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现今,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的发病人数逐渐增多。心血管疾病调查显示,全球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达到了2%,70岁以上人群的心力衰竭发病率更是高达10%,预后极差,一般情况下病死率高达50%;严重情况下一年的病死率就可以高达50%。可见,为了延长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要及时进行治疗,还要注重相应的护理。那么,心力衰竭到底是什么疾病?有哪些筛查方法?患者护理又要注意什么呢?
〇 心力衰竭是什么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心脏是一个血液泵,就像是一个发动机,推动着血液在血管里运转,然后输送全身。心衰患者在活动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胸闷、喘气、呼吸困难,严重者晚上不能平躺入睡,可能躺一段时间就要坐起来喘口气,这是一种“泵衰竭”表现。临床常见的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脏疾病发展到最后,都会出现心衰。其他脏器如果出现问题,同样也会对心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肺源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以及慢性肾功能衰竭也会引起心衰。
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要警惕心衰的发生。① 乏力、呼吸困难:心衰患者早期就可以出现疲乏无力,轻者体力劳动时出现呼吸困难,重者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常在熟睡中憋醒,被迫坐起。②水肿:心衰引起的水肿多见于身体低垂部位,如下肢或腰骶部,按压可出现凹陷。③咳嗽和咳痰:心衰患者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夜间平卧时咳嗽加重。④其他:右心衰竭患者还可有食欲不振、腹胀等消化道症状。
对心衰患者而言,明确病因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是延缓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措施。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也需要积极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遵医嘱采用强心、利尿、扩管这三类药物缓解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〇 心脏为何也会“摆烂”
心脏作为全身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衰竭?心衰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可以归纳为2大类:心肌本身的损害以及心脏负荷的过重。
原发性心肌损害是心衰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以及心肌炎、心肌病(如扩张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导致的直接心肌损害。继发性心肌损害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淀粉样变性、心脏毒性药物(如抗肿瘤药物、重金属中毒等)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肌损害。此外,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治疗不当、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等诱因,都可能加重心衰的程度。
临床上常将心衰由轻到重分为A、B、C、D四个阶段。A期叫作“前心衰阶段”,表示患者有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B期是“前临床心衰阶段”,代表患者有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等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出现心力衰竭的症状;C期为“临床心衰阶段”,此时患者已经出现了心衰的相关症状和体征;D期,意味着患者进入“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一般在经过规范化治疗后,患者在休息时仍有心衰的症状,须反复住院治疗。
〇 心力衰竭调护“5步走”
1. 饮食护理
心衰患者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饮食太过油腻或吃得过饱;注意补充膳食纤维以防便秘,便秘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衰发作。同时,还要控制水分摄入,心衰患者对水的处理能力减弱,如果短时间内饮用大量水或24小时饮水量过多,就会导致血容量扩充;而血容量扩充时心脏难以应对,就会导致急性心衰发作。除此之外,还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尽量少吃过咸的食品,保持每日食盐的摄入量低于2克,这样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加快心衰恢复。
2. 运动护理
心衰患者并非不能运动,越不运动,心肺功能越差,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做适当自理和康复性活动。但是,心衰患者运动不可过量,也不可做会诱发呼吸困难等明显不适的运动。一般推荐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后,由医生制定运动处方,这样既能够得到锻炼,又能避免心衰发生。需要注意的是,重度心衰患者须绝对卧床休息。
3. 用药护理
心衰患者须遵医嘱按时服用药物,不能过早、随意停药,以免心衰进一步加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醛固酮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是治疗心衰的“四大天王”,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用于改善心衰症状的主要是利尿剂,如呋塞米(速尿)、氢氯噻嗪、布美他尼等,正确使用利尿剂能缓解患者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
4. 心理护理
心衰是一种难以彻底治愈的疾病,反复发作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许多患者因此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心衰患者应积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主动配合治疗,这样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让疾病更好地康复。此外,还应学会自我放松,保持平和心态,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但也不能忽视。家属应鼓励患者参加娱乐活动,调动生活情趣,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与疾病共处,从而放松心情。
5. 并发症护理
重度心衰患者长期卧床,有可能出现肺水肿、压疮、骨质疏松、下肢静脉血栓、下肢失用性肌萎缩、便秘等情况,家属和照护人员应定时帮助患者调整为半卧位或坐位,使其双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可使用气圈或气垫床等辅助工具,防止患者皮肤长期受压;定时为患者翻身,做好每日皮肤清洁,保持患者卧床环境的干净。如果卧床患者发生轻微便秘,应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情况下可遵医嘱使用开塞露等帮助排便。
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采取合适的生活方式干预,以控制病情并改善生活质量。其中,心衰的护理环节不可小觑,希望以上科普能为心衰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守护患者生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