌患病风险。
2.槟榔生产过程中加入的石灰石的影响。槟榔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石灰石,当人们咀嚼槟榔时,其中的石灰石就容易积聚在牙周形成牙周结石。结石会不断刺激牙周引起慢性牙周炎,从而增加口腔癌发生的可能。
● 怎样发现口腔癌的蛛丝马迹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内的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舌癌、牙龈癌、颊黏膜癌等。研究表明,长期嚼食槟榔的人患口腔癌的风险比不嚼槟榔的人高得多。嚼食槟榔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持续的刺激和伤害,引起慢性炎症,导致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等病变;如果长期大量地咀嚼槟榔,便会增加患口腔癌的风险。此外,常吃槟榔的人患食管癌、胃癌的概率也会增加。
口腔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也许只是嘴里长了几个小溃疡,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口腔肿块、疼痛、出血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持续数周或数月,使用普通药物无法起到明显效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且,若患者发现得较晚,没有及时就诊,肿瘤还会侵袭牙齿、颌骨等部位。一旦发现自己出现以下症状,务必尽快去口腔科就诊。
1. 口腔内颜色发生变化。正常口腔的颜色是粉红色,但当口腔颜色发生改变,如变成黑色、白色或褐色时,可能是口腔癌的信号之一。
2. 口腔内有疼痛或不适感。在起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但局部会出现不正常的摩擦感;有口腔刺激性疼痛,特别是在吃刺激性食物时,可能会出现刺痛和流涎的表现。随着肿瘤的恶化,可能会引发咽喉部以及耳部疼痛。
3. 口腔黏膜发生变化。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硬结,随着疾病进展还可能出现糜烂和溃疡的现象。
4. 牙齿、颌骨、肌肉出现问题。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能会出现牙齿松动和咀嚼无力的表现;若肿瘤侵犯到颌关节以及肌肉,会导致开、闭口运动受限。
● 手术切除是挽救生命的首要办法
手术切除是治疗口腔癌的主要手段。上文提到的患者小顾,由于发现得较晚,肿瘤已侵入了部分上、下颌骨和咽侧壁,此时的他接受手术治疗必须切除半边脸。手术切除的目的主要是切除肿瘤组织,防止癌细胞进一步扩散。不过,人体面部本身的组织量较少,切除肿瘤后往往会造成面部畸形,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吞咽、咀嚼、语言等功能,甚至可能因感染造成死亡。但对部分口腔癌患者来说,手术切除是挽救他们生命的首要方法。针对患者术后的面部组织缺损,医生可以找一块组织“补”上去,就像缝补衣服一般,这种操作叫作“组织缺损修复手术”。比如,在切除患者口咽部恶性肿瘤及周围组织的同时,医生可以切取患者大腿部位的肌肉和皮肤,补到面部缺损组织处进行修复。
除了手术切除,口腔癌的治疗还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放射治疗可以通过高能量射线照射肿瘤来破坏恶性细胞;化学治疗则是使用药物来杀死癌细胞;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是针对特定分子异常或激活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
● 预防口腔癌从改变习惯开始
1. 减少烟酒的摄入。吸烟和饮酒已经完全融入许多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甚至是很多人交际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做不到完全避免,那就尽可能减少摄入量。
2.严禁咀嚼槟榔、烟草。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我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也发布通知,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目前,我国还未有咀嚼烟草的癖好流行,但建议大家提高健康意识,控制好奇心,不要咀嚼烟草和槟榔。
3.增强口腔和牙齿保护的意识。保持口腔卫生,如早晚刷牙、进食后漱口、用牙线清理牙缝食物残渣、定期规范洗牙;一旦出现牙齿损害或习惯性咬颊,尽早到正规口腔医院接受治疗,比如调整牙合治疗、义齿修复、牙齿矫正等。
4.改变饮食和咀嚼习惯。避免高温食物和开水的摄入,避免偏侧咀嚼,养成双侧交替咀嚼的习惯;养成健康良好的性行为习惯,降低口腔、口咽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的机会;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